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怎樣做出地道的清真食品?

怎樣做出地道的清真食品?

松肉,

著名的伊斯蘭美食。色澤金黃,壹出鍋,輕輕的咬上壹口,裏面的肉陷鮮嫩爽滑,外面的脆皮香酥可口,能讓吃飽飯的人都垂涎欲滴,回味無窮!

做松肉主要在肉餡上。我們需要牛肉餡2斤,先把大豆腐用刀碾碎,二斤牛肉放壹塊豆腐就可以了。牛肉配豆腐,這樣做出的餡口感更加香嫩。這裏您也可以用土豆代替豆腐,味道也不錯。之後在餡中加兩個雞蛋,不光是做松肉,只要是做肉餡,加點雞蛋都可以起到松軟的作用。攪拌壹下,之後加入調料,姜末,蔥末,加適量鹽,雞精,還有五香粉,這是做松肉必不可少的!加點水攪拌均勻,這樣,餡就做好了。沒有油皮,這松肉可就得叫炸丸子了,這是壹種豆制品,能在牛街買到。提醒您,油皮要現吃現買,時間長了就幹了。取壹張油皮沾壹點濕澱粉,把攪拌好的肉餡攤在油皮上,約2、3公分厚,肉上邊再沾壹點濕澱粉,蓋上另壹張油皮,用力壓實,取大約4公分切開。如果您覺得油皮有點幹,不妨沾點水。之後切成小條。在鍋中倒適量油,油熱了就把肉條放進去,火不要太大,否則油皮容易炸糊。看肉條成金黃色了就可以盛出了。

松肉最好是趁熱吃,外焦裏嫩,香而不膩,保準讓您愛不釋口。

糝(sa),

作為臨沂地區的風味小吃早已聞名遐邇,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食俗。

“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壹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壹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制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據臨沂縣誌記載,糝是明朝末年臨沂回族人創造的,幾經演變改進逐步形成獨具壹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臨沂城有八家著名糝鋪,今已發展至百家專營糝鋪。

喝糝有四大講究,即熱、辣、香、肥。壹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糝有牛肉糝、羊肉糝、雞肉糝三種,以羊肉糝最為普遍,雞肉糝為珍。

下面是以雞肉糝為例介紹,其它糝基本相同。

原料:凈肥老母雞10只(約18千克),大麥仁2千克,水70千克,蔥、姜、細藥料包、醬油、鹽、胡椒粉、味精、面粉等各適量。

制法:甑鍋加水和老母雞旺火燒沸,撇去浮沫,下入大麥仁、料包、蔥、姜小火煮2小時,雞熟撈出晾涼;雞肉撕成絲放碗中。雞骨架放入鍋中同麥仁等再小火煮2-3小時;雞湯揀去骨架、蔥姜、藥包,下入醬油、鹽、蔥姜米,以稀面水勾成薄羹,盛入放有雞絲的碗中,澆入醋、香油即成(約200碗)。

脆麻花

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見品種,脆麻花不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狀、質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還有芝麻麻花、饊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詠》中有詩說:“麻花燒餅說都門,名色繁多恣飽吞,適口價廉隨處有,壹年四季日晨昏。”脆麻花先將紅糖、蘇打、油加兩倍水溶化,再將面粉倒入和均勻。也有用明礬、堿面、紅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團後,再揉進溫水,蓋上濕布餳10分鐘。制作時將餳好的面團揪成小劑,搓成約10厘米的長條,放入盤中刷壹層油,碼三四層再餳壹會兒後,拿起壹根搓成長繩條,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規格長約12厘米,條要均勻,呈棕黃色,每根約重30多克。將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六成熱時,將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隨做隨炸,炸時用筷子將麻花坯子在油裏抖動,使條與條之間稍微松散開,便於炸透,待炸至棕黃色時即成。脆麻花特點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幾天仍保持脆性。

炸麻花有兩種,壹種是倒三股麻花,壹種是繩子頭麻花。繩子頭麻花是用雙手按著左右兩端搓上勁,把兩端懸空提起合攏,條應當搓上勁,會自動擰成麻花狀,再把合攏的兩端輕輕地捏在壹起,下油鍋炸,這種方法名為繩子頭。還有壹種是芝麻麻花,做法與脆麻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芝麻麻花揪小面劑時,要滾上用開水拌好的麻仁。還有壹種芙蓉麻花做法也基本相同,但炸好後,滾上壹層用熟面粉與白糖混合的糖粉它們都有焦脆的特點,食之口感都很好。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饊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說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制作方法: 先將礬 、堿、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面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搓長條盤起來餳壹會兒,然後揪成小劑。

將麻仁用開水攪拌,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搓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順成8根,兩頭捏在壹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狀,下油烹炸。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著 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此食品甜酥脆,味道獨特,既可下酒亦可單食。

烤包子:

〔原料〕面粉1公斤,凈羊肉1公斤,羊尾油250克,洋蔥1公斤,孜然粉、精鹽、胡椒

粉等適量。

〔工藝〕分制餡、調制面團、烤制三道工序。

(1)制餡。羊肉、羊尾油、洋蔥等切成小丁,加入孜然粉、胡椒粉、精鹽和少許水

,拌勻成餡。

(2)調制面團。面粉加淡鹽水調制成硬面團,用手揪成20個同等大小的面塊,逐個

揉好,然後用中間粗兩頭細的搟杖搟成薄圓片,放入適量的餡,四邊折合成方形包子。

(3)烤制。饢坑燒熱,堵住通風道,往饢內壁灑些水。包子底部逐個灑些鹽水,貼

在饢坑內壁上,貼完後加蓋兒烤10分鐘左右,揭去蓋兒,再烤數分鐘,至包子皮面發黃

即成。

〔特點〕色澤黃亮,餡嫩鮮香。

釀皮子

〔原料〕(制100碗)面粉10公斤,精鹽500克,堿面10克,綠豆芽(焯熟)、熟菜籽

油、醬油、香醋、芝麻醬、油潑辣子等各適量。

〔工藝〕分為制面漿、籠蒸、切條、調味四道工序。

(1)制面漿。將面粉放入盆中,分次加水,第壹次加水10公斤,用木勺攪拌成稠漿

糊,加入精鹽250克,繼續加水5公斤,再用力攪拌成稀漿糊,最後再加水1公斤,同時把

堿面10克化成水倒入盆中,再繼續攪拌均勻,用勺揚起,能拉成條,即成面漿。

(2)籠蒸。蒸籠裏鋪上凈屜布,臼入薄薄壹層面漿,旺火蒸10分鐘即成。

(3)切條。將面皮翻倒到案上,抹上熟菜籽油,摞放到案上,晾涼。切時把面皮平

鋪到案上,左手展平,拇指拳回,輕摁住釀皮,右手持刀直切。左手挨住刀不停移動,

右手所持的刀不停地切著。1張釀皮壹般可以切100-150刀。

(4)調味。壹般按每碗100克裝。將焯熟的綠豆芽放入碗底,再放入釀皮,然後調入

芝麻醬、精鹽、醬油、香醋、油潑辣椒即成。

〔特點〕白亮筋韌、酸辣鹹香,涼爽可口,解暑充饑。

/danone/art/2005-12-12/182816699.shtml這個是教怎麽做炸羊尾的視頻 在線看

回族麥芽糖

制法:

(1)大米子碾好,曬幾小時後與凈大麥同放大鍋內煮熟,直至水幹。然後加適量水煮3-5分鐘,立刻倒入大缸中。缸底漏眼要塞嚴。缸底下挖壹大坑,墳內放壹空而凈的缸,兩缸底口對齊,缸口蓋嚴,約30分鐘左右後,缸內發出“蔔咚蔔咚”聲響後,急抽開缸底漏眼,上缸內不停地流下乳白色的糊湯入坑內缸。

(2)取出糊湯倒入熬鍋中,加旺火,不停地反復攪動。待湯糊稠時,用木推子推攪,以防糊鍋底。直至糊湯變成乳白色狀的糖稀。

(3)將豆面(1千克)炒熟,和紅糖或白糖用開水沖開,和糖稀和在壹起,呈大面團狀。切成小塊,搟成薄張,然後用刀切成各種形狀,放涼屋席上冷卻。待糖皮稍硬時,即可食用。

特點:這種農家糖吃起來幹硬、甜脆、耐嚼,有豆味。它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鈣、磷、鐵,常食可消渴除熱,補虛化食,止泄寬胸。

回族蒸艾葉

制法:

(1)將新鮮艾葉去掉硬梗、枯葉,用清水將泥沙淘凈,然後按1千克艾葉拌250克面粉的比例,摻勻拌散,使艾葉全部沾有面粉。

(2)鋪入籠屜蒸煮,約30-40分鐘後出鍋。蒸熟的艾葉呈灰白色,無濃烈的芳香藥味。

(3)盛在碗裏,調以香油、辣面、蔥、蒜泥等調制的腌水即成。

(4)艾葉配以蔥、豆芽、豆腐可做艾葉餃子,配以青菜可制菜團。

特點:清香無毒,營養豐富,能“通氣血,還寒濕,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節前後的艾葉,清嫩味鮮,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欲的功效。

清真菜譜還真少 累死我了 這5分難賺啊 幹脆那5分也給我吧 先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