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建成250億龍頭企業。
《指導意見》明確了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6543.8+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2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6543.8+000億元的龍頭企業,打造壹批全國知名地方特色食品產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產業化典型案例。
收藏!官方認證的“全國美食地圖”來了。
《指導意見》部署了優質原材料保障、產業集群建設、技術裝備升級、質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發展方式轉變、商業模式創新等7個方面20項任務。其中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集群等欄目可謂“全國食品地圖”。
按地理位置分,有北京烤鴨,遼寧海參,山東阿膠,海南椰子,郫縣豆瓣...妳家鄉的美食上榜了嗎?
按產品類別分,遼寧盤錦有水稻種植基地,重慶江津有青椒種植基地,浙江杭州有龍井茶種植基地...!下次去市場買菜的時候會派上用場的。
有哪些舌尖上的「黑科技」?
推動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提高裝備和設計水平,是推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的重點。《指導意見》提出了三項任務:
增強共同的基本技能
提高先進設備的供應能力
加強工業設計的推廣應用
讓我們來了解壹下這些舌尖上的“黑科技”。
積極將本土美食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
推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促進三次產業融合、提升食品產業價值鏈具有重要意義。《指導意見》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壹是支持企業鞏固與超市、便利店、社區生鮮等傳統渠道的合作,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的產銷對接,實現線上線下多元化業態的深度融合,通過消費者需求數據預測,分析不同區域的消費偏好和未來消費趨勢。
二是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養生、休閑觀光、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功能,引導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與養生、旅遊、科普、娛樂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共享農場、農耕體驗、村民住宿等業態和模式。
三是打造集美食品鑒、文化創意、社群交流等功能於壹體的本土美食消費場景,同時積極將本土美食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特色餐飲聚集區、大型商業綜合體等消費場景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