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是地處西北的回族、東鄉、撒拉、保安等民族的傳統食品之壹,有些地方稱為“香香鍋”。回族語言中忌稱“油餅”,特別在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中更加禁忌“油餅”的稱謂。“油香”之於“油餅”,其語言動機並不在於意義的區別,而是選擇民族內部情感溝通的語言方式,出於別同的民族心理。同時,由於宗教與民族飲食往往有不解之緣,故油香習俗是宗教在民族飲食習俗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現。
民族文化
油香的分類與制作
分布各地的回族在油香制作的原料上分為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種。口味上有如“西北回族中有發酵面鹹味油香、淡味油香、甜味油香、燙面油香,發酵面油漩子等;泉州、揚州等地的南方回族有糯米油香、地瓜油香。”大部分回族聚集區的油香是圓形的,但個別地區有的也不壹樣,如四川閬中回族的油香不是圓餅狀,而是圓柱形的,很象杯狀的蛋糕。
油香習俗的特點
(壹)不請阿訇不動油鍋。有的地區回族中傳有“不請阿訇不動油鍋”之語。這是由於在回族的命名、割禮、婚姻、喪葬、節日等習俗中,阿訇往往以主持者的身份參與各種儀式。所以,如果哪家準備做油香,必先將阿訇邀請回家念經,然後再動油鍋。
(二)制作時務必清真潔凈。回族人制作油香十分講究,掌鍋人“炸前要洗大、小凈,以保持清真;壹般都要年長的,有的人掌鍋,鍋旁要點香,道過‘太思米’才下鍋。炸時,忌諱未洗過大凈的人接近鍋頭,為防止未洗大凈的人闖入屋,要在鍋旁放壹碗清水,意在清凈”且“油香炸好後,要把面子放在上面”。
(三)食用時掰著吃。炸好的油香,拿在手中,“也要面子向上,順著刀口掰著吃,忌諱壹口壹口咬著吃”,有的地方可以用手撕成兩半後咬著吃,但忌諱完整的油香直接咬著吃,這也是各地回族吃油香***有的特點。另外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忌諱邊炸邊吃,要等炸完再吃。
(四)食用時的***食制。據前文所引內容,多處可見回族人以油香分送或饋贈親戚、朋友、鄰合,是較為明顯的***食現象。這在節日習俗中,尤為典型。湖南隆回縣的回族在開齋節時“要做油香送清真寺,給禮拜的人吃”。海南三亞的回族在聖紀節時,“預備大米、面粉、花生油等做油香。同時宰殺牲畜,招待來清真寺舉行紀念活動的人”。西北回族過法圖麥節時,大家“湊錢湊糧、壹起做吃,請人、送人吃,大家盡情吃,直到把肚皮脹圓”。
我們知道,文化在傳播與適應的過程中,某壹民族文化成份可能是同步進行的。油香習俗是因回族信奉的伊斯蘭教之傳人而傳人,是因伊斯蘭教被中華文化的接納而融人中華飲食文化之體系的,這同時也說明——只要這些外來因素最後不是反功能的或破壞生態環節的,就有可能被接納。
小結:回族家家戶戶都有油餅,平時的時候自己和家人食用。如果出現壹些特殊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家庭有紅白喜事都會選擇贈送炸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