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1

 十五年前,我降生在北京前門旁壹條貫通南北,聯系著千家萬戶生活的胡同裏。具體的名字已經想不起來,但鄰裏融洽的氣氛仍印在我腦海中。

 它不比“史家胡同,三眼井胡同”來得出名,它只是壹條平凡的胡同,似壹根紐帶,將人們聚集於此。我兩歲時,由於家長工作壓力大,壹直生活在姥爺家-----這條胡同中。我時而去對門玩,有時又跑到隔壁去。只記得鄰居有理發的----不是金碧輝煌的高級店面,而是路邊幾元幾角前壹次的攤位;也有賣蔬菜水果的----也不是幹凈整潔的水果店,而是壹輛破舊載人三輪車平著搭幾個木板改造成載貨車騎車去賣。清晨,天邊剛顯出些魚肚白,他們就隨著不知哪家的公雞鳴聲早起勞作了。寫到這裏盡是些平凡人,平凡事。散到人群中都認不出的平凡,放到回憶裏再憶不起的平凡。

 壹個夏天,風和日麗,正是出門遊玩的好機會。姥爺去了相隔幾條街的報刊亭,姥姥在院子裏與鄰裏話家常。我不甘心就這樣在家裏,望了望大門的鎖----實屬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悄悄推開門,鉆出了院子。

 兩歲多的我走走停停,直到眼前變得陌生起來才停下。我溜進路邊壹家小商店稍作休息。優哉遊哉,豈不美哉!

 老板聞聲而來,見只是壹個出來玩的小孩也就退回屋內。時不時拋來目光,確認我是否還在。

 正當我悠然小憩之時,家中的兩位老人已是滿頭大汗,緊張焦急。頂著夏日驕陽,在炎炎烈日之下,他們四處詢問左鄰右舍,尋找線索。他們倒是很熱心,壹直送到小路轉角才離去。終於,他們在那裏找到了我。後面發生了什麽已不清楚,只是還時常能聽到姥姥念叨的鄰居們有多麽熱心,多麽樂於助人。說話間眉頭也舒展了幾分。我心中常漾出壹種對他們的愧怍。

 平凡胡同裏的平凡人做的壹件平凡小事卻成為了我心中揮之不去的不平凡。

 讀《駱駝祥子》時,有很多關於胡同的京味描寫,出自老舍筆下的文字是那樣逼真,那樣栩栩如生。但它離著作很近,距離回憶卻很遠很遠。

 最近壹次去胡同已是今年寒假,小組4人來到南鑼鼓巷。在我眼中,它也不過是壹具徒有“胡同”名稱的空殼罷了。這個胡同有了美食,有了動漫店,卻少了那些平凡,那些平凡人,平凡事。但它壹舉成為旅遊勝地,變得不平凡了。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還在上演,還在續寫。但是隨著歲月更叠,很多事已經淡出視野。有多少個平凡,才能堆疊出不平凡,我無從得知。我只知道屬於我內心的那份不平凡亙古長存,銘刻於心。時隔十三年光景,我想大聲對當年的老鄰居們說壹聲:“謝謝!”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2

 “呦!王大爺,您忙著呢!”“嗯,忙著呢!小王,妳這麽早回來,帶孩子吧!”“嗯,最近比較忙,難得有時間去照看孩子,淘淘長大了,沒人照看可不行。”說罷,小王便忽忽忙忙地騎自行車走了,路上不忙和那些鄰居們打招呼。

 串子胡同歷史不長,但人氣兒旺,隨處妳都能見到人,不論是什麽時候。早上來來往往的上班族,中午溜灣兒的大媽,晚上就更不用說了,小王壹回家,只見壹個小孩子在四合院裏面奔跑,但由於跑得太快平衡沒找好,摔在了地上。不錯的,眼前的這個孩子便是淘淘,大名王學亮,當小王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在地上,萬分心疼,跑過去壹把抱起來,問道:“疼不疼啊?”“疼!”“沒關系啊,揉揉就不疼了!”“來來來,奶奶給塊糖。”這位說話的正是王大爺的老伴兒孫大娘,因為他們膝下無子,又恰好小王是孤兒,所以,孫大娘自然是把這爺倆當親兒子和親孫子壹樣,雖然不是壹家人,但卻是已勝似壹家人了。就這樣“壹家人”活在歡聲笑語之中。

 十年過去了,孫大娘得了病,王大爺變賣了全部家當,給孫大娘治病,可錢還是湊不夠,小王也給了錢,都希望孫大娘早點好起來,可天不遂人願,孫大娘去世了。在她去世前,她對小王說:“小王啊!我這把身子骨我明白,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但是在死前,我想回壹趟串子胡同,小王照做了,而孫大娘也很高興。在那壹天她走了,走得很安詳。沒過幾年,王大爺也去世了,許多胡同裏的鄰居也都搬走了,而他們的願望,都是想回去看壹眼。

 二十年過去了,胡同開始拆遷了,而小王也不再是小王成了老王,淘淘也長大了。壹天,淘淘扶著爹回老胡同看了壹眼,那裏早已不現人來人往的景象,而墻上面紅紅的“拆”字,老王看了不住嘆息,便回去了。那天晚上,老王做了壹個夢,在夢裏他仿佛回到了當年的那個胡同,看到了孫大娘和王大爺,他們笑得是那麽安詳……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3

 老北京的胡同傳承著歷史的文脈,而南鑼鼓巷是其中的壹條老胡同。

 人都說北京人不喜歡去著名旅遊景點,但是我卻對南鑼鼓巷情有獨鐘,童年的記憶把它從海底推到沙灘上。

 也許是4,5歲時,媽媽壹下子興致大發,說想帶我去南鑼鼓巷逛逛。那時的我,內心對壹些事物都充滿好奇。年幼的我猝不及防地與它相遇了。古老而呈灰黑色的四合院,幽靜的街道,時有時無的樹蔭...... 這壹切寧靜的事物,讓本來就喜歡安靜的我,壹下子對它的好感值倍增。這時的南鑼鼓巷雖然安靜,但他卻也是豐盈的,是充滿了古樸和人文化底蘊的。那顆尋找了許久安靜的心與南鑼鼓巷相遇了。那裏,飽含了著濃濃的老胡同中的那份自然和寧靜。

 如今,我也時常去南鑼鼓巷。而每次去的時候,卻再也找不到原來的感覺。我知道,在如今這個經濟繁華的北京,那種景象再也不可能出現了。

 壹個或者幾個人的南鑼鼓巷之旅,我壹直期盼著,期待著在這數以萬計地嘗試中,我能在壹瞬間中體會到那份寧靜,哪怕只有壹瞬間。

 在五壹假期時,我壹個人到南鑼鼓巷去,它還是原來的那個它,古老的四合院,時有時無的樹蔭,可那幽靜的街道卻被人山人海的各地而來的遊客取而代之。而那些原來沒有的現代化商店也不斷湧出——創意服飾,花式咖啡,甜品,奶茶,酸奶等等,應有盡有,無所不有。而原來那些老北京的食物已不剩幾家了。這些商業化銷售物品的商店,把南鑼鼓巷的古樸給掩藏起來了,我默默走入人海中,感受到的並不是熱鬧,而是從心底由內而外的落寞。其實,我才發現,有時候熱鬧只是表面上的,而心中的寂寞人再多也改變不了。這個南鑼鼓巷雖然熱鬧,但遠不是我找尋的那個。

 寒假時,與同學結伴而行,南鑼鼓巷也因為寒冷而人煙稀少,有了壹些安靜的氣息。而各種小店放出的音樂,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商業化的,純粹為了招攬顧客,絲毫沒有當年的感覺。我的心卻還惦記著童年的那條寧靜的街,它安靜,也只能僅僅算是安靜。

 現而今,北京的發展迅速,而它的那種古老的味道卻壹天壹天地淪陷。我赤腳也追趕不上它發展的腳步,前方是高樓林立,回頭,渺無人煙。

 但是,我怎麽追也指不上北京發展的腳步,那次我與北京老胡同的.相遇卻永遠在我心中無法忘卻。它表面上已經停止了,但是事實上還在繼續!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4

 胡同,這個地方聽起來就與別的建築不同,而這與眾不同的地方正陪伴我從出生到現在。也正是因此,胡同,在我心中也被冠予了壹個不同的含義。每天,人與胡同都相互制造著不同的故事,而我也是。

 我記得,那是在我走路磕磕絆絆的時候,我緊抓著媽媽的手,千百個不情願地被拉進壹個不認識的地方。可是我看見了壹個個不平整的小石磚在地上被映出自己的影子,看見毛絨絨的苔蘚壹叢叢得在石階上亭亭而立,還有房檐上像是被太陽迎出來的紅燈籠,那時候我仰頭看著媽媽,“胡同”壹詞從溫柔、有弧度的嘴角吐出。這便是我對胡同的第壹印象。媽媽的頭發在高高的陽光下印出如琉璃壹般透亮而成熟的紅棕色。

 幼兒園畢業了,我將要到達壹個陌生的地方——小學。陌生是我不安,可壹旦到了胡同,壹旦感受到媽媽的溫度,我就什麽也不怕。在我身體緊貼在媽媽背上的那壹刻,便讓我相信我和媽媽間的愛就像那胡同墻壁上的溫度,永遠不會間斷,即使有黑夜到來,清晨的太陽也會將墻壁照的火熱。

 “媽媽,我累了!”我緊握著媽媽的手,或許是走了太久,我本想求得媽媽的壹句安慰,可沒想到媽媽壹下子坐在胡同壹旁門前的石階上,示意我上到她背上。我兩手撐著石階,整個身體貼在石階上,壹瞬間感受到了石階涼爽卻留有余溫的奇妙,兩雙擁抱著我的皮膚,而那余溫像血液壹樣,由末梢壹直貫穿全身。我爬上了媽媽的背,那背的溫度有繼續在我身上蔓延,這更像是愛的溫度。

 這會我高高的,兩只小手不停地在胡同墻壁上摸來摸去,我感受著它的堅硬、挺拔,讓我有跟媽媽在壹起時同樣的安全感。壹會伸出兩手攔截頭頂的燈籠,壹會伸出小手想要去夠路邊爺爺的糖人,時不時會把手勾住媽媽的頭發,迎來兩聲我聽不清的責備。

 現在,我帶著媽媽來到胡同,這時裏面已經有了書店,咖啡館,可我們卻找了壹個並不常見的長椅坐下。聊起我們感興趣的事情,也許還有我小時候在這裏的哪個小石階被絆倒,我看著眼前從小平房裏伸出頭的柳樹,聽著壹串串清脆的車鈴聲從耳邊劃過,不用想就知道那後面壹定有糖葫蘆。我猛然拉住媽媽的手,天哪,這是怎麽了?為什麽有這麽多幹裂的地方?我竟然壹直不知道。我望了望媽媽,媽媽笑著,我什麽也沒說。媽媽的頭發被壹陣清風撩起,那清風壹定跑過胡同的每壹個角落。壹根根銀絲從棕發中飄出,閃在我眼中。

 我和胡同的故事就像與媽媽的愛,即使有時冰冷,可就向身體中的血流,從末梢流向心臟,永遠不會間斷。那胡同的溫度,也永遠留在媽媽的背上,我的心中。

北京胡同裏的故事5

 這裏曾是我的家。我、爸爸、爺爺,我們壹家都曾與它發生過或難忘、或溫馨的故事。

 小時候我就覺得,家在的胡同可以通向任何地方。無論是大路還是小商店,這條胡同仿佛擁有魔法壹樣,可以通向世界的各個角落。

 這個胡同叫做五道彎胡同,正如它既形象又生動的名字,它真的有五個拐角,最終通向大路。而我家就在第壹拐的盡頭,是個小小的四合院。

 轉過拐角,是壹條十五米左右的小道。兩側的房頂上都鋪著搖搖欲墜的瓦片,腳下是“此起彼伏”的磚頭路。第二拐開頭有兩個圓形的石墩子,半鑲在墻壁裏。壹個躺著,壹個立著。猶記得小時候,還沒有石墩子高的我,嚷嚷著讓媽媽把我抱上“瞭望臺”,裝模做樣的四處查看,再從高處跳下。那是小孩子的樂趣。如今我已經長大,再經過那裏時,只會聽爸爸說起那石墩原來是某某家用來磨面的,然後仔細努力去辨認那石墩上已然模糊不清的花紋。

 第三拐很短,不過五六米的樣子。但在那本就不寬敞的過道中間,直挺挺的長著壹顆菩提樹。夏天時我經常從小商店買壹根冰棍,跑到那棵有著寬密枝葉的樹下去吃。但這棵樹也為人們帶來了壹些小麻煩。爸爸有壹次在經過這裏是跟我說過,在他小時候,他和同學經常騎車經過這條胡同。有壹次騎車,他在拐彎時沒想起來這裏還有壹棵樹,就那麽直挺挺的沖了過來,竟然生生從樹和墻壁之間的縫隙中穿了過來。事後回想也是壹身的冷汗。

 我是比較害怕單獨壹個人走第四、五拐的。因為第四和第五拐的拐角處各住著壹戶人家,還養狗,經常敞開大門讓狗自由出入。

 以前五道彎胡同前連史家坑胡同,後連錄科胡同,但現在,前後胡同都不見了,只剩下壹個五道彎。可能再過不久,它也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不單單是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同樣是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的不僅僅是壹個胡同,還有它的名字,它曾經擁有的記憶,以及潛藏在胡同深處的北京文化。這個胡同從我爺爺的時代起就壹直存在,可能我爺爺的爸爸,爺爺的爺爺也來過這裏,這裏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家的每壹代也都曾在這裏嬉戲。

 若是五道彎胡同消失了,那將是我壹生中的遺憾。兒時的時代不復返,要是烙印著記憶的五道彎不再存在,多少年後,我還能想起它嗎?

 胡同傳承記憶,傳播文化,傳遞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民俗。這就是我曾經的家,五道彎胡同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