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二珍美食

二珍美食

我讀了指南

如果有壹份“小而煩人的疾病”清單,復發性口腔潰瘍壹定榜上有名。壹個小潰瘍會給每壹口食物帶來痛苦的底色。傷寒名醫聶惠民教授常以清熱和胃、益氣生津方加減治療此癥,並配以含漱方,效果甚好。我們來看看聶老用了哪壹面——

處方和藥物的組成

兩把竹葉、壹斤石膏、半升半夏(洗凈)、壹升麥冬(去核)、兩盎司人參、兩盎司甘草(烘烤)和半升粳米。

煎藥物

上七味,與水鬥,煮六升,去米,煮米至熟,將米從湯中取出。壹天三次,每次服壹升保暖衣物。

處方功效

清熱和胃,益氣生津。

處方證明原件

傷寒緩解後氣虛,氣逆則吐。以竹葉石膏湯為主。(《傷寒論》第397條)

淺析方證

竹葉石膏湯由白虎湯和人參湯制成,是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藥劑。方中淡竹葉甘寒,清熱除煩;石膏甘寒,清余熱之邪;麥冬性味甘寒,滋陰潤燥,清肺胃熱;人參、甘草、粳米滋陰益氣生津,補中和胃以培中州;半夏降胃氣的副作用。

諸藥合用,津液足氣,虛熱解吐,為扶正祛邪之法,標本兼治。本方為病後調理方,既治傷寒後氣液俱傷、余熱不清之證,又常用於溫病後期見氣液俱傷、余熱不盡者。此方既能清息熱,又能彌補其體質虛弱,增進食欲,增加食量,具有諸效。

典型病歷

鄭,女,成年。2001 8月21日首次訪問。

患者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疼痛,食欲不振,大便幹燥,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西醫診斷:復發性口腔潰瘍。

中醫診斷:口瘡。

辨證:陰虛有熱。

治法:清熱清腸。

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方壹:石膏15克(先煎)、淡竹葉10克、梔子12克、麥冬15克、太子參15克、知母10克、白茅根12克、連翹12克。7劑,煎服,每日1劑,每日2劑。處方②:白鮮皮15g,大黃15g,蘇子15g。水煎服,外用漱口。

第二次診斷:2006年8月28日5438+0。服藥後,患者口腔潰瘍疼痛減輕,大便日行,舌紅,苔薄黃,脈細微弱。處方①:初診處方①:加黃芪、甘草。7劑,煎服,每日1劑,每日2劑。處方②:大黃15g、甘草6g、黃芪15g、白鮮皮15g、白頭翁15g。水煎服,外用漱口。

第三次診斷:2006年9月4日5438+0。患者口腔潰瘍已愈合,所有癥狀均減輕,大便溏薄,舌紅,苔薄黃,脈細弱。根據前壹種方法,第二個診斷處方①去除石膏、淡竹葉、知母和生薏苡仁,並加入竹茹和黃連。7劑,煎服,每日1劑,每日2劑。

醫案精要

口瘡的名稱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例如,蘇文和氣交替理論說:“黃金時代不如火的時代...人會得口瘡。”人們認為口瘡的發病與氣候有關。後世醫家將其分為虛實兩類,陽性病例多為心火上升或胃火上升或濕熱熏蒸所致;虛證多由腎陰不足、虛火不足所致。

本病例為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的體質屬於陰虛,被稱為郁熱,由於飲食不當經常復發。胃熱損害津液,然後它會幹燥幾天。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以飲食不良,消化不良。結合患者舌脈綜合分析,本證屬陰虛熱盛。治療以解郁清熱通腑為主,加用竹葉石膏湯加減。加入金銀花和連翹吸收熱量;太子參、麥冬、知母具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的作用;白茅根和黃芩涼血清和熱。

此外,在內服湯劑的同時,用白鮮皮、大黃、紫蘇子、甘草、白頭翁、白茅根煎服漱口,內外兼治,效如叉鼓。

聶惠民的臨床思辨

本書由聶惠民教授及其弟子精心挑選、整理、撰寫50余年臨床病例而成。根據《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方劑的分類,將其分為十四類,並介紹了部分方劑的臨床應用。聶教授選取了300余例靈活運用方劑診治臨床疑難雜癥的病例,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個學科。特別是針對每個病例的要點,重點點評了聶教授的辨證論治、遣方用藥、方藥加減的要點,深入分析了聶教授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全面呈現了其掌握仲景經絡、創新六經辨證思維、靈活裁方、“壹傷寒包諸科”的學術理念。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