作物有:粟、黍、稷、麥、水稻、大豆、雕胡(茭白)
肉類有:豬、羊、牛、狗、雞、魚
主食有:餅、饅頭、面條、小米粥、麻、小米、羹
飲料有:茶、酒
調味料有:油、鹽、醬、醋、花椒、姜、蔥、桂皮、茴香
在西漢,隨著杵臼、碓、磨等糧食加工技術的發展,谷物面粉制成的主食也開始出現了。
磨粉加水調和,揉成面團,蒸出“餅”。這個時候還沒有發酵工藝,只能吃“死面”。
面食的做法十分多樣:用水煮稱為“湯餅”,用籠蒸稱為“蒸餅”,用火烤的稱為“爐餅”。其中,“湯餅”有豚皮餅、細環餅、截餅、雞鴨子餅、煮餅等。
而胡餅是在餅上撒上芝麻再烤,髓餅則是用動物油脂和在面裏。
此外,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蒸制饅頭、制作包餡的面食了。
在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竹籠裏還盛著米糕。
豆類可以煮成粥,還可用於豆制品的制作,比如做豆腐、制豆漿、榨大豆油。
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東耳室南壁的畫像中,學者認為,其中正描繪了民間制作豆腐的場景。
看到這裏有人會提出疑問,我看到漢代的主食只有面食,讓我們米飯黨怎麽辦?
這是個好問題!
在漢代,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以及農業種植中心還在北方。而北方的地理調節特別適合種小麥,因此稻子的產量很低,壹度造成了“貴稻賤麥”的局面,家裏沒有雄厚的財力,是很難吃到稻米的。
因此壹碗稻米,就顯示出了當時的階級地位。比如窮書生司馬相如,娶到了富家小姐卓文君,經濟條件大大改善,可還是用“五味雖甘,寧先稻黍”表達了對稻米的喜愛。
嗯,主食、調料、肉類飲料都有了,水果蔬菜呢?
豐富蔬菜的來源,我們要感謝壹個人,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東方的哥倫布”。
葡萄、胡蘿蔔、芝麻、石榴、黃瓜、蒜、旱芹和香菜、核桃、石榴、蠶豆、苜蓿等等十幾種食物都是張騫帶回來的。
除此之外,漢代的原生果蔬還有,桃、梨、棗、酸棗、杏、李、柿、梅、楊梅、青楊梅、廣東含笑栗、枇杷、桔子、柑橘、柚、荔枝、桑葚、香瓜、甜瓜等等。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漢代,普通人壹天只吃兩頓飯,大部分時候都吃粟米(小米)飯配醬菜。
只有王公貴族們才有錢和時間壹天吃四頓飯。
烹飪方法以水煮和清蒸為主,炒菜是直到宋朝的時候才能吃得到。
在漢代,調料業也是很發達的,如通邑大都壹年消耗的酒、醋、醬料批發量以千計數,如“酤壹歲千釀;醯醬千瓨;漿千甔;……糵曲、鹽、豉千荅”。
在粟米飯上澆菜羹,加上豆豉之類,相當於現在的“老幹媽”拌飯,淋上湯可以當泡飯。曬幹了還能變幹飯(糒),相當於今天的餅幹、幹脆面。
嗯,說到這兒,我有點流口水了。
火鍋和燒烤
如果妳是王侯的話,那就有福了,妳可以在漢代的時候吃到燒烤、火鍋等高級料理!!!
考古學家已經在出土的海昏侯墓中發現了距今最早的疑似火鍋的食具,並在其中發現了板栗、芋頭等食物殘渣。
漢代連火鍋都有了,感覺作為吃貨的人生都完滿了。
遺憾的是,漢代是沒有辣椒的,辣椒直到1000多年後的明朝才傳進中國。
其實,位於漢代美食排行第壹的,不是火鍋,而是燒烤。
燒烤取材便利,雞鴨魚肉、野鹿獐子都可以用來做食材。普通的獵戶人家進山打壹次獵,也可以讓全家吃上燒烤。
漢代人愛吃燒烤是出了名的,在山東諸城前涼臺村發現的壹處庖廚畫像石上,刻畫了壹幅跟現在相差無幾的烤肉場景:壹人串肉;壹人打著扇子,翻轉肉串;其他兩人跪立在爐前等著。
燒烤雖好,可……沒有孜然。那怎麽吃呢?蘸醬料!
漢代的醬料有:豆醬、麥醬、魚肉醬、蔬果醬、肉醬汁、菽醬汁……
在《禮記·曲禮》中記載,“凡進食之禮,膾炙初外,醯(xī)醬處內。”
醯,就是醋,妳吃燒烤的時候不愛吃醬,可以沾點醋吃。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講究飲食,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很少有人知道孔子也很喜歡吃醬,他自稱“不得其醬不食”。
沒有醬料的燒烤是沒有靈魂的。
吃飯有肉有菜有羹,得有飲料吧,漢代人喝什麽?
喝酒!
酒還是種類豐富的,如黍酒、稻酒、菊花酒等,不過酒精含量比較低。
此外,還有米汁做成的酸漿和果汁。
在漢代,能吃上這樣壹頓燒烤料理大餐可謂是到達人生巔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