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我國各個民族的壹些具有代表性的節日

我國各個民族的壹些具有代表性的節日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稭桿編織壹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壹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稭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壹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壹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裏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壹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壹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紮熱甲節、俄喜節、羅讓紮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壹。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壹年壹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系上壹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壹年裏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我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的建設中,逐漸形成了許多別具壹格、絢麗多彩的民族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滿族的“頒金節”,德昂族的“花節”等。這些節日都是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點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壹個民族的***同心理素質,性格特征,理想願望,也是我們進行民族識別的標誌之壹。下面我們將分別向大家介紹壹些少數民族節日的情況。

六月十六,

方圓數百裏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於黃龍·瑟爾嵯,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六月廿四

涼山彜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彜族同胞為祈求莊稼豐收而舉行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彜族同胞就會高舉火把,手持黃傘,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畜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燃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壹片,然後又集中到壹處點燃篝火,伴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壹直玩到天亮結束。涼山彜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最為熱鬧。

六月廿四

雷祖會

醬園、面食、糖業售貨員的同業行會,供奉雷祖(又稱雷龍)。相傳紂王叔殷文中,從業小吃行,與姜子牙相遇,封為雷祖,遂為是業祖師。會期為 農歷六月廿四 ,有的郊縣,如 彭州 市、都江堰市則為六月十六。

二王廟廟會

傳說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後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川西受益區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著祭品,來廟祭把,每日多達萬人。《灌縣鄉土誌》中說:“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呼。”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廟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虔誠之態,令人感動。

賞花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縣壹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壹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長達10余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壹邊吃喝,壹邊賞花,壹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趕秋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傳於重慶市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夥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壹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壹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蕩秋千。在秋千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壹起蕩秋千。年復壹年,便形成為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