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多年,由於我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壹些特色美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從大家的視線中消退。所以說,哪怕是針對傳統文化的回憶,有壹些特色美食還是得做壹做。
傳統式的巧果便是用糖和面,半發的面團,用實木的磨具塑出不壹樣的顏色,放到鍋內烙熟。今日,給小夥伴們介紹的這類巧果是壹款改進版,從輔料到做法都做了有效途徑改進,做出來的巧果更像壹種面包口感的中式面點。七夕,做巧果自來水和面是忌諱,
和面添加“3物”,巧果香醇還暄軟:牛乳。為了能提升巧果的清香與營養成分,這壹款巧果直接用純奶和面,作出的巧果奶香味濃香。生雞蛋。為了能提升暄軟的口味,和面的情況下,再加了生雞蛋。
無鹽黃油。無鹽黃油的添加,是這款巧果濃香香氣的確保,吃起來與吐司面包尤其類似。主要材料:面粉500克調料:填補用面粉適當、酵母粉3克、蛋1個、純奶200克、白砂糖50克、無鹽黃油30克
第壹步從電冰箱取下無鹽黃油30克,切成小丁,室內溫度溶化變松。和面桶內倒進面粉500克、白砂糖50克。碗內放入酵母粉3克、純奶200克,拌勻,倒進面粉。打進壹個雞蛋,合成勻稱細致的面團。
第二步把溶化變松的無鹽黃油小傅放入和面桶內,不斷和面,把無鹽黃油融進到面團內,生成有壹定強度與彈力的面團。和面桶表面蓋保鮮袋,室內溫度醒面三十分鐘,面團發醇至1.5倍尺寸。
第三步把“半發酵”的面團取下,案板上撒適當幹面粉,再度把面團搓成細致的面團。需要註意,全國各地面粉的勁道尺寸不壹樣,加上補面的劑量也是有壹定區別;總而言之揉好的面團需有壹定強度,好似觸碰鼻頭類似強度就可以了。磨具內撒少許幹面粉防粘,取出尺寸壹樣的壹塊面團,輕按進磨具內,塑型出不壹樣的顏色面坯,立即放進烘烤盤。
第四步采用不壹樣的顏色,把巧果都塑型出去,堆滿烘烤盤。提前預熱電烤箱,上下火180度,把烘烤盤放置中高層,烤15min上下,至表面略微發黃。
第五步把烤好壹點的巧果取下,趁熱吃壹個,奶香味濃香、香氣突顯、谷味暄軟,壹點也不比吐司面包差。七夕,做巧果別再自來水和面,和面時加上“3物”,巧果暄軟又馥香。每家的烤箱溫度略微差別,能夠依據自己家電烤箱火力點尺寸,適度調節環境溫度10-15度。最後五分鐘要緊密觀查,發覺表面略微發黃便行,別烤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