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荊州有哪些風土人情

荊州有哪些風土人情

荊州民俗風情 <P>荊州花鼓戲 </P> <P>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壹,它發源於荊楚大地,是在三棒鼓、踩高蹺、采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發展起來的壹種載歌載舞的鄉土戲曲。</P> <P> 荊州花鼓戲正式以戲劇形式出現,相傳始於清朝中葉,迄今已有 200年歷史,它最初名叫“沿門花鼓”(或“推車花鼓)。在其早期階段,常是三五個人搭成壹個小小的戲班,走鄉串鎮,用幾張方桌搭成平臺,演出壹些對子戲。常見戲目有《雙撇筍》、《茅江夜話》,說是其領班是個叫賀四郎的民間藝人。演出內容,多為壹些反映男女情愛的戲劇片斷,演出時用簡板、漁鼓伴奏,因其聲腔柔婉,頗受四鄉民眾歡迎。當時,不少鄉紳惡詞曲辭淫糜,有傷風化,便呈請地方官府出面禁止。同、光年間,洪湖、沔陽的官府,曾先後發布告示,公開禁止。</P> <P> 荊州花鼓戲的初興之際,有些失意文人紛紛參與劇目創編潤色,賀四郎 (賀霞齡) 、汪春保、黃二生等藝人亦借鑒高腔、越調等其它地方戲曲的表演技法,並從漢劇、鄂東打鑼腔、車路子花鼓中引入壹部分劇目,由此使這壹新興劇種,得到了明顯的發展和提高,進而得以形成了具有本劇種演唱特色的傳統劇目,如《江漢圖》、《遊春》、《逃水荒》、《活思夫》等。在其興盛時期,甚至出現過“三裏五臺”的繁盛景象。</P> <P> 解放後,尤其是在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荊州花鼓戲更是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在藝術上更臻完美,思想內容也令人耳目為之壹新,其現代戲如《家庭公案》、《海峽情》、《向老三》等相繼進京演出,使得這壹地方劇種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新編的傳統題材劇《站花墻》,還被攝制成舞臺戲曲藝術片在全國播映。</P> <P> </P> <P> </P> <P><BR>荊楚民歌 </P> <P>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藝術花朵和最為悠久的文學樣式之壹,也是反映民俗的壹面鏡子。荊州是楚國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聞名於世。據載,約在“唐虞之世”就產生“楚歌”的雛形了,相傳帝舜南遊時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歌中唱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僅《詩經》中記載的就有《漢廣》、《江有汜》等篇。劉向《說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辭體”發展的標誌。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楚辭》,其《離騷》的騷體形式,是從民歌的“楚聲”學來的,在藝術上開辟了民歌的發展道路,對荊楚民歌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時至今天,民歌在荊楚大地廣為傳唱,種類繁多,有田歌、號子、山歌、情歌、燈歌、風俗歌等數十種,內容十分豐富。</P> <P> 荊楚民歌許多是反映農業生產民俗的。在荊州各縣市,農民種田必唱山歌,自古以來,相沿成習。據《湖北通誌》載:“楚國南郢之地......楊歌,郢中田歌也。其別為三聲子、五聲子、曰樵聲,通謂之楊歌,壹人唱,和者以百數。”荊楚田歌非常豐富,有薅草歌、打麥歌、車水歌(車水鑼鼓)、載秧歌、扯草歌等等。每種歌在各地又有多種不同的曲牌和演唱形式。如鐘祥的秧田鑼鼓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由專業歌師傅在田邊演唱,用鑼鼓伴奏,另壹種由勞動者自唱自樂,無鑼鼓伴奏。又如天門、沔陽的《薅草歌》由主腔和號子組合而成,壹領眾和。領唱者主腔(高腔、悲腔、打鑼鼓),眾人接唱號子( 陰陽火、拗驢子過橋等) 。《薅草歌》的旋律高亢優美,富有江漢平原淳樸的田園風味。它的主要曲牌後來發展為荊州花鼓戲的主要唱腔,膾炙人口,流傳全國。</P> <P> 荊楚民歌的內容相當廣泛,有歌頌黨和領袖的,有反映愛情生活、婚喪民俗的,也有調劑情緒逗樂的。楚紀南故城所在地及楚墓集中地的紀南、馬山、八嶺、川店等鄉,民歌相當豐富。江陵民歌五大調即喇叭調、夥計調、嘚調、叮當調、啊吙調,樂曲聲調高亢,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地方特色濃郁,在全國廣為流傳。有首江陵民歌道:“未曾開口喜在心,我唱個歌兒吐真情,唱個松柏萬年青,唱個星星永遠明,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1959年,郭沫若、周揚合編的《紅旗歌謠》,首排的就是江陵民歌《歌唱毛澤東》:“毛澤東、毛澤東,載秧的雨,三伏的風。不落的紅太陽,行船的順帆風,要想永世不受窮,緊緊跟隨毛澤東。”又如京山民歌:“鳳凰常想鳳凰山,鳳凰靠山好歇涼。鯉魚常想鯉魚塘,鯉魚無塘活不長。人民常想***產黨,人民跟黨幸福長。”唱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P> <P> 反映愛情婚姻生活的民歌在荊州各地數量最多。如江陵傳統民歌《火燒把》:“郎在高山薅粟苗,姐在家中把火燒,磨子推,籮篩搖,冷水調,豬油包,鍋裏焰,竈裏燒,腳踏門檻手叉腰,口裏喊,手又招,喊我的情哥回來吃火燒,看我的火燒泡不泡。”公安民歌《栽秧歌》“泡種下秧壹百壹,手拿黃秧七十七,谷兒懷胎還要水,姐兒懷胎還要郎,郎是姐兒的救命王。”把生產勞動與男女愛情緊密結合起來了。在這類民歌中,既有反映小女婿的風俗給婦女帶來痛苦的,也有反對父母包辦婚姻,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公安有首民歌唱道:“桃花謝噠麥兒黃,男人沒能女人長,搭起板凳親個嘴,壹聲媳婦壹聲娘,我幾時長得妳這麽大。”在荊州各地還普遍流行著《陳玉玲打脫離》的民歌。嫁給小女婿的大姑娘唱道:“越想越有氣,大媽與我拿主意,堅決與他打脫離,我不嫁這小女婿。”青年男女大膽地追求婚姻自主,在石首市廣泛流傳著這麽壹首《婚姻自由歌》“如今婚姻自當家,不用妳媒婆子兩頭誇。姐看郎好姐就嫁,郎看姐好就娶她。相好的情人成了家,婦女們不再受欺壓。”</P> <P> 荊州各地自古就有用民歌表現婚禮儀式的習俗。如江陵的《拜堂歌》、監利的《撒床歌》、石首的《鬧洞房》等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松滋慶賀寺壹帶還流傳著壹種比較古老的《婚姻儀式歌》***30首,用民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儀式的全過程。此外,在荊州唱孝歌也很普遍。遇有喪事,歌師傅至喪家點燈設像,伴棺守夜,邊跳邊唱,稱為“跳喪舞”。以後改為圍桌坐唱,稱為“坐喪鼓”。喪鼓孝歌由於曲調委婉、纏綿動聽,歌師傅用來為長輩祝壽,稱為“壽三鼓”,以後又轉向茶社酒樓,成為壹種賣唱曲藝形式,稱為“跳三鼓”,其功能逐步向娛樂方向發展。</P> <P> 荊州民歌異彩紛呈,生命力是無限的。今天,荊楚民歌從內容和形式都融匯進了中國歌謠大合唱的音旋律中,為我們的現代生活增添著美麗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