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是五味之首

什麽是五味之首

中國菜有五味、五色和五香之說。為什麽都姓“五”?據說,這與中國的五

行學說有關。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所構成,壹

切事物無不與這五種物質相關聯。所以菜肴的色、香、味也與五行掛上了鉤。其

實,“五”字只能理解為多樣化,並不限於僅此五種。

“五味”。味,是壹種感覺,又稱味覺。中國菜以滋味勝,味是中國

菜的靈魂。這裏還要指出壹種現象:中國人欣賞藝術都講究味、韻味,無論詩文

書畫,音樂舞蹈,都可以品味、玩味。古人把甜、酸、苦、辣、鹹定為五味,這

是就口感、味覺而言,也有把醋、酒、飴密、姜、鹽作為五味,那是就物質而言。

當然,這僅僅是大致的劃分,有人認為鮮味、澀味也應該歸入“基本味”,還有

人認為苦味不宜列為烹飪中的五味之內。可見味的種類很多,“五味”包括什麽

內容還可以探討。五味可以調出多種復合味,則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有著很豐富的

內容。如椒鹽、酸辣、糖醋、香辣、麻辣、魚香味、怪味等等。古人說:“食無

定味,適口者珍。”又說:“眾口難調。”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壹樣。有的人喜歡

原料的本味,如雞要有雞味,鴨要有鴨味,保持原汁原味;有的人卻欣賞復合味。

有的人主張味要純,以清燉、清蒸為主;有的人卻別具壹格,燒成“怪味雞”、

“怪味鴨”。有的人贊賞味濃的菜,有的人卻偏愛清淡,要像吃橄欖壹樣,回味

無窮。總之,所謂“五味調和”,應該包含下列幾層意思:壹是每壹種菜肴應有

自己的獨特風味;對壹桌筵席來說,各種菜肴的味道,應在總體上協調平衡,各

盡其美;二是烹飪技術,離不開調味品;調味品多多益善,各盡所能,投放量以

及加熱過程中的先後次序,都可以促使菜肴的滋味發生千變萬化,因此,調和滋

味是烹飪成敗的關鍵;三是作為壹個高明的廚師,應該善於掌握食者的口味習慣,

在安排菜單和烹飪調味中靈活變化,忌刻板劃壹。

“五色”。中國把紅、黃、藍、白、黑作為正色,其他為間色。飲食時

通過舌口,獲得味覺,原與視覺無涉,但五彩繽紛的菜肴,同樣能引起食欲,因

此,中國菜歷來註重色彩鮮明、和諧、悅目。我們中要從古人給菜肴命名中就可

以略知壹二。如《山家清供》記載:“采芙蓉花,去心、蒂,湯焯之,同豆腐煮,

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可以想見,這壹道菜紅白相間,壹定

是很美的。又如《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有“四色荔”菜名,是用茄子、黃瓜、

蘿蔔、羊肉等四色拌菜,分作四碟,呈現四種顏色,也誘人品嘗。

“五香”,通常指烹調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種

主要香料,即芒香類調味品。它的功能,是把有腥味、臊味、膻味的食品變得無

異味,進而使食品清香撲鼻。食物的氣味刺激人們的嗅覺,香者增強食欲,臭者

減退食欲。雖然也有像臭豆腐那樣的食品,聞聞臭,吃吃香,但總以氣香味美為

佳。福建名菜“佛跳墻”,就是因為香味四溢,能使“佛聞棄禪跳墻來”而出名,

可見香味對菜肴是何等重要!中國傳統的調味品極多,其中芳香料除上述五種外,

還有艾、草蒲、忍冬、花露、桂花、薔薇、秋海棠、佛手、橙波、橘皮等。色、

香、味俱全,是中國烹飪的要義,這三者都有做不盡的文章,說不盡的奧妙,全

看廚師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