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賣為例,前段時間曝光的冷凍菜肴包,加熱壹下就可以賣的無廚產品,有些商家壹天賣3~5百份,消費者和傳統優質商家對此深惡痛絕,但又能如何?很多圖片精美的外賣還真是這種可以存放壹年甚至幾年的預加工產品。我在研究部分消費者時,發現口味不是絕對因素,大部分食客不是美食家,基本味道可以滿足他們,如果能影響他們心智,那口味更不重要。
比如我曾推出過 北方燉土豆 ,這個名字讓人以為是北方菜,貌似各個餐館都沒這個菜,於是,我做出什麽味道這個菜就是什麽味道,食客就認為 北方燉土豆 就這味兒,這是正宗。此謂心智占領,先入為主。還有很多類似的菜,壹旦加上特殊標簽,它就變成具有特殊味道、特殊情感、特殊體驗的食品,似乎和市場同類產品有了“區分”,這就是方法。
餐飲最好吃的味道是記憶中的味道,媽媽的味道。隨著個人活動範圍、經歷的增加,會品嘗到各地美食,發現餐館比個人做的味道好吃,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普通果腹——食物的本質屬性——的認知。真正餓的時候,還是想吃小時候最饞的簡單食物,在易於獲得或經濟允許下,食物的社交屬性、享受屬性才會激發。
所以,餐飲味道創新是無窮的,但基本味是有限的,抓住基本味就抓住了根本。從這個意義來說,個人炒的土豆絲和餐廳炒的味道基本差別不大。熟悉餐廳後廚的朋友知道,造成味道差異的不是基本食材,而是配料、火候,餐廳各種添加劑、香料多,火大,速度快,不出水。同樣菜品多放作料,味道自然鮮美。按照經驗老到廚師心得,留住食客的絕招之壹是口味重壹些,壹旦口重,再吃清淡的就不對味兒了。
從這種意義來說,任何壹個大媽,個人,會炒家常菜就可以滿足個人、家庭、朋友,甚至更多人的吃飯問題。它無關專業與否,也不強調正宗,恰好是百人百味的私家廚房,屬於差異化的私房菜,個人定制個人屬性的媽媽菜,這未嘗不是新賣點。因此,整合各種私家廚房,或個人操刀,都是餐飲無廚模式可探索的方向,甚至料理包、廚師兼職(家庭操作),或與餐廳談判,批發他們特色菜品,思路多多。
解決口味和產品問題,隨便有個操作地方,並不意味著餐飲可行。傳統看來,口味是根本,口岸是重點,保持基本味沒有好口岸,如何獲得客戶?無店鋪意味著無法上各種外賣平臺,客戶也很難來店裏吃飯……引流或找到客源是關鍵。其實家庭式餐館,***享廚房模式,小區裏的蒼蠅館子、地邊攤的推車……各種模式已經存在多年,外賣興起後的黑作坊也是如此,隨便壹種模式都可以拿來用。
結合最近的所謂風口社群經濟來說,外賣平臺紅利結束後,以小區、學校、獨棟商務樓為市場的拼團、社群客戶成為探索的模式。很多商家成功了,我們做的是校園市場,我知道有些做商務樓的,也很成功,小區主要是生鮮等,也在我們討論之列。近日,印度爆發地方性商家聯合抵制外賣平臺的新聞,我們國內也會如此,外賣現在活動還很大,可預見的是幾千家商家會不斷焦灼競價,平臺扣點穩步提升,競爭愈來愈激烈,錢越掙越少,黑外賣成本低,如果有好模式,馬上會反攻平臺,再次火爆。而如今的社群經濟,各種社群軟件,平臺工具給了可能性,這個方向值得關註。
研究商業競爭的模式,無非以價格戰、服務、產品特色為切入點,拆解來看,大概以提升運營效率,節省時間人力成本,推陳出新為根本,對應產品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產品新穎(或組合),外加客戶參與(私人訂制)。但大範圍看,考察的是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整合能力,學習能力,眼界,格局,魄力,不單單設計某種產品,攻下某個小市場這麽簡單。
以我們為例,我關註點只在簡單產品設計、宣傳營銷方案,研究什麽產品怎麽賣,為啥他們要在我這裏買?價格戰?品質?服務?特色?高大全還是短平快?要研究各種競爭對手,各種渠道,分析學生消費習慣,可獲得渠道,甚至聯合其他業務,曲線救國。我甚至探索過壹個人的餐飲,壹個人,經營幾十種菜品,把借、攢、造等可用方法用到極致,最低成本運營。現在也有瓶頸,低端業務員工難維護,太火忙不出來,不火又沒意思,所以開始更大範圍整合資源,開拓市場,這是後話。
當時寫降維打擊,目的是提出在支付越來越便捷的當下,市場關系會重新解構,新工具、新市場、新玩法會帶來新機會。每個看到新機會的人,慢慢積累壹定的勢能,會在風口來臨時獲得突飛猛進,即便風退了,由於運營成本低,沈澱的客戶會讓項目相對順利地轉向實體或當下最主流的模式——即線上線下,新模式舊模式,高維低維只是相對的,它們時刻在博弈,變化,交織著,轉化著,甚至長期並存著。沒有永恒,壹切在變,核心在於輕車熟路,小而美,隨時準備變成新事物,運用新工具,搞出新玩法,尋找新市場。這或許就是高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