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民族風俗和禮儀

關於民族風俗和禮儀

當苗族人接待客人時,他們的主人會穿上節日的服裝。主人走到村外的路邊歡迎客人。有時甚至會舉行宴會。當客人到達門口時,主人以唱歌的形式叫門,通知女主人尊貴的客人已經來到門口,女主人用歌聲開門歡迎客人。苗家把雞鴨當作美味佳肴,把雞鴨的心臟和肝臟視為最珍貴的。苗族人避免吃狗肉。苗族祖廟所在的地方不允許人們坐在那裏,不允許人們在家裏或晚上吹口哨。

踏入苗家的門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在屋梁上的各種谷物,這是苗家的驕傲,也是豐收的象征。走廊裏的木凳被苗族人稱為“人人靠”,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坐著休息。苗家門口懸掛的牛角是驅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敬酒的工具。在苗族家庭的眾多歡迎禮儀中,最隆重、最時尚的壹項是敬牛角酒。傳說當妳拜訪苗族家庭時,只要觸摸喇叭就會給妳帶來好運,同時,妳必須踩在大廳中間的木板上。這塊木板被稱為“和平橋”,它可以使人們感到安全和快樂。

苗族人非常好客。當客人來時,他們會殺雞鴨。父母或同壹家庭中最有威望的老人會給他們雞心或鴨心。按照苗族習俗,客人不能壹個人壹次性吃完,必須與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無私。

吃年夜飯是苗族人最神聖的時刻,全家人必須聚在壹起。這時特別忌諱外人來訪,以為過年全家不得安寧。為了讓外人知道主人在吃飯,飯前要放鞭炮,然後壹扇門要半掩著。外人看到了,也不會進屋打擾主人吃飯。

雖然苗族世代生活在偏遠的山村,但他們頭腦簡單,非常講究禮儀。

年輕人見他們的長輩。年輕人見到長輩時,無論是男是女,無論是熟識還是初次見面,都必須真誠地說話,畢恭畢敬地微笑著打招呼,並使用壹定的恭敬詞語與之匹配。如果年輕壹代正在行走,遇到老年人或長輩,他們必須停下來;如果年輕壹代在坐著,而老壹輩來了,他們應該立即站起來讓他們坐下。眼睛看直,手放下。如果遇到不認識的長輩,對方比妳大壹二十歲,男性稱為“德訥”,女性稱為“德穆”。對於年長的人來說,男性被稱為“阿達”(祖父)或“安能公”或“安能國”(老人),而女性被稱為“阿達”(祖母)或“安能公”。稱呼後,晚輩可以坐下或互相離開。

同行見同行。當同齡的人見面時,他們必須點頭。如果妳認識對方,妳應該用固定的稱謂稱呼對方;如果彼此不認識,男性可以被稱為“阿郎”(大哥)或“八秋”(表哥),女性可以被稱為“阿雅”(姐姐)。

長輩看晚輩。當長輩看到晚輩時,他通常會點頭。熟人之間以固定的稱謂稱呼對方;如果陌生人正值壯年,男性可以被稱為“Dena”,女性可以被稱為“Aya”。如果對方年輕,無論男女都可以稱為“德狗”(小弟弟和小妹妹)。

雜項禮物當老人或長輩與年輕人或晚輩同行時,年輕人或晚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面。老少同桌吃飯時,老人坐在上面,成熟的人坐在下面。大多數人可以坐在兩邊。當年輕人和老年人坐在底層的火坑旁聊天時,靠近柱子的壹側習慣於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隨意自由。

苗族現在主要生活在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廟山、海南島以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和廣西等省的邊境地區。人口739.8萬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所有少數民族中排名第四。

在中國的古籍記載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先民的記載,即從黃河流域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那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語族苗語支。有三種方言:湘西,黔東和四川,貴州和雲南。在1956之後,設計了拉丁字母的書寫方案。由於苗族和漢族的長期接觸,大量苗族人漢語流利,使用漢語。

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飛歌、情歌、酒歌。蘆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苗族的采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和手工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享譽海內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苗族服飾有130多種,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奏蘆笙伴以歌舞為主要特色的文化活動,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好機會。

苗族人過去崇拜自然和祖先。較大的節日是“宋茜”(祭祖),每年秋季舉行壹次。鬥牛是苗族人最喜歡的活動。鬥牛活動在每年的正月、端陽、火炬和中秋節舉行。

苗族禮儀包括:當客人來訪時,他們會殺雞鴨以示款待。如果他們是遠道而來的貴賓,有些地方會在村口擺酒歡迎他們。吃雞時,雞頭應給客人中的老人,雞腿應給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家中年齡最大的主人用筷子將雞心或鴨心分給客人,但客人自己不能吃,因此必須將雞心平均分給在場的老人。有些地方還提供“牛角酒”和“雞冠肉”,客人壹壹接受,這使主人最高興。如果客人很少喝酒,不喜歡吃肥肉,就可以說明情況。如果主人不勉強,但他對食物和飲料不滿意,他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多彩的苗族服飾

苗族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建立了: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 7月1日)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 165438+10月2 6日)

貴州威寧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 165438+10月11)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 165438+10月30日)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65438+9月20日0957)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 4月1)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 9月11)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 2月11)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 12 31)

貴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 May 1)

四川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 165438+10月7日)

四川省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 165438+10月11)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 65438+2月1)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 165438+10月10)

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 165438+10月13)

雲南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1985)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

兩位苗族婦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紙。貴州省丹寨縣石橋鋪的白紙制作工藝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65,438+0,000多年來,當地苗族人民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用當地豐富的樹皮和杉木根制成白紙。造紙技術與明代宋所著《天工吳凱》中記載的造紙方法基本相似,保持了中國古代生產白紙的傳統。

日常飲食習慣在大多數地區,苗族人壹日三餐,米飯是主食。首先將大米曬幹(或在炕上曬幹),倒入炒鍋中去除米糠,然後現吃,每次重量為3-5公斤。現在許多地方已經用電和水來碾米。苗族人在煮飯時,往往會加入6-7倍的煮飯,然後在米湯半熟後將其取出,放在木甑中蒸熟。還有煮和蒸的玉米、小麥和小米混合在壹起。袋子和蕎麥用石磨壓成面粉或顆粒食用。將更多的面粉與水混合,倒入水中,蒸熟作為主食。廣西與雲南、貴州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面米”。四川省的苗族人吃由小麥、蕎麥或玉米粉制成的面條和其他主食。貴州壹些地區的苗族人將燕麥蒸熟,用文火在原鍋中烘烤,然後磨成粉末並油炸,作為他們的日常主食。苗族人重視糯米,將糯米視為豐收和好運的象征。吃糯米時,有時先蒸熟,然後趁熱倒入木槽中,用錘子打成泥,再用手撕成小圓球,用木板壓平,完全冷卻後浸泡在山泉水中,隨時更換。可保存4-5個月,食用時可燒、烤或炸。炸粑粑是最常見的油炸食品。油炸粑粑的制作方法是將糯米和少量大豆浸泡後打成漿,然後將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制成的模具中,在沸騰的油中炸制而成,呈金黃色。如果加入壹些鮮肉和酸菜作為餡料,味道會更鮮美。

苗菜有很多種。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蔬菜和蘿蔔。大部分肉類來自家畜和家禽。四川、雲南的苗族喜歡吃狗肉,有“苗家的狗是彜族的酒”的說法。狗肉性熱,有暖胃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除了動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大多是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調味品,在壹些地區甚至有壹種說法“沒有辣椒就什麽都做不了”。大多數苗族人擅長制作豆制品,例如,使用未經過濾殘渣的豆漿並將其烹飪成“帶殘渣的湯”;用嫩白菜煮豆漿,然後點石膏水做“蔬菜豆腐”,這是下飯菜的日常菜肴。生活在高寒山區的苗族人仍然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烹制成貽貝,然後用各種“蘸料”蘸著吃。四川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招待客人。各地苗族普遍喜歡吃酸菜,酸湯更是家家必備。酸湯是由米湯或豆腐水制成的,在瓦罐中發酵3-5天,然後可以用來煮肉、魚和蔬菜。在三伏天,加入壹些魚,香菜和生姜來刺激食欲和幫助消化。在黔東南的夏天,當客人進門時,主人總是先送上酸湯,然後喝下它來解渴。廣西苗族人喜歡在冬春季節用辣椒骨制作酸辣湯。苗族的食物保存壹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制成酸味。湖南苗族人把這種腌制食物的方法稱為“福”。幾乎每個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壇子,這些壇子統稱為酸壇子。腌制豬肉之前,先將鮮肉切成大塊,然後再層壓壹層肉和壹層鹽。三天後,將生鹽溶解並浸入肉中,然後煮壹些糯米並與甜酒和劣酒混合,並與肉摩擦。最後放入壹些辣椒粉和其他配料,封好壇口即可食用。用這種方法腌制的肉壹般可以保存1-2年。酸壇子還可以腌制酸魚和酸菜。此外,苗族還用煙熏臘肉來保存各種畜禽肉。四川南部的苗族人經常在冬天殺年豬,將豬肉浸泡在鹽中,掛在爐子上,用楊樹枝或其他柴火熏制。熏幹,然後取下來儲存起來。這種熏蠟具有獨特的風味,經常用於招待客人,可以儲存2-3年而不會變質。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配酒、窖藏都有壹整套技術。喝葡萄酒是獨特的。飲酒時,竹筒插入甕中,飲酒者沿甕圍成壹圈。長輩先喝酒,然後從左往右拐。酒汁吸出後,可沖入飲用水直至無味。壹旦祭壇被打開,剩下的酒,無論多濃或淡,都不會再被使用。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還釀糯米甜酒。油茶是最常見的日常飲品。制作時,先將油、鹽、姜和茶壹起煸炒,油冒煙後加水煮沸,然後過濾殘渣,然後將茶倒入裝有玉米、花生、稻花香或糯米的碗中,並適當加入壹些蔥花、大蒜葉、胡椒和山椒,然後就可以喝了。湘西苗族還專門制作了壹種花茶(也叫白果茶)。除了茶,酸湯也是壹種常見的飲料。

苗族同胞在苗家火龍舉行燈會。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的舞龍運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節日、禮儀和祭祀苗族過去信奉萬物有靈論,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節日很多,除了傳統節日和祭祀節日外,還有與吃有關的特殊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采茶節等。除了準備酒和肉之外,時令食品也是節日的必需品。例如,在鴨子節期間,每家每戶都要宰殺鴨子並與大米壹起煮粥。吃新節時,要用新米煮飯,用新米釀酒,甚至蔬菜和魚,只要摘下來離開池塘就可以了;在殺魚節期間,婦女通常會帶著食物、熏肉、香腸和其他餐桌在河邊等待。只要他們捉到魚,他們就會點燃篝火,在鍋裏煮魚,直到他們盡情享受。苗年是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苗年通常從正月初壹開始,持續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年菜,除了殺豬宰羊(牛)之外,還需要準備足夠的糯米酒。年夜飯豐富,講究“七色俱全”“五味俱全”,用最好的糯米制作“年巴”。宴會並互贈禮物。苗族最大的儀式活動是“吃臟肉”,又稱“打鼓節”。壹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在農歷十月至十壹月的第二天舉行。屆時,將殺死壹只獐子,並表演蘆笙舞來紀念祖先。吃飯時邀請朋友和親戚聚在壹起,以增進感情和家庭和諧。糯米是苗族節日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贈送畫有鴛鴦的糯米糕作為紀念品。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有龍鳳和娃娃圖案的糯米糕;許多地區的苗族人經常把糯米面做成餃子,這也是節日期間的壹種食物。無論婚禮還是葬禮,酒、酸肉和酸魚都必須準備好,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在歡迎貴賓時,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喝牛角酒。在婚禮上,新娘和新郎要幹杯。苗族節日

典型的食物主要包括:血湯、辣椒骨、苗香桂風湯、棉花菜餅、蟲茶、花茶、鯰魚、搗碎的魚(也吃酸湯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