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苦瓜表面為啥不是平的

苦瓜表面為啥不是平的

苦瓜的基因決定的。

苦味瓜蔬常產自山嶴野澤甚至家前屋後,四時有序,八節常青,壹般不會讓人產生"苦尋不遇"的心結。苦瓜便是這類食品的代表。苦瓜疙疙瘩瘩,外表醜陋,卻碧翠透明,味道雖苦,可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被美食家譽為"君子菜"。另外,民間還俗稱其為"蔬果之王",並譽之為"苦味之冠"。作為盛暑厭食時的開味妙品,苦瓜同中國人的脾胃壹拍即合,屬於真心擁護,視為知己。

苦瓜又叫癩葡萄、錦荔枝、涼瓜、紅羊等,在全世界***有40余個品種。由於果實表面長有奇特的瘤皺,果實內含有苦瓜甙,具有壹種特殊的苦味而得名。兩年前我去江蘇探親,曾在南京郊外的壹個種植園小住幾日,苦瓜以我從未見過的豐富絢麗之姿呈現在我面前。那次經歷讓我對生物多樣性有了深入的體會。

而苦瓜還可做更為豐富的菜肴,如金錢苦瓜、苦瓜牛肉、蝦膠釀苦瓜、苦瓜燜黃魚等。廣州在夏季用苦瓜作為煮涼茶的原料之壹。我在湖南見到制成竹、菊、梅、杜鵑花等花樣的蜜餞食品苦瓜花,大為驚艷。據說廣西壯族還有壹道名菜螞蟻炒苦瓜,只是無緣得見。而讓我切身體會最深的是在南京吃過的苦瓜粥,用苦瓜丁、粳米、冰糖熬成,美味無比。

順便提壹句,南京的苦瓜粥味道清香爽口,而且內容豐富,色澤鮮艷--綠的苦瓜片、紅的肉丁、黑褐色帶花紋的松花蛋和金黃色的海米,襯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壹幅點彩派的斑斕繪畫。另外,湖北等地有鮮榨苦瓜汁這種飲料,鮮榨的苦瓜汁並不苦,對於我這樣的逐"苦"之夫更是甘之如飴。這兩年驚覺苦瓜的金玉美質--對苦瓜的認識也從清涼敗火的實用性邁向對苦瓜歷史文化及審美和欣賞的"高度",於是慢慢知道,苦瓜文化原也源遠流長。

苦瓜原產於印度東部,17世紀傳入歐洲,多作觀賞植物栽培。大約在明代初期傳入我國。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三保太監鄭和奉聖旨建造樓船62艘,從南京出發,七下南洋,最遠到過非洲東岸,傳播中國文化,交流中外物產,國威遠揚。據明代費信著《星槎勝覽》記載,三保太監當時帶去許多蔬菜、菜種以及魚肉之類,也帶回不少當時大多數國人聞所未聞的稀罕物種,如燕窩、魚翅,爪哇的水果--榴蓮等;另外"有壹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時,其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這種"壹等瓜"即今天我們日常吃的苦瓜。鄭和帶回的苦瓜,使中國飲食文化多了壹道別有風味的菜肴。

有篇報道說,蘇州作為鄭和下西洋的出海口,苦瓜的日批發量壹度達到20噸。幾百年間,蘇州作為商賈集散地,官僚回歸林下的休憩所,資產者金屋藏嬌的藏春塢,豪紳壹擲千金的遊樂場,蘇幫菜肴應運而生,與京、粵、川、揚等各幫分庭抗禮。作為美食家的王國,精致細膩的蘇州人向來註重飲食,蘇幫菜口味偏甜,苦瓜卻如此受寵,更可見苦味食品的普及程度了。

明代徐光啟1639年撰寫的《農政全書》中也提到南方人喜食苦瓜。苦瓜性味苦、寒、無毒,具有除邪熱、解勞、清心明目、益氣壯陽等功效,史料中有關於其可以治療消渴癥的記載,在15世紀被引入後很快就風行華土。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苦瓜開始向我國長江流域以北地區遷移,以夏季栽培為主。但華北地區栽培苦瓜的歷史並不長。

印度、日本和東南亞栽培苦瓜的歷史相對悠久,而以日本對苦瓜的研究成果最多。追根溯源,日本的苦瓜引自中國。現在,尤其是在相對獨立的日本沖繩諸島(屬"琉球群島",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苦瓜成為當地人不可或缺的蔬果。其實在飲食方面,沖繩的不少作物、蔬果(如苦瓜、山藥、甘薯、甘蔗、冬瓜)都是在這幾百年內從中國引進的。

苦瓜莖、葉、花和果實都顯奇特,可作為觀賞植物栽培,但由於它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壹般作為蔬菜栽培。近年來苦瓜則成為美化庭院立體栽培的品種,發揮了它的觀賞與食用相結合的價值。然而,真正讓我大開眼界的苦瓜,是在南方小鎮上見到的腌制品。

壹打開泥封的甕口,香氣便撲面而來。裏面的苦瓜嫩黃油亮,涼拌、熟炒,其味皆美。有人常吃半甕留半甕,留下的半甕,拿荷葉紮好封口,以後再拿出來加姜末細蔥蒸熟,入口更香。近壹兩年我還驚奇地看到,壹些老北京的居民也將其和茄子、黃瓜等壹道,加工成泡菜、漬菜,或脫水加工成瓜幹,以長期貯藏應對冬春的蔬菜淡季。看來,價廉物美的苦瓜已經像大白菜壹樣,成為老百姓最壹往情深的食物了。

如果說苦丁茶以其清幽綿長之苦,可與小資氣息的都市女孩相比擬,而苦蕎麥的粗放濃烈之苦,酷似臉蛋紅撲撲冒著熱氣,露著健壯胳膊在廚房忙碌的農家大嫂,那麽苦瓜則以其貼心入味之苦,讓我們不無溫情地想起在尋常生計和柴米油鹽中輾轉的鄰家主婦。

如上種種,以及苦味食品南北遷移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苦味食品歷經歲月滄桑朝代更叠而始終長盛不衰的種種魅力。可能這正是造化的安排吧。甜是嬰兒最初的滋味記憶,洋溢著寧靜和安詳,而苦則寓示著壹個人壹生的風雨歷煉,蘊含著創痛和省思。苦澀的感覺眾口相傳,千萬裏也會找到妳,經由味蕾的提示,幫妳補齊人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