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不錯為何沒生意
01、“好吃”從來就沒有統壹的標準
好吃從來都不是壹個確定的概念,因為國人對美食評判的標準壹直在發生著變化。
以前人對味覺的評判以鹹香為主,如今隨著調味產業的發展,更多的味型被開發出來,這也影響了大眾的口味,從雞精味精到各類海鮮蠔油,鮮香逐漸占據了主流,成了味覺評判的基礎標準。
此外,飲食的地方化差異也讓人們在判斷好吃這件事上難有壹個統壹標準。雲貴川湘等地普遍喜辣,江南水鄉則造就了南方人清淡的飲食習慣。南甜北鹹壹直以來都是南北地區味覺的主要分水嶺,所以鹹甜粽子之爭壹直都沒有停止過。
比如,因為原材料的產地差異,各地均有不同的種類繁多的辣椒品種,辣味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同時,麻味也在進化,青花椒與花椒也成了品類細分的關鍵。隨著品類的分化和味蕾的進化,又衍生出了各種五彩斑斕的辣和各領風騷的麻。
此外,味覺是壹個非常私密的東西,同壹張餐桌上的壹家人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味覺偏好;同壹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裏,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喜好。
五年前覺得好吃的東西,隨著自己味蕾進化會逐漸失去味道;十年前幾近消失的味覺記憶,隨著時間和記憶的流轉,可能又會散發出迷人的吸引力。
總之壹句話,味覺上的好吃是壹個非常主觀和抽象的東西,很難去標準量化。
02、是“吃好”而不是“好吃”
我們看到很多品牌通過產品攻城略地,看似是用“好吃戰略”贏得了用戶,實際上他們征服顧客的都是“吃好”,而非“好吃"。
透過“吃好”去理解,我們不難發現,海底撈的極致服務,巴奴的毛肚工藝,西貝的爆品開發,無壹不是在想方設法讓顧客“吃好”,而讓顧客滿意恰恰才是餐飲的根本。
好吃是因,吃好是果,如果有壹條放之四海皆準的讓顧客滿意的標準,那壹定是“吃好”而非“好吃"。
如果說好吃是餐飲人的執念與追求,那麽吃好才是餐飲門店的獲客戰略。要正確認識“吃好戰略”,我們還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好味道
吃好不是和好吃對立的,好吃依舊是吃好的核心標準。不同的是,這個好吃不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是要做小眾口味,滿足壹小波核心客群的味覺需求。
比如酸辣粉,核心客群是年輕的女性群體,她們的味覺訴求是尋求刺激,所以突出酸味和辣味,粉要筋道有嚼勁,做到這個基本就滿足好吃的訴求了。
我在前邊的文章裏講過,爆品戰略就是聚焦,單品打爆,聚焦原點人群。當品牌規模擴大,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後,就通過更多的爆品去聚焦更多人群,所以才有了巴奴後來“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的新口號。
同樣,打著“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的西貝,也是通過多款爆品去吸引不同客群,而不是用壹個單品去征服所有人。
如今餐飲行業產品主義盛行,但做到了好吃也只是打好了根基,要讓顧客吃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好環境
吃好的第二個維度是環境。環境是烘托產品的重要因素,在年輕人的消費理念中,產品是裏子,環境才是面子,沒有好環境,體現不了檔次,襯托不出格調,消費的欲望也會大打折扣。
為什麽主題餐廳層出不窮,網紅餐廳大受追捧,都是為了迎合眼球經濟,滿足年輕人拍照分享的社交需求。
隨著外賣的盛行,餐飲線上線下的場景分化越來越明顯,線下餐飲將會成為社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場景中,環境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3、好服務
在壹個餐飲團隊裏,廚師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產品好吃,運營要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讓用戶吃好。吃好的壹個關鍵就是服務。
在產品在設計時,已經將加工方式與出品方式融合起來,現場加工出品,和顧客互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強化顧客的認知,加深顧客的好感。海底撈的舞面,小龍坎現包的抄手,都是產品服務化的表現。
越來越多餐廳重視明廚亮竈,或開發能讓用戶DIY的產品, 也是為了通過表演和現場服務彰顯產品價值,讓產品的價值不僅僅停留在食材本身。
4、好品牌
顧客在做就餐選擇時,總是習慣用品類去思考,用品牌去做選擇。
比如要吃毛肚火鍋,就會想到巴奴,要吃韓式烤肉,就會選擇九田家。從品類到品牌,通過特定的關聯,實現了認知的聚焦,這就是品牌通過定位給自己標記坐標的方法。
顧客因為妳與眾不同的點去感知妳的產品和品牌,形成品牌印象和記憶,好吃只是諸多可塑造的特性之壹,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式可以去塑造品牌。比如海底撈的特性是服務好,蜜雪冰城的特性是性價比高,西貝的特性則是味道好吃。
5、好傳播
壹個產品能否讓顧客吃好的最後壹個檢驗標準,是能否被用戶傳播。
現在年輕人吃飯的習慣都是朋友圈先吃,產品能否成為顧客凡爾賽的素材,也是檢驗產品競爭力的標準之壹。
產品的出品是否吸睛,顏值是否爆表,店內環境是否足夠吸引人,還有品牌的調性,能否能彰顯自己的品味與格調,這些都是顧客滿意與否的關鍵,也是顧客是否願意傳播的關鍵。
年輕人吃飯本身就是壹種社交行為,吃什麽不重要,能傳遞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