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華西街的悠久歷史

南華西街的悠久歷史

海珠區壹直被稱為“河南”,因為它位於珠江廣州段前航道的南部。南華西街作為河南省的西北角,在清代是番禺蛟塘公司河南堡管轄的壹段。民國10年(1921)廣州市政廳成立後,河南的鬧市區劃入廣州,南華西街成為廣州的壹部分。後來

河南的街道機構經過多次調整,直到7月1998,南華西街和弘德街合並成為現在的南華西街街道單位。

康熙時期,對外貿易開始了第壹個繁榮時期。

據史料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指定廣州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唯壹口岸,並開放河南黃埔村為外國商船的口岸,取代了“久淤,海成田”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溪港。這給了河南發展的機會。隨著港口的開放,為外貿服務的設施和產業逐漸建立起來。南華西街的獨特優勢已經顯現。臨江碼頭和倉庫,以及壹些從事土特產出口的洋村和倉庫相繼出現。南華西街是海珠區最早開發的城市商住區。

民國初年,老市政廳開始在河南修路。南岸街、龍溪西約、龍溪中約、福林街、紫萊街、仙湧、躍龍東街等街巷相繼被老市政廳建成南華路、同福路、弘德路。1933隨著海珠橋的建成通車,整個河南地區的交通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突然間,南華西街區的騎樓裏出現了各種小商店、餐館、飯店,歷史上出現了所謂的第二次繁榮時期。

許多富商巨賈選擇移居歸化,使南華西在南粵聲名鵲起。早在乾隆年間,當時廣州十三行的領袖、舉世聞名的首富潘振成就選擇此地修建了住宅花園。潘振成看中了南華西街臨江壹帶宜人的風景、淳樸的民風和低廉的地價,決定在這裏興建大型項目,建立基業。

當時潘振成在南溪西部投入巨資,買下壹塊總面積20公頃的河灘地,開鄉建廟。此地塊東臨美麗的樹竹湧,北靠悠閑的珠江水。潘家又在溪上建了三座石橋,分別是樹竹、朱桓、躍龍,並命名為龍溪鄉。此後,潘氏家族歸化河南,流傳至十人。潘震成本人成為潘氏龍溪鄉的始祖,也就是今天南華西街最早的開基人。

1803年,另壹位十三行富商義和吳航秉勇在南溪東岸建“萬松園”住宅,與西溪潘家隔河相望。至此,河南當地富人和華僑商人爭相效仿,附近建起了陳園、梅園、張園、葉氏近園,使南溪兩岸成為許多地方富人居住的地方。

現場傳真

壹對老夫婦想找個地方安度晚年。他們在廣州找了半年,在南華西街買了壹棟三層半的樓房。房子的名字叫魯瑉,門口掛著壹副對聯,上面寫著:“妳可以用妳的敏感自信,妳可以住在南華。”從此,“住在南華才能安居”成了人們評價南華西街的口頭禪。

龍道圍小市場已經繁榮了80多年。

當我從同福西路的牌樓拐進南華西街時,我看到了壹條狹長的馬史路,兩旁是古老的青磚房。三個老人坐在旅門口聊天,中年婦女在他們家門前擺出壹張方桌做佛珠。這壹幕讓人壹下子忘記了大都市的喧囂。

繼續走,街道已經在我面前呈現了兩個出口。乍壹看,這些街巷又有分店了。難怪有人曾經把西南中國形容為迷宮:這個街區的道路交通系統是由南北直街和東西橫巷交叉而成的。然而,我擔心迷路是不必要的。就在大街小巷的老樹下找街坊。他們不僅會熱情地給我指路,還會帶我走壹段路,直到我知道方向。

在鄰居的介紹下,我去了華南西最長最有名的龍導尾。這條街位於同福西路的朱桓橋邊。它的前身是石橋下的河。後來,人們在河邊建起了石板,住在河兩岸的鄰居也各自開起了門面,擺攤做起了小生意。至今,龍道圍已成為河南著名的集市。

8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龍道圍市場依然繁榮。在這裏,鄰裏出售水果,日用品,豬肉和蔬菜,小吃和涼茶...這裏10元的內衣三件,5元壹大碗的牛腩粉,雞肉豬肉價格比周邊市場便宜壹兩件。因此,不僅是方圓的街區被龍道圍市場吸引,而且搬到天河和芳村的街區也會經常回來購買。中國西南部的鄰裏也喜歡壹起去購物。住在會同福喜龍裏巷的梁毅說,她經常和鄰居壹起買菜,喜歡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