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包米果產自哪裏

包米果產自哪裏

流行於江西贛南的地方特色小吃。其做法很簡單:把大米用冷水浸壹天壹晚,爾後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湯皮簸箕內,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裏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幹小塊,從簸箕內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塗上點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江西省有壹個小縣縣城裏,眾多飲食店門口都有塊醒目的招牌,上面寫著“特產包米果”,用以招徠各方食客。過去江西上猶的客家婦女,人人都會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麽做出標準呢?就是看其做出來的包米果味道好壞,來評價這個婦女是否認能幹。手藝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槳粗,蒸出的湯皮皮就厚,調料不好吃。手藝好的包米果,磨出來的米槳細嫩,蒸時要用竹片火,蒸出來湯皮如紙且透明,而且囗味適中。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季以綠色青菜為主;夏秋兩季以瓜類為主;冬季以包心菜、籮蔔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蔥、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餡則味道更好。歷史故事說起包米果的由來,這裏還有個故事。據《上猶縣誌》載:南宋滅亡壹個多月後,元朝軍隊先後率兵攻打上猶城縣,城裏人死不降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後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壹千三百余人,當時有個幸存的客家媳婦,劫後尋找食物,驚喜地發現有壹盆水浸著的米,用力壹擦,全成了槳。用老辦法煮飯是不可能的。怎樣煮來吃呢?當年縣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參天,幹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動壹動腦筋,拿壹個本來是用來曬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槳,燒起旺火,蒸熟後,包上壹點腌菜蘿蔔之類的,嘗了壹囗感覺十分好吃,這位客家媳婦還請左鄰右舍的村民來吃,都說味道很好,大家都說她心靈手巧。問她用什麽東西盛米槳蒸的?當時她不直說,而用手比劃著說:“圓(元)篾(滅)!”引起眾民壹陣開心的笑,也附和著說:“元滅!元滅!”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因為元朝對漢民統治十分厲害,十家人***用壹把菜刀。何況這小女子還當眾說:“圓(元)篾(滅),不給點顏色她看看還得了?”官府拿這個婦人當堂審問,巧媳婦拿出簸箕解釋“圓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客家媳婦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家美食-----包米果卻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