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清明節的傳統美食及註意事項

清明節的傳統美食及註意事項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傳統美食及註意事項,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傳統美食

1.青團

清明節的時候,青團是必吃的食物之壹,這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美食。青團其實跟平時吃的團子有壹些類似,但是青團在制作的時候會加入艾草汁,蒸出來的團子是呈現青色的,因此被稱作為青團。古代清明節會吃青團,也叫做吃寒食。因此到了現在,雖然大家不可能在清明節的時候吃冷的食物,但是青團還是會繼續吃的,也是為了保留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習俗。

2.香椿芽

香椿芽是長在香椿樹上的嫩葉,每年的3月初開始,香椿芽就可以采摘食用,等到4月中旬的時候,基本上就沒有香椿芽的身影了,所以它的食用時間非常之短。而清明節正好是在食用香椿芽最後的時刻,因此大家都會抓住這壹時節品嘗這壹美味。香椿芽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壹般會把它用來煮湯或者是炒雞蛋,吃著有特殊的香氣,對於壹些喜歡吃香椿芽的人來說,這種香氣實在是難以抵擋。

3.糍粑

在很多地區,清明節的時候會吃的壹種傳統食物就是糍粑,糍粑和平時大家吃的年糕有壹些類似,也是用糯米粉制作的,但是糍粑是打出來的非常的軟糯。糍粑變冷之後就是硬硬的,將它切成片放入到油鍋當中去炸,非常的軟糯可口,蘸上白糖或者淋上紅汁來吃,特別的美味。

4.螺螄

南方清明的時節,壹定少不了螺螄。其實清明節吃螺螄主要是根據它的季節來決定的,雖然螺螄壹年四季都會有,但是清明節的螺螄是最肥美,最鮮嫩,最幹凈的時候,過了這個時間相對來說從肉質和口感上面的都沒有這麽好了。所以大家會在清明節的時候吃上壹些螺螄,品嘗清明節才有的美味。

清明踏青的註意事項

1.提前觀察天氣

提前壹周關註天氣變化。當發現天氣悶熱異常、濕度明顯加大,這種情況說明近期可能會有降雨,應考慮是否出行。

2.量力而行

春遊踏青以近郊為好,最多不超過兩天的路程。過遠春遊,舟車勞頓,身心疲憊,既不利於健康,也減少了興趣。另外,要補充各種營養不能樂而忘返,造成過度疲勞。如果出現心悸、乏力多汗、頭暈眼花等癥狀,應盡早休息,切忌勉強。

3.穿戴適當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應選用輕便、無跟防滑和高彈性的運動鞋,大小要合適,以免影響血液流通,防止腳趾擠傷和腳底麻木不適。同時可準備戴防風鏡和墨鏡。

4.註意飲食保健

踏春時,體力消耗較大,身體內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較多,所以踏青中的飲食是保健的重點。

5.註意場所選擇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園、林區、山區等場所,以攝取較多的“空氣維生素”負離子,起到健腦驅勞、振奮精神的作用。

6.防止蟲蛇叮咬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冬眠蛇類蘇醒出洞,各種昆蟲滋生的季節。若不小心被蛇咬傷,壹定要及時進行近心端結紮,防止有毒血液流動到心臟及全身。若身上帶有引火設備(如打火機或火柴),迅速(1-2分鐘內)用火燒傷口10秒後用清水沖洗,防止毒液擴散並盡快送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救治。如果不慎被昆蟲叮咬,切莫置之不理,更不可搔抓,而應立即塗擦風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質制劑,被松毛蟲、蜘蛛、蜜蜂、蠍子等叮傷後應冷敷處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時,應盡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時,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隨身帶好常用的急救藥品。

8.預防花粉過敏

春天百花爭艷,要註意預防花粉過敏。出遊前可事先口服撲爾敏或安其敏等抗過敏藥物,戶外活動時不要近距離“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覺,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與花朵或樹葉接觸,以免過敏現象發生。

9.熱水洗腳

踏春時腳部肌肉不停地進行收縮運動,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熱水洗腳可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足部血液循環,還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熱作用恢復正常。

10.防止腸胃炎

春天是細菌滋生和腸胃炎等疾病高發的季節。出門在外,稍不註意很容易病從口入。外出遊玩就餐時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餐館,不要貪食特殊風味菜肴。值得壹提的是,即使是當天購買的食物,在食用前也建議仔細觀察,聞聞是否有異味。建議可攜帶壹些新鮮水果,不但能補充身體所需水分和營養,還不易變質。

清明節的風俗活動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