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盤山上沐秋風。
騎行花灣茅草崗,
酒醉農家小院中。
有感於滿眼醉人的秋色,也有感於茅草崗上的農家詹老板熱情的招待,這個周末,我們隨州戶外老虎隊20多人專門騎行何店花灣,壹頓地道的農家飯,酒酣耳熱之際,遂隨口打油壹首,讓各位笑話了。
現如今社會,對於久居城市的人而言,飲食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傾向於“農家飯”。身處鬧市中,燈紅酒綠間,吃慣了肥膩的魚肉,也見慣了各式的招俫顧客的花樣噱頭,偶爾改變壹下口味,三五成群相聚在質樸的鄉野田舍,品嘗濃郁氣息的農家飯,漸漸發展成壹種時尚的飲食習慣。
品嘗農家飯,壹為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鄉野的靜謐和呼吸新鮮的空氣。二是重溫鄉村情感,尋覓久遠的記憶和曾經的親切。三來時下化肥農藥轉基因高產盛行,市面上買來能吃的進嘴,喝的進口東西大家心裏都在打著問號。而農家飯,正是有壹種讓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難怪有的人為了吃上壹頓正宗的農家飯,不惜驅車數十裏,甚至上百裏,舟車勞頓,只為這壹口。
是的,再也難以聞到農家土竈做出的原汁原味的飯菜的清香了,再也難以見到那裊裊的炊煙,炊煙裏,摻雜著柴禾的氣息,氤氳著竈火的溫度,浸潤著瓜果的甜味,飄散著鍋巴的焦香。那美味的飯菜,那風幹的記憶和窖藏的回味,如今儼然成為壹個紅顏褪盡的村姑,壹個漂泊難歸的遊子。獨處時清醒處,相信許多和我壹樣在鄉下長大的所謂城裏人都有過這樣的惶惑:不是沒有食材,不是沒有胃口,也不是沒有經濟能力,只是我們再也吃不出那久遠的曾經的味道了,那曾經的農家味道像風壹樣消失於無形。我有時在想,是我們匆忙的身影晃丟了那份心境,還是我們迷亂的腳步踏碎了那份癡迷,我不知道。
詹老板的農家飯莊是相鄰的兩處平房,很寬敞,坐落在花灣茅草崗上。我用手機定位,百度地圖顯示是隨州曾都區何店鎮茅草崗,崗下向北1公裏左右就是花灣生態園。說是飯莊,並無招牌,實際上就是詹老板自己的家。崗的四周青山幽林,綠植茂盛,遠眺群山綿延,俯瞰碧水清波,聽松濤陣陣,聞鳥鳴聲聲。放眼處阡陌縱橫,小憇時有涼臺幾凳,門前茂林修竹,幾株秋花開得正艷。不遠處,是他家種的幾畦菜園,青菜、白菜、蘿蔔等蔬菜長的肥碩,屋側是豬舍,幾頭肥豬正在哼哼唧唧。豬圈邊挖有壹個小池,看得見有魚在水裏遊動。散養了不少雞,在門前覓食,兩條小狗和壹只貓,不懼生,打鬧著,很粘人。
詹老板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拿出往昔農家過年才有的瓜果、糕點招待我們,大家並沒有多吃這些高熱量的食品,但是還是要感謝詹老板的盛情。喝了茶,小憩片刻,離吃午飯還有壹個多小時的時間,大家閑不住,想在山林裏看看野趣。詹老板指點,在目所及處的下面山林裏,有柿子樹,滿樹的柿子隨便打。離柿子樹不遠,還有壹棵古老的冬青,幾人合抱,高聳入雲,據說樹齡已經千年了。
其實,我們騎行隊從城區出發時,就有意避開公路,專門騎行有山的小路,過浪河,途經棋盤山萬畝茶園,眼中所見,秋山秋林秋樹,黃葉紅葉綠葉,層林盡染。村舍掩映在林間,雞犬之聲相聞,池塘邊搭著漂板,有村婦蹲在上面淘米洗衣,幾只大白鵝在水面高聲鳴叫。不時有古樹映入眼簾,蔥郁繁茂。壹派世外桃花源的景象。
正是柿子成熟的時節,柿子掛滿枝頭,壓彎了樹枝。詹老板所言不虛,壹根長長的竹竿靠在樹旁,“天山雪蓮”、“紅顏壹笑”等壹眾女騎友便圍著柿子樹打起了柿子,不為柿子,只為好玩。隊長"虎虎生威"帶著另外幾個去看那千年樹齡的冬青樹,更是引得“ 鐘琴”、“無心”“浪子天涯”等騎友們壹陣陣嘖嘖稱奇。愛好垂釣的“白雲河”,拿著釣竿,在溪邊釣魚。
中午,到了開飯的時候,廚房裏的陣陣香味把我引進的廚房。廚房裏詹老板老兩口正在忙碌,壹口過去式樣的柴火土竈,不同的是,竈臺上貼了白色的瓷磚。竈膛裏,柴禾燃燒,畢畢剝剝作響,紅色的火苗舔著鍋底。竈臺上,蒸汽繚繞,香味四溢,鍋裏正在煎豆腐。旁邊的壹排爐子上煮著土豬肉,香味撲鼻,忍不住拿筷子嘗了壹塊,是那種久違的過去的農村土豬肉的味道。小火鍋煮著的正冒泡的是土雞,我也嘗了壹塊,舌頭告訴我是真的土雞,和市場上買的所謂的土雞絕對不壹樣。魚已煎好了,用盆裝著,我也嘗了壹塊,壹下子記起了小時候的味道。我和詹老板有壹句沒壹句的聊著,我說我也會做菜,怎麽就做不出妳們農家的味道?詹老板訕訕地笑著說,妳們城裏哪有我們的土豬土雞和自己種的菜呀,再說了,我們哪有那麽多佐料,這精那精的,農村裏就是煮熟就好了。
是的,食材不壹樣。還有就是做法,所謂大道至簡,城裏那些菜肴經過繁瑣的制作,加了太多說不清那佐料,有了色香味,卻失去了它本身應有的味道。看著是熟悉的黃瓜苦瓜,荊芥豇豆,番茄紅苕,我卻吃不出那地道的原本的農家味道,聞不到那熟悉的土竈飯香,天知道,在蔬菜大棚裏反季節大規模種植,是否轉了基因,用了多少化肥農藥。那些工業化養殖的豬牛雞鴨,就更不用說了。
開飯了。桌上幾個喝酒的冷盤,光火鍋就是六個,炒的熱菜不停的在上。隊長劉雲喜說,詹老板不是把我們當客待,是拿我們當親戚待。
不錯,壹桌飯菜包酒水,僅300多元,簡直連成本都不夠。席間,騎友“休閑壹族”、“老熟人”也說,今年老虎隊開年會,我們請老詹到隨州去過年。詹老板憨厚地笑著說,歡迎妳們常來騎行,年底殺年豬,歡迎妳們再來買土豬肉,買土雞。
酒過半酣,詹老板還在上菜,大家攔著不讓再上,不然浪費了。飯上桌了,是今年的新米飯。鍋巴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想念那貼在鍋底的鍋巴,焦黃厚實,嚼起來嘎嘣嘎嘣,松脆而不打口,加上米湯煮成粥,更是香味撲鼻,舍不得下咽。很多騎友就專為這口鍋巴粥而來,如果把小雜魚湯滲進鍋巴粥裏,那味道更香。
這些年,去過很多的地方,每到壹處,我都會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這些風味迥異的美味,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當地濃郁的風土人情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深厚的地域文化。這些由於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風味各異的美食,就如同不同的人文歷史造就出了性格迥異的人群壹樣。但如果要問起哪裏的飯最香?我會毫不猶豫的說,自己家鄉的飯菜最好吃,尤其是農家飯,那是使我深深眷戀的味道,那是我珍藏在遙遠的記憶深處的柔和醇厚的味道,它是我記憶中壹種永遠不會褪色的懷念。
吃好了,大家休息、聊天,準備壹個小時後返程。詹老板在忙著收拾碗筷,我搶拍了兩張,圖片中的詹老板,壹個敦實的、憨厚的、略帶靦腆的農家漢子。
再見了,茅草崗,再見了,老詹。我們還會再來,再來品嘗妳做的地道的農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