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16:53:37 杭州在線
現代清明節只作為壹個傳統節日,人們只知道這壹天是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日子。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清明節不單單只是清明節吧。
在古代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更有萬眾踏青、郊遊等種種活動。值得壹體的還有壹個已經失傳的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裏。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壹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蕩秋千等習俗也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壹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幹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同之處並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系有兩點:壹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並了寒食節。
那麽在古代清明節都有哪些值得壹提的活動呢?
壹、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逐漸重合,寒食節的壹些特色美食也流傳下來。所以清明節也成了壹個“美食節”。
二、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壹般,她們平時不能出門,不能隨便拋頭露面,正所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壹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於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個說法。
三、古代清明節也放假,在隋唐之前,人們重寒食、輕清明。到唐玄宗時,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壹,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擡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壹起,成為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裏的“小長假”。 唐朝的節假日是這麽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意思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壹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四、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五、放風箏,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六、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
古代清明節裏的壹些活動在現代清明節已經找不到了,不過清明節坐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確是傳承下來了,每年的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壹系列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