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小玉向我傾訴了壹件事:和朋友聚餐,有位朋友的家屬姍姍來遲,等到點餐,當有人詢問喜好、忌口時,這位家屬壹言不發,飯菜上來後,開始對自己的男朋友大發雷霆,說自己不能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在座的人都很尷尬,勉勉強強吃完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餐不歡而散。
想起和朋友壹起吃飯時,總有壹位朋友喜歡霸占著菜單,不問別人的意見,就先點很多超出食量的飯菜,等飯菜上來後,壹個個自己先嘗壹口,再來壹句這道不好吃,那道味道太重,其他人吃也不是,不是也不是,飯間無言,幾乎全是那位朋友在發表他的看法,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五星級美食家屈尊下架來民間小館就餐,其他人都成了陪客。
前段時間,陪壹位朋友赴宴,同桌有位十七八歲的“小朋友”,和父母坐在壹起,壹臉不情願的用餐,席間,常用“高談闊論”的聲音“竊竊私語”,說自己不願意來這種小場面就餐,然而,“小朋友”壹邊這樣說著,壹邊飛快的轉動轉盤,常常在別人還在夾菜的時候,就把轉盤轉到自己喜歡吃的菜,真真是力行“口嫌體正直”這句話。
2
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吃,所以,這吃飯的場面在中國是必不可少的,壹場社交在飯桌上開始、壹份情誼在飯桌上凝結、壹樁合作在飯桌上達成……
就在這短短的用餐時間,人們的話語、動作、行為卻無不在彰顯其人的教養。
曾國藩在《冰鑒》壹書中曾經寫道“大家舉止,羞澀亦佳;小兒行藏,跳叫愈失。”其意約為,只要是大家情態,即使是羞澀,亦不會失去其的涵養;反之,只要是小兒般的情態,愈是用又跳又叫之類的幼稚舉動去掩飾真相,反而愈是顯得幼稚和粗俗。
吃飯時的情態所反映的教養問題,越是簡單越是真實。
3
古有《常禮舉要》來講解人們居家、在校、處世、聚餐、出門、訪人、會客、旅行、對眾、饋贈、慶吊、稱呼的日常禮節,其中,只是關於居家的篇章就有三條和吃飯有關“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不挑剔食之美惡;食時不嘆,不訓斥子弟。”
仔細想想,這些不正是我們所厭惡的細節嗎?
壹次和朋友外出吃飯,上菜前聊天,鄰座傳來吧唧嘴的聲音,朋友馬上開始抱怨,談論起吧唧嘴的罪惡,說吧唧嘴有多麽多麽沒素質,雖然以處女座強迫癥的身份來說,我也很討厭吧唧嘴,甚至是聽到就很煩擾,但還是默默的沒有參與他們的談話,因為我深知,以不能容忍他人行為來體現自己教養的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沒有教養的。
3
契訶夫說:有教養不是吃飯不灑湯,是別人灑湯的時候別去看他。
沒有教養的人總愛抓住別人的過失來不斷的增加自己優越感,有教養的人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們會懂的約束自己,而不是苛責別人。
Education begins a gentleman, conversation completes him。
人的教養始於教育,成於社交。
如果妳想要成為別人眼中那個有教養的人,那就先學會吃飯的教養吧。另外,關於教養,《常禮舉要》這本書,真的不容錯過。(不多說了,墨墨要去把這本書好好消化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