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元旦還描寫了什麽習俗?

元旦還描寫了什麽習俗?

元旦,是人們為了慶祝新年開始的第壹天而設定的節日,日期在公歷的1月1日。元旦標誌著新壹年的到來,中國古代歷代皇朝都會在元旦這天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等娛樂歡慶活動。

相傳元旦壹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壹顓頊,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壹為旦,直到西漢武帝時重新制定歷法,並規定每年正月初壹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而現在的元旦則是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而公歷的1月1日為元旦。

元旦還描寫:祭祖、祭神佛、放鞭炮、吃團圓飯。而在南北朝時,元旦要喝桃湯、吃雞蛋、喝椒柏酒、進屠蘇酒、膠牙餳等。到了宋代,元旦這壹天普遍會吃上索餅,也就是如同繩索壹樣的餅,和面條比較相似。我認為在元旦眾多的習俗中,最值得壹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元旦的習俗之壹:燃放爆竹?

說到放爆竹,現在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為了嚇走壹種名為“年”的怪獸。但是在漢代來說,人們在元旦這天壹起床就要在院子裏燃放爆竹,是為了嚇走壹種叫做“山臊”的鬼怪。人們在深山老林裏露宿野外的時候,就要燃起篝火,人們為了預防山臊的侵襲,於是在篝火中點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聲嚇走山臊。

在漢代的傳說裏,山臊住在西方的深山裏,有壹尺來高,會使人感到寒冷,並且患上寒熱病的鬼魅。用爆竹嚇走山臊,就意味著驅逐瘟邪,這樣就可以獲得吉利平安。後來火藥的出現,讓人們開始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來燃燒,於是“爆仗”就產生了。宋代開始,人們就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來代替竹筒,成為了“鞭炮”。

《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正月壹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元旦燃放鞭炮的由來。

?元旦的習俗之二:元旦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是對元旦的美好祝願。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期,南方人尤其喜歡。年糕可以炒、烤、煎,也可以直接蒸熟即食。

元旦期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提高。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還有壹種說法是新年如果不喝年糕湯,這壹年就無法長大。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

在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制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元旦吃年糕,有著十分美好的寓意。浙江的部分地區還會吃年糕,諧音“高”,代表著步步高升,財源廣進。

?元旦的習俗之三:飲屠蘇酒?

據唐代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壹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壹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壹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裏縫好,投在井裏,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裏的酒,每人各飲壹杯,這樣壹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藥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藥酒。其實,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至於屠蘇酒中放的什麽藥,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中國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藥酒,裏面放的是花椒焙成的藥末。唐·韓鄂著《歲華紀麗》:“元旦每人飲壹杯屠蘇,壹年中就不會得瘟疫”。

所謂屠蘇酒,其實是壹種椒酒。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壹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壹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壹歲,拖壹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屠蘇酒的風俗壹直傳到後代。

因屠蘇酒的配方出自華佗,又為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諸多名家所推崇,無數典籍所傳載,以及中國民間千百年實踐之口碑,使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和無可比擬的影響力。久而久之,元旦佳節飲屠蘇酒便形成了民風民俗。

?元旦的習俗之四:元旦吃餃子?

“天幹地支年輪轉,甲子更替歲月添。”元旦吃餃子是因為“更歲交子”和“餃子”有諧音。吃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也寓意著壹年可以交上好運。在元旦這壹天吃餃子,表達了人們對新的壹年的生活的美好願望。

餃子是我們國家傳統的食物,也有著深刻的寓意。元旦的餃子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意思辭舊迎新。子時是兩年之交,有著特殊的意義。餃是交的諧音,子是代表子時,所以元旦吃餃子就有壹種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在裏面,寓意著新的壹年好事連連。再者餃子的形狀像個元寶,寓意新的壹年裏招財進寶,財源滾滾。

其實,餃子在古時候是壹種過年祭祀後的食品,之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發展成了如今家家離不開的美食。家有貴客來,吃餃子;家有好事吃餃子;娶親迎親吃餃子;逢年過節吃餃子。所以餃子是中國人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上等美食。元旦吃餃子也表達了在新舊交替的壹年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元旦的習俗之五:食五辛盤?

魏晉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盤的風俗。意在嘗新。源於漢代立春日食生菜。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

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壹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註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

對於帝王而言,其每天所吃食物的數量與花樣自然是不可言喻的,尤其是某些只知道享樂的皇帝。比如今天的主角隋煬帝楊廣,每到春節期間,隋煬帝的餐桌上都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諸如沿海地區的海鮮與山區野嶺的野味等,然而在這些美食中,最讓隋煬帝楊廣喜愛的壹道菜就是“五辛盤”。每到元旦之前,禦廚們就會提前準備好五辛盤,到時候只需隋煬帝說壹聲:“上菜”,禦廚們就知道隋煬帝要吃五辛盤了。隋煬帝要吃到春節之後,甚至直到元宵節才肯罷休,由此可見隋煬帝對五辛盤是有多麽的喜愛,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

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占用多麽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