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的名人:
壹代文豪柳宗元
柳侯公園內有柳侯祠、柳侯墓,這是柳州人民為紀念壹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柳宗元而興建的。
柳宗元 (773 壹 819) 字子厚,唐代河東 ( 今山西省永濟縣 ) 人,世稱柳河東。又因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政績卓著又死於此地,世人又稱柳柳州。他少年時勤奮讀書,才華煥發,寫的文章已很有名氣。永貞元年 ( 公元 805 年 ) 他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被提升為掌管禮儀等政務的禮部員外郎。改革的措施包括打擊宦官的專權和藩鎮的驕橫,罷免貪官汙吏,取消壹些苛捐雜稅等等。但是這場為改革腐敗政治而進行的鬥爭卻被保守勢力扼殺了。改革派首領王
叔文被殺,王伾被逼死,柳宗元和詩人劉禹錫等八名革新人物分別被貶逐邊州任司馬,歷史上稱為 " 二王八司馬事件 " 。
柳宗元被貶永州 ( 今湖南永州市 ) 長達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詩文,表達他對生活的熱愛,寄托憂國憂民的情懷,抨擊愚昧落後的思想和社會現象。其中有諷刺社會黑暗和勸誡世人的《黔之驢》等寓言,有謳歌勞動人民和揭露暴政的《捕蛇者說》等傳記,有對當地山水自然景物描繪精細優美的遊記《永州八記》,有反映農民疾苦的《田家》等詩篇,還寫下了壹些批判 " 天命 " 、 " 君權神授 " 迷信思想的哲學論文。
公元 815 年,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到了柳州,他登上城樓,眺望奇妙秀麗的山山水水,懷念遭貶的同僚、感慨國難民艱,心情沈重,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這時他體弱多病,來到偏僻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精神並不頹唐。他吟詠詩句 :" 從此憂來非壹事,豈容華發待流年 " 。決心為柳州百姓操心辦實事,不讓歲月空度。他懷著深厚的同情和親切感,深人觀察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風習。在詩篇裏作了生動的描繪,如《柳州峒氓》 :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圩人。
鵝毛禦臘縫山蹋罽( ji ,毛制氈),雞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山裏人用竹葉包著鹽巴,荷葉包飯當趕圩充饑之用,禦寒穿的是鵝毛、皮毛縫制的衣服 ; 雞骨蔔卦問年成好壞,逢天旱就拜水神。這壹切都使他感到新奇。由於語言不通,他產生到峒氓中去生活和學習語言的念頭,以消除與他們的隔膜。
到柳州第二個月,柳宗元就修復孔廟,在修廟《碑記》裏強烈地表達了他發展地方文化教育的心願。他很有學問,又開導人們讀書識字,柳州的文化風氣大為開放。今湖南壹帶的讀書人也往往不遠下裏,到柳州拜他為師。在提高民眾文化知識的同時,他還要改革阻礙生產的落後習俗。當時柳州還有迷信巫神的陋習,生病就請巫師宰殺大小牲口祭神,病不好就認為是神不讓活了,就絕食等死。由於人口死亡率高,耕牛缺乏,田地丟荒,柳宗元就用佛教戒殺生的觀點和醫藥知識去開導他們。還有壹種惡習:窮人借高利貸,到期還不起以至利錢超過本錢時,就永世淪為奴婢。柳宗元作出規定:因負債淪為奴婢的人,凡能出錢還債的就可以贖身,拿不出錢的可按勞役時間計算報酬,報酬跟債款相抵,就取消奴婢身份。這樣做解除了許多被壓迫被奴役人們的痛苦。桂北、桂東北各州效仿他的做法,壹年內就解放了上千負債奴婢。柳宗元在《童區寄傳》中,熱情贊揚十壹歲的柳州壯族牧童區寄,機智勇敢地戰勝了用暴力將自己抓去賣為奴隸的兩個強盜,深刻地揭露了當地掠賣奴婢的醜惡社會現象。
柳宗元在柳州十分重視植樹。他親手在城西北邊種了兩百株柑桔,還寫了《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詩:
手種黃甘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 滋味還堪養老夫。
他表示種柑桔不學東吳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只為自己子孫留產業,而是為地方公***利益。也是為了象屈原壹樣,欣賞桔樹的堅貞不移的性格。在《種柳戲題》中,他很風趣地寫道:“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在江南岸也組織人力種上竹子三萬竿,開菜地百畦,墾田若幹畝。
當時居民迷信鬼神,不敢破土打井,用水要到河邊取,岸陡難走,刮風下雨,更是苦不堪言,柳宗元便用公款招工鑿井,既解決了用水困難,也破除了迷信陋習。時遇大旱,按朝廷規定,他也曾到大龍潭去祈神求雨,這並無意提倡迷信,只為了履行壹個地方長官的職責。但這種把因旱災引揮的社會矛盾引向 " 天意 " 去的做法,卻是不足取的。
經過幾年的辛勤經營,柳州城的面貌有了很大變化,人口增加了,城廓街道修整壹新,新建房屋,處處可見,添了新渡船,池塘園林整潔,豬牛雞鴨肥壯。跟柳宗元剛到柳州時那種 " 到官數宿賊滿野,縛壯殺老啼且號 " 的混亂情況相比,人們生活安定多了。
柳宗元熱愛柳州人民,也熱愛柳州山水自然風光。他遊覽了柳江和附近的山峰,寫下了兼有地理誌和遊記特色的《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他寫了鵝山、駕鶴山、屏山、大龍潭等,他登上馬鞍山、立魚蜂,對仙弈巖等名勝作了生動細致的描繪。他還在城南門外柳江邊修築了宜於觀景的東亭,把壹塊荒廢地修成環境優美的風景區,他把自己的憂患心情融入柳州奇特的山水景觀描寫之中,寫出燴炙人口的詩篇。如《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元和十四年 ( 公元 819 年 ) 十壹月八日,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人們遵從他的遺囑,將他的靈樞停放在他生時喜愛的羅池邊上。他為官清廉,死後孤兒寡婦生活艱難,喪葬費用還是在世好友幫籌措的。他的靈樞運回長安萬年縣。柳州人在原停靈樞處修建他的衣冠墓,又在羅池旁修建羅池廟 ( 現稱柳侯祠 ) 來紀念他。到了宋代,柳宗元被追封為文惠侯,元朝時又被封為文惠昭靈公,並由柳州路長官主持重建柳侯祠,祠中保存的柳宗元石刻象,至今已有七百年了。
柳宗元關心民生而改革腐敗政治的抱負雖然未能實現,但他意誌堅強,壹生奮鬥不息,在艱難困厄的境遇中,以卓越的才華和巨大的努力創造出光輝的業績,為後人留下了壹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柳州八賢
(編者註:柳州歷史上名人輩出,因篇幅有限,僅列柳州八賢作壹簡單介紹。)
柳州八賢,是明代柳州在學術、文藝、軍政等方面出現的壹批較有影響的人物,他們為柳州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的壹頁。
周琦,字廷璽,成化年間進士。他學識廣博,敢於直言。在南京任戶部員外時,上書批評時政弊端,受到人們的贊揚,著作有《東溪日談》、《儒正篇》。
戴欽 (1493 —— 1524) ,字時亮。官至刑部郎中,是 " 刑部十四才子 " 之壹,他才思敏捷,擅長詩文,著有《鹿原集》、《玉溪存稿》。他性格剛直,因堅持勸諫皇帝糾正錯誤,在天安門內午門前受廷杖重傷致死。魚峰山麓有他的墳墓。
金勉學,字竹甫。嘉靖進士。為官清廉,敢於揭發權貴的胡作非為。遭到奸臣嚴嵩之子嚴世蕃的嫉恨誣陷,憤而辭官回家。後來,朝廷為了表彰他的清廉,在柳州 ( 今柳新街西頭 ) 為他建 " 廉憲 " 牌坊。
徐養正,字吉夫。嘉靖進士。,官做到工部尚書。因揭發嚴嵩的黨羽被罰受廷杖、貶官。任雲南學政時,親自講課,很有名氣。調南京任職期間,不願與嚴世蕃同流合汙,告假回鄉。
張翀( 1502 —— 1568 ),字子儀,號鶴樓。因彈劾嚴嵩專權,被嚴刑拷打。受刑時,仍呼喚身邊被打昏迷的同伴:“蘇醒、蘇醒 ! 大丈夫臨死也要保持剛直的氣概,不可受人可憐 ! ”後官至刑部左侍郎。他與嚴篙鬥爭的事跡被寫進傳奇戲曲《鳴鳳記》中。著作有《鶴樓集》、《渾然子》,大龍潭有他的石刻題詩。今柳東鄉油榨村背張翀墓是柳州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明墓。( 張 翀 墓:柳州市郊柳東鄉油榨村蜈蚣嶺上,埋藏著曾以凜然大氣與奸相嚴嵩鬥爭而被稱為明代八賢之壹的張翀的遺骨。張翀墓建於明萬歷九年( 1581 年),是柳州歷史上形制等級最高的墓葬之壹。從底坡至墓位標高 35 米,自壹級墓合起至墓座的神道長 90 米,寬 30 米,壹二級墓臺的神道兩旁,分立有石獅、石羊、石虎、石馬和執笏翁仲(石人),第三墓臺上分立石龜壹對。右石龜上馱高約 2 米的 “ 皇明禦祭碑 ” 壹方,近墓兩側另有石龜壹對。墓體高近 2 米,墓徑 6 米,全用石料砌成,墓頂球形頂戴。墓碑題 “ 明故刑部侍郎兼都察禦史嘉議大夫顯考鶴樓張公之墓 ” 。張 翀 墓曾多次被盜掘,墓座及各種石雕構件已有殘破遺缺。近年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維修,已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佘立,佘勉學次子。曾做過兵部左侍郎。萬歷年間,日本侵略朝鮮。萬歷皇帝派軍隊支援朝鮮,中朝軍隊聯合作戰,取得戰爭的勝利。佘立以監軍身分參加了這次戰爭,得到朝廷厚重的賞賜。
“柳州八賢”之中,還有在廣東做知府時“有惠政”的孫克恕和在貴州做督學後任四川巡撫的龍文光。
開發臺灣的名宦楊廷理
清代鹹豐年間的《噶瑪蘭廳誌》中有《重定噶瑪蘭全圖偶成》,詩作很清楚地昭示後人:噶瑪蘭分疆設治的歷史帷幕從此展開。而親手徐徐拉開這幅歷史帷幕的,正是這位詩作者、開發噶瑪蘭的壹代名宦楊延理。在臺灣噶瑪蘭(今宜蘭)的開發歷史上,不能不提及此人。宜蘭市昭應宮內至今奉祀著楊延理的木像。
楊延理(1747—1813),字清和,壹字半緣,號雙梧,晚年自署更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他的壹生事業與臺灣的歷史密不可分。自乾隆五十壹年升臺灣府同知,後曾三任臺灣知府,其間又或升或降任過臺澎兵備道、噶瑪蘭通判等多種職務,時跨乾嘉兩朝,任期很長。在噶瑪蘭(今宜蘭)開發歷史上,楊延理樹立了壹座歷史的豐碑。
噶瑪蘭即今臺灣東北部的宜蘭。東向臨海,三面環山。蘭陽溪水,穿境入海,形成三角形蘭陽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清廷雖擁有臺灣,但對東部及東北部未收入版圖,不設官治,未能積極開發,聽任自由發展。嘉慶元年,福建漳浦人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移民開墾溪北地區。嘉慶十壹年又有阿裏史流番潘賢文開發溪南地區。在籌辦開蘭設治之前。噶瑪蘭地區人口已增至6萬多人。人事糾紛日多,政治形勢復雜。土著人與客民,以及漳泉粵三籍人士之間經常發生紛爭,甚至械鬥。反清勢力也在此地盤踞。乾隆五十二年楊廷理北征至這壹地區時,即發現問題復雜,於是開始了從建議到實施將噶瑪蘭收歸版圖、沒治派官管理的長期不懈努力。
楊廷理上向皇帝及督撫當面陳述開發意見,不放過任何機會促成此事;下至親自以臺灣知府、空銜候補知府開辦委員等身份多次深入其地,勘察丈量,調查民番,設計章程、繪制輿圖等等。他寫有《議開臺灣後山噶瑪蘭節略》壹文詳述自乾隆、嘉慶年間噶瑪蘭開發設治的經過及曲折。收入版圖之事拖延多年,是因各級官員多為昏庸腐敗之流,以為噶瑪蘭不過彈丸之地,不予重視,再加上地方上的重重阻力,致使開發噶瑪蘭的進程壹再拖延。楊延理滿懷激憤而言:“認真招忌,不遺力則招怨,怨忌日集,蜚語可畏。”但楊延理不改初誌,忍辱負重。“竭盡心力,利盡歸公,怨盡歸己。”嘉慶十六年(1811年),噶瑪蘭廳設置,楊延理實現了多年的理想,並由此樹立起壹座令世人敬仰的千古豐碑。當地紳民稱之為“開蘭名宦”,在他生時為其立祿位牌,卒後為設楊公祠,這是中國人“有德於民民祀之”的傳統。《噶瑪蘭廳誌》、《宜蘭縣誌》、《臺灣通史》、《臺灣壹百名人傳》等都為楊延理立傳。20世紀50年代,宜蘭文獻委員會還專門編纂了《開蘭名宦楊延理特輯》以資紀念。
楊延理的著述、詩作在生前曾先後輯刊9集。道光十六年(1836年),楊廷理之子楊立亮請友人許喬林據各種原刻本重加編校為《知還書屋詩鈔》10卷,《東瀛紀事》1卷,有乾隆五十五年初刊及道光十七年重刊本。《議開臺灣後山噶瑪蘭節略》1卷,其他尚有奏折、散文、碑記等。
楊延理對故鄉柳州的情感是極為深摯的。他的家就在西來寺前,稱東園。園中有“知還書屋”、“擁書樓”,種花蒔草,疊山於池。楊延理的別號“雙梧”,即因園中親手種植的梧樹而得,足可見其對家園的情感了。楊延理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離開柳州後,壹別27年,只是在嘉慶九年(1804年)春回來過壹次。直到辭世前,他還作有《人至,詢東園近狀,感作》壹詩:“群道雙松高百尺,主人久出好言歸。靜傳天籟來層漢,老作龍鱗大數圍。竹進新泥疏補密,花合宿雨瘦添肥。此心早似忙巢燕,差容身輕上下飛。”可以真切地感覺到楊延理盼望返回家鄉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