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化州歷史

化州歷史

1.化州的歷史

概況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遊。總面積2354平方千米。總人口142萬人(2003年)。

市人民 *** 駐東山街道,郵編:525100。代碼:440982。區號:0668。拼音:Huazhou Shi。

行政區劃

化州市轄5個街道(東山、河西、下郭、石灣、南盛)、17個鎮(麗崗、寶圩、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

歷史沿革

三國為廣化縣地。宋改化州,因龍化江為名。改置化縣。1959年化縣和吳川縣合置化州縣。1994年設市。

2000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20個鎮。總人口1007796人,各街道、鎮人口: 河西街道 55959 東山街道 49333 下郭街道 34644 長岐鎮 45176 同慶鎮 49413 楊梅鎮 56421 良光鎮 49831 笪橋鎮 30855 南盛鎮 26102 麗崗鎮 36787 新安鎮 41499 官橋鎮 32791 石灣鎮 30305 林塵鎮 43572 中垌鎮 48665 合江鎮 59730 那務鎮 52296 播揚鎮 32187 寶圩鎮 15791 平定鎮 66246 文樓鎮 43905 江湖鎮 19549 蘭山鎮 18023 鑒江開發區虛擬街道 40121 新時代農場虛擬鎮 3904 新華農場虛擬鎮 4567 和平農場虛擬鎮 5469 紅陽農場虛擬鎮 4623 紅峰農場虛擬鎮 3985 建設農場虛擬鎮 604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東山 河西 下郭)、20個鎮(麗崗 寶圩 南盛 同慶 長岐 楊梅 良光 笪橋 新安 官橋 蘭山 中垌 平定 文樓 林塵 合江 江湖 那務 播揚 石灣)。

2003年12月,(1)撤銷蘭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中垌鎮。調整後,中垌鎮***有2個居委會和30個村委會,總面積251.3平方千米,總人口97195人,中垌鎮 *** 駐原中垌鎮 *** 駐地;(2)撤銷石灣鎮,設立石灣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3)撤銷南盛鎮,設立南盛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化州市轄5個街道(東山、河西、下郭、石灣、南盛)、17個鎮(麗崗、寶圩、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

2.化州市的歷史誰知道

歷史沿革 化州古名稱 化州歷史地圖冊(7張)化州市(或與之相關)古稱羅州縣、高興郡、高興縣、石龍郡、石龍縣、羅州、南石州、辯州、化州、陵水郡、勛州、化州路、化州府、化縣、化州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又稱橘州。 另:化州之所以古稱石龍,只因相傳有龍潛於羅江之中,變化無窮,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稱化州,距今已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附:《廣東省﹒地名誌》:“南朝梁設廣州、新州、瀛州、成州、靜州、瀧州、建州、高州、羅州(今化州市境內)、東衡州、西衡州、南合州、越州、崖州***14州”。 沿革概況 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化州境屬南交。

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屬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屬象郡。

漢至晉時期秦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化州境屬南越國。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

公元147年(東漢,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興郡。 168年(東漢,建寧元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涼縣。

203年(東漢,建安八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高涼縣。 210年(建安十五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高涼縣。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吳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屬高涼、高興二郡地。 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

太康中,撤高興郡並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高涼縣。 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426年(南朝·宋,元嘉三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合江圩陵江與羅江匯合處),置羅州縣(縣治所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今化州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地,此為化州建縣之始,距今1585年。

齊同宋制。 528年(梁,大通二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

至558年(陳永定二年),羅州轄境包括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 589年(隋,開皇九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

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 607年(大業三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今陽江市區西三十裏)。

石龍縣屬高涼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廢高涼郡。

622年(武德五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壹縣,轄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 623年(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轄今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

627年(貞觀元年),省慈廉、羅肥2縣(此兩縣在今化州境)入石龍縣。 635年(唐,貞觀九年)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4縣。

乾封二年(667),羅辯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禺州(今廣西境)。 天寶元年(742年)辯州更名陵水郡。

758年 (乾元元年)復稱辯州。 773年(大歷八年),龍化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順州(今廣西境),辯州只領石龍、陵羅(陵羅縣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縣。

904年(天佑元年)更名勛州,後復名辯州。 五代,後漢沿唐制,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

宋、元、明、清時期972年(北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省陵羅入石龍,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 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

因州治西南三裏石龍崗有石龍勝跡,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 1161年(南宋,紹興三十壹年),州守李丹從河東徙城於河西,築化州城,州署建於石龍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駐地)。

1167年 (南宋,乾道三年)析吳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 1278年(南宋,景炎三年)宋帝日丙即位於硇洲,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屬化州。

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四縣。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置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隸屬廣東行省。 1374年(洪武七年)降化州府為州,並附郭縣石龍入化州,石龍縣從此撤銷。

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為化縣,屬高州府。

1381年(洪武十四年),縣復改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仍屬高州府。 清,沿明制,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屬高州府。

民國時期1912年(民國元年)廢府、州,撤。

3.化州傳統習俗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茂名化州市。

化州古稱石龍,又因為相傳有龍潛於羅江之中,變化無窮,故又稱化州。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稱化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化州特產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因此,化州又有橘州之稱。化州居於粵西走廊的咽喉,是粵西對外經濟的重要通道。

本市城鄉盛行做“年例”。年例: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歷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

在本地要過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繼而是元宵節。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

年例可解析為年年有例,是僅在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鄰近的吳川壹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飯期”,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過完春節(舊年)的農歷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歷正月初壹到農歷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有些地方壹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年例壹般都是在農村舉行,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壹般會維持三天,第壹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壹天叫“年例尾”。

而貫穿整個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動。在年例開始前,各家各戶就已經準備了雞肉,豬肉,魚做成壹副“三牲”供菩薩享用,叫做“擺忠”或"擺竈",壹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戶都居中在壹處壹起拜神,後是大放鞭炮。

年例實際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粵西高州、化州等地方祖先遷徙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傳統的年例的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年例是大吃大喝的壹連串的迷信活動。

現在的年例則更加註重門面工夫,許多人都是利用年例大講排場,以顯示自己的財勢、地位,以至於造成鋪張浪費,互相攀比不良風氣。這的確是年例很不利的壹方面。

許多人都對年例這個習俗有爭議,尤其是它所表現出來的迷信色彩。但作為壹項自古沿襲的民間習俗,它表現的更多的應是優良的傳統,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與外部世界接觸的程度加深,尤其是農村青年,外出打工、經商者越來越多,他們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家鄉傳統的“年例”逐漸有所忽視,年例氣氛已是消淡了許多,其它的各種慶祝活動也正在減少,近幾年,已經難得再見舞龍、做大戲、鬼仔戲、木偶戲等慶祝活動了。

經過多年的演變,年例已在高州和化州這兩塊土地上生了根。人們往往都是按期舉辦年例而不追問其來源。

就像每年五月初五人們舉辦龍舟比賽、包粽子吃壹樣,年例給予高州人和化州人更多的喜慶。人們每年回到鄉村過年例,並不僅僅是為了拜神等迷信活動。

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們心中的壹種寄托,是年例加強了他們的鄉土情結。每年年例人們都會如過年般重聚在壹起慶祝,還宴請朋友分享這塊喜慶。

因此年例也成為聯系親情、友情的壹條紐帶。年例乃是粵西嶺南這壹帶獨特的節日,它不比春節、中秋等全國性的節日範圍之廣,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的習俗。

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至於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

許多辦年例的人認為辦好了年例就能夠保證今後的壹年風調雨順,雖然不科學,但作為壹種精神寄托,不知支撐了多少在困境中掙紮的人。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壹種鄉土優越感,擁有著獨壹無二的節日,無疑是值得自豪的。

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彩,村鎮街道布置彩樓、彩廊、畫廊等,路旁插滿彩旗,鞭炮聲及鑼鼓聲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所能,盡獻於眾。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采茶戲、雜劇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紛紛亮相。

其中尤以粵劇最為受歡迎。粵劇本地俗稱“大戲”,是各地年例日必備的表演節目。

壹般在年例日前後連演數天,觀者絡繹不絕。此外,醒獅班前來舞獅助興,也是年例日的必備項目。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遊神、擺鐘、祭禮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壹村過年例,周圍村莊群眾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不論是否相識,壹律熱情款待茶飯酒菜。

雖然各處有各處的年例風格,但基本內容相同所到之處壹泒歌舞升平景象和滿村酒肉飄香。總的來說有幾個特點:鑒江流域有六七百萬人口過年例,年例是鑒江流域最大、最有影響力民俗節,但各地做節的日期不同,村村同節不同日,每村每街錯開來做。

年例從正月初二開始,做到三月三,大部分集中在農歷正月中旬到二月上旬。本人。

4.化州市的歷史誰知道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

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裏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範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

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壹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

據《化州縣誌》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裏賦詩品茗。

壹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

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壹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壹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

附近壹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壹的“寶山積翠”。

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

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壹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

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臺、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

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遊覽的好去處。 清風樓 位於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墻上。

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臺,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

1992年重建,壹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又叫文廟,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 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

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齊名。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範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五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

現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門的重視,經多年的努力現已重建,雄偉壯觀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廟現已重新坐落回原來的位置全部復元到原來的風藐。 化州鼓樓 坐落於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後樓門加大.樓體升高,但仍保持原來紅墻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風貌。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占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

博金疇山崗遣址 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面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 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 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壹批東漢至魏晉間制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

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羅州城(亦石龍郡城)遺址 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

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墻基凸出地面壹至數尺不等。

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裏.冼夫人和馮寶壹家人在這裏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裏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壹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

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冼太夫人廟遺址 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

始建於宋代,壹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範公墓址 位於城西二裏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範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

墓前建有玉光亭壹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5.化州歷史名人有哪些

化州歷史名人

冼太夫人 名英 婚後長居化州(羅州石龍郡)中國巾幗第壹人

楊壹清 首輔(宰相)化州城人(祖籍雲南安寧) 晚年居丹徒 其才壹時無兩,或比之姚崇雲

陳鑒 明末清初化州樂嶺村人 被中國科學院列為“阿凡提式機智人物”

陳王圭 化州樂嶺村人 刑部主事 江西右布政 浙江左布政 贊其為“藩臬清風”、“兩江名宦”

馮融 南朝梁羅州(今化州)刺史 是6世紀嶺南安定團結、社會發展政治局面的開拓者

李進 東漢高興郡(今化州)人 任交趾刺史部(轄地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中部)刺史

還有:

範祖禹 著名史學家 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在化州有範祖禹墓

寧龍躍 進士 在化州有寧龍躍墓

古化州狀元 林召棠

古化州 省主席祖先墓

6.化州的歷史沿革

化州市(或與之相關)古稱羅州縣、高興郡、高興縣、石龍郡、石龍縣 、羅州、南石州、辯州、化州、陵水郡、勛州、化州路、化州府、化縣、化州縣。

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又稱橘州。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化州境屬南交。

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屬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屬象郡。

秦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化州境屬南越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

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興郡。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涼縣。

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高涼縣。建安十五年(210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高涼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吳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屬高涼、高興二郡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

太康中,撤高興郡並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合江圩陵江與羅江匯合處),置羅州縣(縣治所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今化州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地,此為化州建縣之始 。

宋,於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旋廢。齊再置高興郡(壹說治所高興縣,在今化州城;壹說治所宋和縣,今化州南境),屬越州,轄地為今化州南部、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廉江全境。

梁大通二年(528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羅州轄境包括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

陳,沿梁制不變。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

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今陽江市區西三十裏)。石龍縣屬高涼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高涼郡;武德五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壹縣,轄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轄今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

貞觀元年(627年),省慈廉、羅肥2縣(此兩縣在今化州境)入石龍縣。唐貞觀九年(635年)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4縣。

乾封二年(667年)羅辯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禺州(今廣西境)。天寶元年(742年)辯州更名陵水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辯州。大歷八年(773年),龍化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順州(今廣西境),辯州只領石龍、陵羅(陵羅縣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縣。

天佑元年(904年)更名勛州,後復名辯州。五代,後漢沿唐制,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省陵羅入石龍,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

因州治西南三裏石龍崗有石龍勝跡,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年)州守李丹從河東徙城於河西,築化州城,州署建於石龍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駐地)。

乾道三年(1167年)析吳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日丙即位於硇洲,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屬化州。

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四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隸屬廣東行省。洪武七年(1374年)降化州府為州,並附郭縣石龍入化州,石龍縣從此撤銷。

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為化縣,屬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年),縣復改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仍屬高州府。清沿明制,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屬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縣,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化縣屬高州綏靖處。民國三年(1914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化縣屬高雷道。

民國九年(1920年)撤高雷道,派出高雷善後處,化縣屬高雷善後處。民國十四年(1925年)撤善後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化縣屬南路行政公署。

民國十五年改設南路綏靖專員公署,化縣屬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化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