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民間素有“貼秋膘”之說,大家都開始著手進補。臨近中秋國慶假期,菊黃蟹肥月餅甜,因此,螃蟹和月餅也就成為桌上的常客。但是專家認為,現代人由於生活作息、飲食結構、疾病種類和過去有所不同,盲目“進補”並不可取,秋季飲食有不少需要留意的要點,補氣津,防秋燥尤為重要。
月餅、螃蟹 再好吃也不能貪嘴
秋風起,暑意退,步入秋季,“進補”成為了不少人餐桌的主題。然而,由於秋季降溫,人體的氣血應於秋氣從外往裏收斂,因而削弱了肌表抵抗病邪的能力。這壹享用滋補 美食 之季,同時也是有著很多基礎疾病人群的“多事之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陳超剛教授指出,為了彌補夏季出汗和身體活動所消耗的營養,在秋季可適當進補,但不可大補,否則可能適得其反。面對秋季吃螃蟹和月餅,他給出了以下建議。
每逢中秋,合家團圓,月餅是中秋的標配。但是月餅含有較多的油脂、蔗糖,熱量非常高,過多食用容易加重胃腸負擔,引起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癥狀。建議成年人壹天最好不超過1/2個月餅,老人、小孩及平素脾胃功能較弱之人應減量食用,糖尿病、高脂血癥及心腦血管病患者則應根據病情慎食或不食。
市場上的“無糖月餅”僅僅是指月餅中不含蔗糖,只是轉而加入糖醇等代糖,進食後不會立即引起血糖的升高。但是月餅本身含有大量澱粉,在人體內最終還是會轉化為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而且攝入過多,同樣會引起能量和脂肪的超標。即使是 健康 人群,食用“無糖月餅”也不宜無節制,若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三高”人群,更應淺嘗輒止,並適當減少當天主食和油脂的進食量。另外,月餅與香茗素被譽為“天仙配”,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醫膏方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成傑輝建議吃完甜膩的月餅,最宜喝上壹杯清香的熱茶止渴生津、消解油膩。
秋分前後,不僅月餅市場開始旺盛,此季的螃蟹也開始黃肥肉滿。大閘蟹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蟹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蟹肉具有高優質蛋白質而低脂肪的營養特點。然而,螃蟹並非人人適宜。有過敏史的人忌吃蟹,膽囊炎和痛風患者急性發作期間不宜吃螃蟹,患有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的人應忌食蟹黃,脾胃虛寒者尤應註意避免吃得過多。
另外,不宜購買死蟹,忌吃生蟹(醉蟹,未煮)、死蟹和存放過久的熟蟹。螃蟹首先要蒸熟煮透,因為這樣不僅能夠不破壞螃蟹本身的鮮美風味和營養價值,還能避免螃蟹體外的汙染物以及胃腸的內容物汙染蟹肉。吃蟹時,最好還要除去蟹的腮、胃、心、腸等臟器。由於螃蟹性寒,虛寒者不宜多食,更不能與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
秋季進補有講究
秋季飲食首先應該按照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根據自己的工作情況、身體特點,科學合理地調整膳食結構。陳超剛教授表示,秋季進補務必結合個人體質和當地環境氣候。按照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他給出了下面的膳食建議。
1.清淡膳食,忌吃油膩和重口味食物
秋天普遍比較幹燥,烹調食物時,遵循“少油、少鹽”的原則,可減少發生高血脂、高血壓和肥胖的風險。烹調以蒸、燉、煮為優,其次是炒,避免反復油炸食品,油膩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會加重體內積滯,不利於潤燥,有可能會誘發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復發或加重。同時,還應該控制甜食,糕點、飲料等的攝入。
2.常吃蔬果,不能只吃肉
有食用肉類過多,容易上火,尤其是秋天幹燥季節,更不適宜。吃肉的同時應該多吃蔬菜瓜果,這樣有效促進消化、預防肥胖、高血脂。秋分時節,還可適當多吃壹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包括蘋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楊桃、山楂、白蘿蔔等。如果有條件,可以選擇當季自然生長或成熟的蔬果,例如苦瓜、蓮藕、柿子、秋梨、番茄等。
傳統食療推薦①紅棗燉梨、甘蔗白藕汁、百合粥等,可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②紅黃色和深綠色蔬果,像西蘭花、胡蘿蔔、芥藍等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有利於呼吸道 健康 。③鮮棗、奇異果、青椒、圓椒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常吃有利於減少感冒和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3 .要多喝水,切勿暴飲暴食
秋天空氣相對幹燥,需要多喝水,多吃水分含量較高的蔬果,例如雪梨、瓜類蔬菜。每日飲水量應在1500-1700毫升,南方秋季溫度仍然較高,飲水量在1800毫升或以上為宜。其次是清淡茶水,盡量避免飲用各類飲料。秋季氣候宜人,食欲大增,往往會造成飲食過量,如果攝入過剩,容易導致肥胖、超重的問題。因此秋季飲食要註意適量,不可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因為秋分恰好是陰陽之氣兩兩相半,氣候逐漸過渡到涼燥的節氣,因此秋分膳食 養生 應從“養陽”轉向“養陰”。成傑輝主任也分享了他的秋季降燥生津食譜。
1.百合參地飲
食療功效: 益氣滋陰,養肺潤燥。適合陰虛氣弱或兼肺燥咳嗽之人。
食療方: 準備生地20克、百合10克、人參10克、蜜糖15克。生地、百合洗凈加入清水600毫升,中火煮至湯約200毫升時,用燉盅盛裝,人參切片,放入燉盅內加蓋,小火隔水燉壹個半小時,取出待稍涼後加入蜜糖攪勻即可。
2.陳梅普洱茶
食療功效: 止渴生津,消食養胃。適合口幹咽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之人。
食療方: 準備普洱茶10克、陳皮5克、烏梅10克。將陳皮、烏梅洗凈後,陳皮剪碎、烏梅剪開,將普洱茶、陳皮、烏梅壹同放入茶壺中,註入開水,將第壹次沖泡的茶水倒掉,重新註入開水,濾出茶湯飲用。
3.板栗銀耳小米粥
食療功效: 養陰潤燥,補脾健胃。適合秋燥傷陰、脾胃偏虛之人。
食療方: 準備板栗100克、銀耳10克、小米50克、枸杞5克、冰糖適量。銀耳溫水泡發,板栗剝殼去皮掰成小瓣備用。砂鍋加適量水,放入銀耳,大火燒開後,加入小米和板栗,轉小火,慢慢燉煮約45分鐘,然後加入冰糖,煮至冰糖全部溶化,熄火,加入枸杞,蓋上蓋子燜10分鐘即可。
4 .蓮藕淮山脊骨湯
食療功效: 養陰潤燥,健脾補虛。適合脾虛陰傷,口唇膚幹、體虛脾弱之人食用。
食療方: 準備蓮藕500克、鮮淮山500克、豬脊骨500克、蜜棗2枚、生姜3片。蓮藕、淮山洗凈切塊,豬脊骨洗凈、切塊、水焯後與其它材料壹同放入煲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實習生:張建琳
通訊員:黃睿 張陽 宋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