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太行山之巔,葉形最高,與天為壹方,名為上黨意味著什麽?
上黨即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荀子稱上地。“入黨”的意思是上面的地方,即“太行山之巔,地勢最高,天為黨”。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中原有望,方得天下”之說。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神農氏炎帝就曾在這裏品嘗草藥、馴養牲畜、發展原始農業。殷商時期,長治是殷商治下的壹個諸侯國,史稱“裏”。春秋時歸晉。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國分晉,長治是韓國的首都,被稱為上黨郡。隋朝時改為瀘州。幾經變遷,唐代改為河東路瀘州上黨郡。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更名為潞安府,長治縣也由此得名。清代六安府長治縣沿用舊制。民國初,這條路被廢棄,長治改為集寧路。公元19年(公元1930年),放棄道統,改由長治直隸省管轄。從1945到1945的50多年間,長治於10月8日解放,經歷了山西省轄市、長治地區管理、晉東南行署隸屬等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變化。長治屬於黃河流域中原文化,歷史悠久。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義山、山海經等傳奇故事都起源於此。長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也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建立了以太行山、太嶽山為根據地的抗日根據地,後來發展成為晉冀魯豫邊區,是當時華北最大的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領導機關長期駐紮在武鄉和潞城,使其成為華北抗日戰線的中心。要說長治文化,就要從長治說起。長治,“在太行山之巔,地勢最高,乃與天之黨”,故古稱上黨,素有“天下之脊”之稱。在這裏,山強而險,歷史文明悠久,山川壯麗,人的靈魂豐富,神韻飛揚。它真的是太行山上的壹顆明珠。上黨是神話之鄉。在中國史前神話傳說中,上黨神話因其起源原始、密度集中、內容詳實而占有重要地位。掃去歲月的塵埃,穿透時空的屏障,我們仿佛看到神農嘗草,神女補天,射九天,精衛填海。這些奠定了中華文明基礎的社會傳說,與孕育它們的大山壹起巍然屹立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反映了長治古文明的悠久歷史,印證了上黨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上黨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上黨孕育了播種谷物和農作物的民族祖先,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現在這裏。2.5億年前的木化石為上黨文明書寫了悠久而深刻的第壹章;新中國第壹塊完整的恐龍化石向世界展示了亙古不變、歷久彌新的上黨文明。無數的遺址,無盡的歷史痕跡,猶如散落在上黨大地上的珍珠,向妳證明著長治幾千年文明的悠久歷史,訴說著上黨文化的源遠流長。上黨是壹片神奇的土地。長治的山不僅有美麗蒼勁的外表,還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優秀民族文化內涵;長治的水不僅有大江大河的魅力,也印證了燦爛的民族文化。長治山川縱橫,南北兼容,剛柔並濟,可以說是美麗山川的勝利和文化繁榮的財富,必將為仁者智者所向往。上黨是詩和書的故鄉。壯麗的山、美麗的水、古老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和名人都曾遊覽太行山欣賞山川美景,並入住上黨領略悠久的歷史文化。他們壹直駐紮在長治欣賞人文風情之美,或寫詩或散文,留下了許多駢文和散文的優秀作品。這些輝煌燦爛、歷久彌新的佳作,以寫實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上黨的古韻、美景、人文地理和淳樸民風,記錄了文人墨客對長治揮之不去的情愫和鄉愁。上黨是戲曲音樂家的故鄉。壹個天地的大舞臺,壹個舞臺的小世界。千百年來,上黨戲壹直紮根於上黨,上黨就像壹棵繁茂的老樹,見證著蒼桑的變遷。上黨戲以“三五走天下,六七人百萬兵”的誇張手法,以高亢激越的音樂唱腔和壹代代演職人員引人入勝的表演,創造了“上黨歌舞梨園第壹”、“諸子能誦”、“滿城盡帶威名”、唱響紅都等無與倫比的輝煌。上黨是禮儀之鄉。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中華大地,飽經滄桑,社會底層沈澱下來的民俗文化,保留了許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有著幾千年文化積澱和山川影響的上黨民俗有其特殊性。俗話說:“勤奮是其本質,奢侈是其習慣,實力植根於當地氛圍,純美源於其轉變。”上黨是名品之鄉。在《關於重慶的談話》中,毛主席說: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之間有個洗腳盆,就是上黨區。洗腳盆裏有魚和肉。毛主席的“魚和肉”其實物產豐富。“中華第壹米”欽州黃曾參加康熙皇帝的皇家宴會,中國四大名帛之壹的魯絲綢曾“披荊斬棘”、“滿堂皆是”,被稱為“上黨絕技”的長治堆金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聞名遐邇,彈丸之地曾享有“天然鐵屋”、“日進鬥金”和“上黨”的美譽。上黨菜過去崇拜皇帝,並適應民間人民。它歷史悠久,陪伴上黨人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上黨名吃博大精深,是文化的結晶,也是地域的印證。壺關羊肉湯曾經讓曹操的士兵吃飽喝足,壹口氣爬上太行山摧毀高倩;半個疙瘩救了光武帝。鹿城的“餃子餅和臘肉”是唐玄宗親自命名的。黃家涼粉來自皇室。沁縣幹糕曾是貢糕...原來,名吃也蘊含著歷史和文化。這是上黨,風景秀麗,文化底蘊悠久;這就是長治,有著英雄般的才華和壯麗的文明。這就是上黨,它有著亙古不變的歷史足跡和始於今天的時代芬芳;這就是長治,既體現了歷史的恢弘,又煥發著未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