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她嗎?
活躍在1999年—2004年期間的玉蘭油廣告女主, 丹妮爾·格雷漢姆 (Danielle Graham)。
馬來西亞華裔的母親和愛爾蘭裔的父親,給了她壹張 非常抓人又耐看的混血臉。
既有吹彈可破、白裏透紅的皮膚,又有兼具深邃、舒展的五官輪廓和布局。
讓她看上去就像名字“丹妮爾”預示的那樣, 在女人味之余別有壹種瀟灑的少年感,清爽空靈又舒展大氣。
於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 最美的“玉蘭油女孩”。
外型出眾的丹妮爾,中學畢業後就選擇了以模特為業, 二十壹歲時離開吉隆坡到香港發展。
早在因玉蘭油廣告在亞洲走紅之前, 丹妮爾其實就已經在香港聚集了不小的人氣。
曾與謝霆鋒搭檔出演了電影 《異靈靈異2002》 ,在其中扮演壹名嬌俏伶俐的護士:
並被王家衛看中,與張震聯袂出演了DJ Shadow的MV《Six Days》。
錄影帶中的她,留著與阿菲類似的俏皮短發,倔犟中透露出幾分神經質, 看上去神似梁洛施。
特定角度看起來也與英國演員裴淳華,有幾分相似。
在出任玉蘭油亞洲區形象大使爆紅之後, 眼看事業就要起高樓的丹妮爾 ,卻卷入了壹樁不大不小的桃色新聞。
被當時的港媒稱為“羅兆輝欲照事件”:
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在香港廣告界, 借由清純形象積攢起來的人氣。
再加上她本身樂於享受生活的佛系性格,自此之後演藝事業再無高峰。
並於2008年三十壹歲時, 嫁給了馬來西亞富豪Patrick·Khwoo ,育有壹子壹女,徹底淡出演藝界。
不過由於 “玉蘭油女孩”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 。於是在2012年,玉蘭油廣告部又把丹妮爾請了回來。
與董璇、劉忻壹起,拍攝了“Hold住25歲”系列微電影。
現在的丹妮爾,是壹名擁有自己廚具產品線的 美食 作家 。每天的狀態除了曬生活就是曬 美食 ,看上去自在又幸福。
常年 堅持健身和 健康 飲食 的她,狀態看上去也依舊非常好。
回頭看丹妮爾的走紅,其實脫離不了當時的大環境。
就像她在訪談中描述得那樣, 二十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香港廣告界,是混血兒的天下。
每天從早到晚,有無數的拍攝工作等著她。
鼎鼎大名的Maggie Q、Amanda Strang以及Lisa.S,也都是在那個時代出道的。
不過隨著社交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註意力越來越多地被電腦和手機屏幕侵占,電視廣告的商業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幾乎是壹瞬間湧出的大量電子屏幕,需要被層出不窮的新鮮美顏填充。 無論是演藝明星還是丹妮爾這樣的廣告明星臉,都變得不夠用了。
天使寶貝和Mandy Lieu作為混血嫩模出道的時代 ,就正處於這個過渡時期。
Mandy Lieu大概是最後壹任,在大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玉蘭油女孩”。
跟上時代節奏的天使寶貝,從電視和平媒模特轉型,壹飛沖天成為頂流藝人。
思維還停留在電視時代的Mandy Lieu ,則過起了在洗米華的老妻身上找存在感,為洗米華壹個接壹個生孩子的“史上最強小三”生活。
在天使寶貝爆紅之後,網紅和愛豆經濟的火熱程度壹浪高過壹浪。
雖然展示美顏的渠道發生了劇變,但人們喜歡美顏的原因並沒有改變多少。
混血顏依舊成為了網絡世界裏,最容易受到追捧的那壹類面容風格。
在美顏app的助力之下,無論是素人還是網紅,都希望得到 “妳看起來好有混血感” 的恭維。
當然這種審美觀在五六年前,也就是移動互聯網剛興起不久的那段時間,表現得更加極端壹點。
我們現在所詬病的整容壞品味,網紅臉, 無不是那個“追求極端混血感”的瘋狂時代,所留下的後遺癥。
在這壹點上, 甚至連坐在顏值鄙視鏈頂端的演藝界正規軍,也無法免俗。
張檬、鞏新亮、張靜初、李小璐等,也都是在那個階段顏值翻車的。
那麽我們為什麽如此鐘愛混血顏呢?
只是因為歐美經濟和文化發達,我們借此產生的慕強心態嗎?
當然有這方面的壹部分影響,但是更多的原因其實在於, 人們本身就有追求“異域感”的審美沖動。
這種沖動,不僅體現在面容上,還體現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
只不過因為 臉給我們的信息最直接 ,才讓我們有了人們似乎尤其偏愛混血顏的印象。
追求“洋氣”其實不僅僅是20世紀初的民國買辦、海派潮人的風尚,也是古往今來世界各地很多人的選擇。
對於奈良時代的日本人來說。“洋氣”是唐人的衣食住行、行為舉止以及風俗習慣。
但是對於唐代的中原人來說。 “洋氣”則是指波斯、印度、阿拉伯及中亞等地的服裝、音樂與飲食:
是當廬賣酒的胡姬,也是跳著胡騰舞的胡兒。
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人來說,“洋氣”是古希臘審美中的真誠與肅穆;
然而到了啟蒙時代,“洋氣“則是來自遠東的瓷器和屏風;
對於十九世紀末的美國人來說,法國是“洋氣”到令他們感到自卑的存在。
然而對於當時的法國人來說,“洋氣”則是指中東和北非地區,浪漫、慵懶的“東方風格“。
總之,這些舉動都在訴說著壹件事, 那就是人們總會需要壹些外來的、“洋”的東西,帶給我們活力。
幾乎是植根於本性的,我們總會被新鮮的、從未見過的東西所吸引。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話也會發現, 愛好混血顏,並非只是東亞人特有的審美偏好。
在歐美發達國家,也依舊是壹股難以抵擋的風潮。
只不過因為我們對於“外國”的區分,總是很模糊。
常常分不清南美、北美、東歐、西歐等地,才導致我們認為“歐美人”都是高鼻深目壹個樣。
然而事實上,僅歐洲壹個地區,就可以粗略地劃分出 拉丁人、日耳曼任和斯達夫人三大族群。
每個族群中受歡迎的外型,也常常會偏離當地長相的主流。
比如芬蘭著名F1賽車手 萊科寧的妻子詹妮:
作為2001年的斯卡迪納維亞(政治上包含北歐諸國)小姐,她的顏並不是北歐常見的金發碧眼,這種典型的日耳曼美女長相:
而是頗像吉普賽人的深咖色頭發和常年美黑的古銅色皮膚。
還有 法國文藝女神斯塔西·馬汀和伊娃·格林 ,其眉眼結構,也並不是典型的拉丁美女,而更接近於北非。
在俄羅斯和意大利大受歡迎的C羅前女友 伊莉娜·莎伊克 ,也並非我們印象中典型的俄羅斯美女。
作為韃靼人、長相硬朗的她,氣質和風情相比於歐洲都接近於拉丁美洲。
還有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網紅姐妹,Gigi和Bella Hadid。
只看姓氏就知道她們是中東後裔。外型也的確與梅格·瑞恩這種典型的美國白人大妞差別很大。
如果看到她們的素人姐姐的話, 中東顏的感覺 會更加明顯:
更不要說永遠都站在話題榜前列的 卡戴珊姐妹 :
由她們壹手帶火的 濃眉、厚唇、粗腿、肥臀審美 ,原本也是常見於拉丁裔和非裔美國人的特征。
總之,就像 來自日本的浮世繪 啟發了19世紀的歐洲畫家,開創出印象派繪畫壹樣。
人類的審美,本身就有不斷生長的沖動。
即便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 免不了出現各式各樣的尷尬和壞品味。
但用開放的心態對觀察每壹種美學,對於我們來說,大概總歸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