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起源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也古代巴黎。不過,那裏的巴黎還只是賽納河中間“西堤”島上的壹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希人”。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開始在此定冊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壹座城市。名為“呂堤茲”。公元3、4世紀時,為紀念此地最早的主人, 巴黎希人將該城命名為“巴黎”。
公元6世紀初,巴黎開始成為法國的王都。10世紀末,休·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將巴黎大大擴建了壹番。到了18、19世紀,巴黎仍在逐步擴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占用,法蘭西第壹帝國後期,巴黎擁有70多萬居民,千余條大街;第二帝國建立後,巴黎又吞並了周圍的壹些村莊;到拿破侖三世時,始在巴黎開辟了壹些寬闊的街道,修建了許多園林和公園,使巴黎開始形成今日的樣子。
巴黎名勝古跡
以夏特勒(Chatelet)廣場為基點,其周圍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這塊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熱鬧的地點。市中心的「中心」是為塞納河所圍繞的西堤島(Cite)上的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島之北,是協和廣場(Pl. de Concorde)、巴黎歌劇院(即加尼埃歌劇院)、馬德蓮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羅浮宮(Palais du Louvre)、杜勒麗花園(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於右岸市中心這壹地區。從卡盧索凱旋門(Arc de Triumphe du Caroussel)為起點,進入杜樂麗花園,經協和廣場方尖碑,順著香榭大道直通莊嚴的凱旋門,再延續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築(Grande Arche),這條中軸線是舉世知名的風景線。
若以香榭大道為分界線,往西看,巴黎的象征——艾菲爾鐵塔、榮軍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壹些,蒙馬特山丘上的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白色尖頂仿如地標似地聳立,是僅次於艾菲爾鐵塔高度的巴黎地標景物。
世界級的法國料理
巴黎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大廚師的地位等同於富豪名流,備受尊崇;五星級餐廳傲視群倫,是社會的談論焦點、觀光客的話題;頂級餐廳打出「壹生壹次奢華的口號」,讓人壹生似乎缺憾無限;所謂的法國美食還有壹個不便:不壹定華衣金縷,但西裝領帶、裙裝高跟鞋總是不能馬虎,禮節更得按步就班,才能保有翩翩風度。巴黎之所以為美食之都就因為大街小巷都有不辱美食之都名號的餐廳、酒館、飯館;服裝呢?不必拘束,妳看,簡衣便鞋的小說家走進來了;口叼煙鬥、淺色卡其褲的退休銀行家就喜歡他熟悉的街角餐館的老位子;從法國南部來巴黎找表演機會的壹對姐妹就愛小巷中老伯的家鄉味……。咖啡,喝露天咖啡,在巴黎是全民運動,更是壹種悠閑的表征。法文裏的「Cafe」源自阿拉伯文,而巴黎咖啡館歷史已有300多年,第壹家就是聖日耳曼區著名的普寇餐廳(Le Procope)的前身,而壹路發展下來咖啡館已經成為巴黎文化以及生活的壹部份,這也是法國人引以為傲的地方了。
而巴黎咖啡館的特色並不像美式日式或義式的咖啡在玩弄各種加味的香料,他們純脆以香淳的黑咖啡為主,也就是Expresso,最主要還是在品嘗氣氛與環境,嫌黑咖啡太濃的人,倒是可嘗試蠻有特色的歐雷咖啡(咖啡加牛奶)。
第戎
第戎(Dijon)位於勃艮第地區葡萄酒鄉而為富蔗之地,保留了許多舊時貴族的豪華宮殿和遺跡,以古堡著稱全國,人與人之間既友善又活潑,那裏的氣氛會把妳深深迷戀,市內幾座博物館有眾多意識品及宗教聖物,值得細細觀賞。第戎現為勃垠第首府,從巴黎搭乘TGV只需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車站距離市中心很近,加上主要觀光點十分集中,跟著地圖按圖索驥即可,相當適合從事壹天的徒步之旅。
說起第戎,其主要特產是蝸牛菜和芥末。中世紀時期,第戎的宮殿常舉辦大行宴會,但現在已無法知道當時的餐桌上是否也上過蝸牛菜。不過有確切記載的是14世紀勃艮第公爵在壹次宴會上用掉了320升芥末。第戎芥末其特殊風味是由高級的芥末子,加上當地葡萄酒於未成熟葡萄發酵所調制而成,通常由顆粒狀和糊狀兩種。1747年就成立Grey Poupon 芥末店久有盛名,想在以moutande maille 之名經營,顧客絡繹不絕,店家特別推薦含有葡萄酒Au Vin Blanc,只要15F。除了芥末以外,用來裝芥末的陶瓷瓶也可以當成藝術品收藏。
同時,第戎也是法國知名的酒鄉,不只擁有舉世聞名的葡萄酒、更加引人入勝的是鄉土佳肴的美食吸引力,因此熱愛美酒美食之旅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此紅酒區。而市區內歷代勃根第公爵所遺留下來壯麗的建築、世紀的豪宅,也為這個城市憑添了許多故事。在歷經許多戰亂、重整、以及不斷發展下,其古城風味的依舊風采迷人、優雅的建 、佳肴美酒,以至繪畫美術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將第戎當地的人文及環境創造出獨樹壹格的生活藝術及品味,使得今日第戎古城在法國的地位千古不下。
裏昂
法國繼巴黎之後人口最多的城市要數裏昂了,它位於法國的東南部,是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特別是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文遺產城市之後,它的地位就更加顯著了。裏昂舊城的最中心布滿了中世紀的建築和教堂,這就使它獲得得了“擁有壹顆粉紅的心臟”之城的美稱。
近來年,裏昂在工商、交通和科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包括郊區在內,人口已達126萬,成為法國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都市區和經濟文化中心,在國際上也享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裏昂名勝古跡
白萊果廣場(Place Bellecour)
裏昂的城市中心是那個巨型的白萊果廣場,它是壹度被稱為皇家廣場,壹座高大的路易十四的威武騎馬雕像是廣場上最重要的、也可以說唯壹的點綴。白萊果廣場同壹般中心廣場的最大區別是,它的地面全部是由紅土鋪成,這壹物征雖沒有使它美麗無比,但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喜歡它的人將之稱為壹個“巨大的網球場”。廣場的紅色調卻同裏昂舊城建築的紅屋頂及其他溫暖的色調極為和諧。白萊果廣場曾是19世紀中期裏昂紡織工人暴動的重要舞臺。
廣場周圍盡是19世紀初建造的四五層樓房,花店、咖啡座、餐館林立,是市民的最佳休憩場所。廣場東南面坐落著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藏品種類繁多,相當精采。
老城區
沃土廣場堪稱裏昂心臟,繼續北上便是前面提到的絲織業中心克魯瓦魯斯。西去過索恩河,裏昂老城(Vieux Lyon)則映入眼簾。這睡舊街區保存著許多15到17世紀的古色蒼然舊宅居,橙紅色調鮮艷醒目。沿著狹窄的街巷信步走去,幾百年前的建築物和壹帶凝重的空氣混合起來,令人感受到濃厚的古老氣氛,仿佛置身於中世紀。許多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及古典式的房屋彼此相連,使人感到時代變遷下,裏昂久遠的歷史傳統。
聖讓首席大教堂
徘徊舊街區,在索恩河畔可以看到斑剝古老的聖讓首席大教堂(Primatiale St-Jean),這座教堂並不算特別宏偉,但卻以資格老、地位高著稱,它已有近千年歷史,兼具羅曼和哥特式風格。據說,裏昂大主教享有首席大主教的地位,因而他的座堂冠以首席大教堂的名稱。這裏曾目睹過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加冕的典禮,也曾歡慶過法王亨利四世與王後瑪麗·德·美第奇的盛大婚典。這些都是當是市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歷史事件和榮耀。
富爾維耶爾山丘
擡頭遙望大教堂西邊的富爾山丘,那裏高聳著壹座被視為裏昂標誌的聖母院(Basilique Notre- Dame),可利用登山纜車抵達,或沿陡峭斜坡步行上山。這座教堂建於19世紀,外觀由拜占庭和中世紀風格融合而成,以大理石裝飾,玻璃閃耀著五彩斑斕的花紋,內有精美的鑲嵌畫和壁畫。右邊相連的聖母禮拜堂塔頂上,馬利亞塑像亭亭玉立,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站在教堂左側的平臺上,可俯瞰裏昂景色,那壹望無際的紅瓦屋頂,恰似壹片紅雲,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高盧——羅馬文化博物館
聖母院南邊不遠,便是高盧——羅馬文化博物館(Musee de la Civilisation gallo-romaine),它依山勢而建,極富創造力,充滿巧思的設計。入口處設在五樓,每經壹朝代,便下壹層樓。壹路蜿蜓下來,便走過了歷史的長河。鎮館之寶是1528年發現的克勞狄青銅板,上面銘刻著羅馬皇帝克勞狄壹世公元48年在元老院的演說。還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品,例如戰車車輪或青銅海神塑像。從窗戶望出去是兩座羅馬露天劇場,恰似中國園林的借景手法,使人恍如置身於羅馬時代。兩千年前的裏昂即以這壹大壹小兩座劇場為中心,周圍有城墻圍繞,是壹座山丘上的都市。氣吞山河的凱撒大帝就是以這裏作為征服高盧的基地。現在附近街道已無當時的景況,只能在羅馬劇場遺跡上緬懷過去的光榮。
馬賽
馬賽(Marseille)是法國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人口123萬。該市三面被石灰巖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馬賽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納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港由馬賽、拉韋拉、福斯和羅納聖路易四大港區組成,年貨運量1億噸,為法國對外貿易最大門戶。馬賽是法國的壹個重要工業中心,這裏集中了法國40%的石油加工工業,福斯-塔爾泊壹帶有4個大型煉油廠,每年能處理石油4500萬噸。馬賽的修船工業也相當發達,其修船量占全國此行業的70%。新港區有大小船塢10個,其中第10號船塢長465米,寬65米,深11~12.5米,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船只--80萬噸級的油輪。
馬賽幾乎可以說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它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壹世紀並入羅馬版圖,後衰落幾近絕跡,10世紀再度興起。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僅次於英國倫敦和利物浦,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港。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馬賽人高唱《萊茵河戰歌》進軍巴黎,激昂的歌聲鼓舞著人們為自由而戰。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聚集在港內的法國軍艦拒絕向納粹德國屈服,全部壯烈自沈,馬賽又壹次震撼了世界。
建於可俯視全鎮的高地上的是聖查理中央車站。這是壹座同時附有地鐵的現代化車站。出口附近設有、貨幣兌換處、銀行、浴室等等,應有盡有。如果妳想在這裏停留數日,應很好地利用地鐵和巴士。將M這個字母彎曲成箭頭形的是地下鐵標誌。
先讓我們從中央車站眺望整個城市全貌,對它的方向和位置關系有個大致的把握。位於正面稍高的巖石山上的白色教堂,是賈爾德聖母院,塔上的瑪麗亞像放射出金色的光芒。遠處是漂浮著伊福島的地中海,而眼前則是停泊著遊艇和船只的舊港。在舊港中央的貝爾朱碼頭,每天清晨便會響起漁民和魚販及其他買魚者的叫賣、計價還價等喧囂聲。從這個碼頭至伊福島有遊船。在馬賽老港口的伊福島上,有法國名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小說《基度山伯爵》裏曾著力描寫的伊福古堡。加德聖母院屹立在48米的高地上,塔頂有高10米的守護神像,這裏是馬賽著名的朝聖地。從舊港延伸出去的大街叫卡努比埃爾大街。沿著這條街朝與舊港反方向看,便會看到建有美術館等設施的壹片蔥綠中的隆夏宮(Palais Longchamp)。
走下車站那寬闊的大理石臺階,繼續朝雅典大街(bd.d'Athenes)步行5分鐘,便來到伽農比爾大街。如果是聖誕節前,在這條大街的左邊會擺出壹些可愛的聖誕玩偶(以五彩粘土塑成的基督誕生像)。向右拐,沿著商店林立的大街走下去,便是舊港,空氣中飄浮著潮水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