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粉200g;水180g;化豬油2.5cc;
花生核桃80g;糖20cc;化豬油2.5cc;
葉兒粑又叫艾饃,是四川地區漢族傳統小吃。節日食俗,在川西農家清明節、川南春節的傳統食品。1940年,崇州懷遠“古鎮人家”將艾饃精心改制,更名為葉兒粑。制作葉兒粑選料考究,工藝精細,具有色綠形美、細軟爽口的特點,為四川名小吃之壹。
葉兒粑做法和步驟
1
花生和核桃先用平底鍋小火炒香備用;炒香的花生核桃加入白糖在石臼中舂碎;
2
加壹點化豬油提香,不介意熱量的話分量可以多加許多,拌勻後倒出備用;磕粉分次加水(100g水我用15cc的量勺加了6次達到想要的效果);粉水拌勻調成壹個柔軟的粉團,加壹點化豬油增加油潤光澤,最後將粉團和餡平均分配備用;
3
取壹小塊粉團壓扁,包入餡料;封口後揉成表皮光滑的長圓形,依次墊裹壹張粽葉放入蒸籠,粽葉上也可提前抹些化豬油防粘;蒸鍋水開後再放入蒸籠,蓋上竹蓋子,蒸到3分鐘時打開壹次蓋子“閃氣”後再蓋上;這種熟甜餡兒的再蒸壹分半左右即可開蓋食用。
4
小貼士:1、粉:相比自己用糯米粉和粘米粉調粉團,磕粉是更方便的制作材料,如果實在沒有磕粉,可用8份糯米粉2份粘米粉。2、餡兒:葉兒耙的餡兒種類實在是太豐富了,這裏的花生核桃餡兒只是比較簡單的壹種,我自己很喜歡感覺十分香甜,也完全可以大膽創新,最方便的估計就是直接包壹顆巧克力酥心糖了。3、化豬油:豬油的量可以多放壹點,我都是按比較少的量放,主要是為了控制熱量,但放多了會更香,有的甚至要咬開流油才叫香。4、包制:粉團不像面粉制成的面團,冷水粉團沒有筋度,即便揉勻後也很容易開裂,但蒸熟後組織連接就比較緊密,所以生胚包餡兒時註意不要露餡兒,粉皮薄厚均勻(我第壹次掌握的也不太好),防止局部太薄蒸的過程破裂。5、閃氣:所謂閃氣就是開蓋放些水蒸氣出去,避免冷凝後由蓋子滴落到粑粑表皮,使表面坑窪不光滑,用竹蒸籠蓋蓋蒸也對防止表面被水蒸氣滴落破壞起到壹定作用。6、葉子:傳統葉兒耙並不是用粽葉,我只是手頭恰好有粽葉。不過這類四川小吃包的葉子品種很豐富,如芭蕉葉,玉米葉,荷葉,橘葉等等都可用來包裹,實在沒有葉子,不包也行,那大概就是豬兒粑了。
5
今天介紹壹我很喜歡的川式小甜點吧。說是甜點,其實這個小點心是甜餡和鹹餡都有的,可能是個人習慣問題,就像吃湯圓我更習慣吃甜餡兒,肉湯圓只能嘗個鮮壹樣,這個點心我也是更習慣於甜餡兒的。在四川與之類似的點心還有不少,如豬兒粑、鴨兒粑、午時粑、桐葉粑等等。說起最傳統的制法,粑粑的粉皮並不是用現成的幹粉制作,而是將米水混合磨漿後再用布袋吊起瀝水得到粉子。
6
查閱了壹些資料,發現這種類繁多的各式粑粑們在材料配比、制作工藝上都各有不同,壹個比壹個繁雜,壹個比壹個耗時,贊嘆四川人民的巧手巧思之余也可惜了傳統工藝現在我是沒法復制掌握。
7
好吃的葉兒耙或者豬兒粑,粉的調制很重要,全用糯米粉會太軟糯,不易成形,粘手又粘牙,所以往往要調入部分粘米粉(大米粉),但粘米粉又太硬,口感缺少滋潤效果,比例加不好整體口感也不會太好。此外由於大米品種不同黏度亦不同,因此我所查閱的資料裏,農家自制或買現成米粉搭配時,糯米和大米比例從3:2到9:1不等,而且加水時還有開水、冷水之分,開水冷水還需註意壹個比例問題……種種這些對初學者來說很難掌握。
8
恰巧有次閨蜜給了我壹包四川著名的紅橋磕粉,本質上說這也就是糯米粉,但紅橋糯米粉品質又格外不同,據說是四川制作豬兒粑最合適的粉子,不需要另外摻入粘米粉調節,而且只需涼水揉粉無需調開水,就能使蒸熟的豬兒粑口感軟糯適中恰到好處,既不黏手也不粘牙,方便了不少。我找時間試了壹次,自己隨意整了個花生糖餡兒,果真沒有讓我失望,從此在家自制葉兒耙或者豬兒粑壹下變得簡單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