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範仲淹壹生的大事年表

範仲淹壹生的大事年表

1、早年經歷

範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範仲淹高祖範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蘇州市)。 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後,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徐州節度掌書記。?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醜秋八月丁醜,範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範墉因病卒於任所後,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範仲淹,改嫁淄州長山縣人朱文翰,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

2、苦讀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範仲淹得知家世後,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數年寒窗生涯後,範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鑒於已有朝廷俸祿,範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

3、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範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於是範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

4、執教興學

天聖五年(1027年),範仲淹為母守喪,居南京應天府(今商丘)。時晏殊為南京留守、知應天府,聞範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範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

5、秉公直言

天聖七年(1029年),宋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後(宋真宗章獻皇後)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後祝壽。範仲淹認為這壹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

晏殊得知範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範仲淹據理力爭,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6、伏閣請對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後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後有隙,遂協同內侍閻文應、範諷等人,力主廢後。消息傳出,群臣議論紛紛,都認為廢後不合適,範仲淹也向皇帝進言。因呂夷簡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臺諫章疏,疏入內廷,不得奏。

範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輔、侍禦史蔣堂、段少連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請求召見,仁宗不見,派呂夷簡出來解釋。範仲淹等與之當庭辯論,呂夷簡理屈詞窮,無以為對。

7、景祐黨爭

景祐元年(1034年),範仲淹調任蘇州知州,辟所居南園之地,興建郡學。?

景祐三年(1036年),範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皇帝制定制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範仲淹迂腐,誣蔑範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8、戍邊西北

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詔命陜西各路討伐西夏,範仲淹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固守酈延,以軍威恩信招納西羌歸附(時羌族為元昊向導,為其所用),徐圖西夏,仁宗采納。範仲淹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歸。

9、慶歷新政

慶歷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範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 ,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 ,銳意進取。

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後,多次召見富弼、範仲淹等人,征詢天下大事。範仲淹雖感謝皇恩,卻認為事有先後,朝廷陳弊積久,非壹朝壹夕所能改變。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

10、與世長辭

皇祐四年(1052年),調任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 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裏萬安山下? ,仁宗親書“褒賢之碑”,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百度百科-範仲淹-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