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葉聖陶散文《藕與蒓菜》賞析

葉聖陶散文《藕與蒓菜》賞析

葉聖陶的散文因文字平穩流暢、布局嚴謹有序而經常被選入中小學課本中,《藕與蒓菜》就體現了這樣的特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葉聖陶散文《藕與蒓菜》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藕與蒓菜》

同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若在故鄉,每當新秋的早晨,門前經過許多的鄉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軀幹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覺;女的往往裹著白地青花的頭布,雖然赤腳卻穿短短的夏布裙,軀幹固然不及男的這樣高,但是別有壹種康健的美的風致;他們各挑著壹副擔子,盛著鮮嫩玉色的長節的藕。在藕的家鄉的池塘裏,在城外曲曲彎彎的小河邊,他們把這些藕壹濯再濯,所以這樣潔白了。仿佛他們以為這是供人體味的高品的東西,這是清晨的圖畫裏的重要題材,假若滿塗汙泥,就把人家欣賞的渾凝之感打破了;這是壹件罪過的事情,他們不願意擔在身上,故而先把它們濯得這樣潔白了,才挑進城裏來。他們想要休息的時候,就把竹扁擔橫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隨便揀擇擔裏的過嫩的藕或是較老的藕,大口地嚼著解渴。過路的人便站住了,紅衣衫的小姑娘揀壹節,白頭發的老公公買兩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於是普遍於家家且人人了。這種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課,直要到葉落秋深的時候。

在這裏,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從我們的故鄉運來的,但是數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閑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壹點的水果鋪子裏,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善待價而沽。至於挑著擔子在街上叫賣的,也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因此,除了僅有的壹回,我們今年竟不曾吃過藕。

這僅有的壹回不是買來吃的,是鄰舍送給我們吃的。他們也不是自己買的,是從故鄉來的親戚帶來的。這藕離開它的家鄉大約有好些時候了,所以不復呈玉樣的顏色,卻滿被著許多銹斑。削去皮的時候,刀鋒過處,很不順爽。切成了片,送入口裏嚼著,頗有點甘味,但沒有壹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興,他把這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鐘工夫不再作別的要求。

因為想起藕,又聯想到蒓菜。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蒓菜,它本來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但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裏,石埠頭總歇著壹兩條沒篷船,滿艙盛著蒓菜,是從太湖裏去撈來的。像這樣地取求很便,當然能得日餐壹碗了。

而在這裏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壹兩回去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蒓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來了,送他幾瓶裝瓶的西湖蒓菜,他送我壹瓶,我才算也嘗了新了。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麽會起這麽深濃的情緒?再壹思索,實在很淺顯的: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便縈著系著不能離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裏,知心的朋友在那裏,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嗎?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著罷了。若無所牽,更何所戀?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蒓菜所牽,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所戀在那裏,那裏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賞析:

有些滋味無以言表,甘清爽口又余韻徐歇,是為至善,譬如佳藕與蒓羹;有些思緒,似有還無又欲辨忘言,是為至純,譬如初戀與鄉情。

人生難免漂泊輾轉。於是鄉之於人,便漸漸淡而又淡,幾乎淹沒在生活的艱辛之中了。但“春蠶到死絲方盡”,鄉之於人,卻又如藕斷而絲連,縱使相隔天涯,只要這根絲線被輕輕觸碰,心便俶爾飛忽到鄉之所在。皆因鄉有親人與愛友,童年與回憶。於是,這深濃的鄉愁,便成了無味之味的遊子最戀。

葉聖陶先生的散文《藕與蒓菜》便充斥著這樣壹種似淡還濃的鄉情。

何處無藕?何地無蒓菜?但故鄉的藕與蒓菜確乎有著那麽壹種獨特的韻味。

故鄉的藕是隨著新秋而來的,是伴著質樸、健美的鄉親而來的,是瑩白如玉的珍品,也是遍及人家的常味。葉先生懷念的,便不僅是瑩白的玉節,也不是清甘甜美的口感,而是隨之而至的故鄉的情味,故鄉的聲色,故鄉的人……於是確乎成了珍品,在上海果品鋪中身價百倍,代價而沽的故鄉佳藕,便因少了這壹份鄉情而使人無從欣羨。於是從家鄉輾轉而來的藕節,雖已無形可賞,無味可品,卻使葉先生忽而憶起故鄉來。憶起故鄉的人,故鄉的景,故鄉的情。

藕本是野蔌,而蒓則是要盛在金甌中慢慢品味的佳肴。在上海,蒓菜是要上館子才能享用得到的美食。而在故鄉,它卻是葉先生春日的家常便飯。盈滿了詩情畫意的蒓菜,因故鄉的清新、自由、質樸而親切,令人心醉。

這壹秋壹春中飽含了葉先生對故鄉的愛戀。

葉先生的故鄉原是小鎮,遠比不了上海這樣大都市的繁華。但故鄉充滿著自由與清新,充滿著質樸與善良,充滿著純潔與詩意……這也是大都市的庸俗、汙穢無法望其項背的。於是,故鄉的佳偶離鄉而變成腦滿腸肥的闊綽子弟的新食,由爽口甘美如幼女到幹澀枯瘠如乞丐,便使葉先生戀著故鄉了。

人皆有情,物我相依。葉先生的鄉愁,我們又何嘗未有?遠離親朋,獨在異地,莫說是故鄉的佳味,便是偶爾飄忽於耳的壹句鄉音,也會讓我淚盈於睫。

鄉愁,是月圓之夜,遊子杯中的殘酒。未必濃烈,但卻醉人;鄉愁,是秋風起處的落葉,翩飛倦舞,卻終壓心懷;鄉愁,是雪後初晴,泥上的鴻爪之痕,鴻已遠去,心卻隨行……

鄉愁,是王維筆下“遍插茱萸少壹人”的遙憶;是王灣口中“歸雁洛陽邊”的悵惘;是流沙河床下曾鳴唱過的蟋蟀;是余光中淚眼中長長的海峽……

鄉愁,是淡之又淡的壹絲牽掛,是濃之又濃的壹縷心魂;是心之所倚,是情之所牽,是魂之所系,是夢之所縈……

鄉愁,是壹曲無韻之歌,是壹份無味之味的人間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