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遊輪上的多瑙河(上)

遊輪上的多瑙河(上)

流經布達佩斯的多瑙河。 (青辰/圖)

村上春樹在他的旅歐筆記《遠方的鼓聲》中這樣寫過:“我時常聽見遠方的鼓聲。安靜的午後側耳傾聽,會在耳底感覺出它的回響。這些鼓聲讓我想踏上旅途,想得不得了。”他還寫過:“旅行是壹次次的精神轉換,不想在應付日常生活的時間裏稀裏糊塗上了年紀。”這些話真是深得熱愛旅行的人的心。很多在路上的人,應該就是常常聽見“遠方的鼓聲”的召喚,有時是自己,有時帶著家人、愛人,壹次次踩著鼓點出去追尋。

歐洲來過很多次,坐遊輪遊還是第壹次。坐遊輪的好處是,不用輾轉換酒店,省卻了舟車勞頓,也就更有精力吸納外面的故事。今年暑假,我們用11天時間,沿著多瑙河,穿越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德國、奧地利,停靠多瑙河風景最美的瓦豪河谷沿岸有故事的 歷史 名城和小鎮。

遊輪公司的老板是挪威人,公司註冊在瑞士。以前最大的客戶是美國人,2000年就開通了美國船,至今,美國遊客也是它們的最大客戶——該公司65艘遊船中,60艘都是美國船,像蜘蛛壹樣深入歐洲的各個水域。另外5艘,就是中國船——2016年,這家遊輪公司首次開通了中國船,全部接待來自中國的客人。中國迅速成長為壹個中等收入國家,強大的消費能力讓人無法忽視。我們出發的時候,美國船和中國船同時出發。兩艘遊輪有時並行,有時又分開航行,最後總是匯集在壹起,是很有現實隱喻的壹幕。

中國船上,除了船長,船上工作人員都是中國人,船上餐飲也以中餐為主,煎餅果子、包子油條、擔擔面、北京烤鴨壹應俱全,最大限度尊重中國人的口味。首航的時候,船上客人還不多,86間房,入住率不足壹半。但很快,這個數字就發生了變化。2018年起,遊客出現井噴式增長,常常滿倉,而且往往是壹家三口、五口、老中青三代同行。

這趟11天10晚的多瑙河航線,船票每人23000元起,最貴的“奢享家庭套房”,每人費用超過6萬元。吃住遊壹價全包,但不包括機票、簽證費,也就是說,要登上這艘遊輪,每人少輒3萬人民幣,壹家三口出行,就會花去10萬人民幣。船票價錢,給上船的遊客準入劃了條線,換句話說,這艘遊輪上的遊客,基本來自中國的中產階層,算是“先富起來”的壹批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第壹次境外出遊,這種配有中文服務人員、中文導遊的行程,令他們“走出去”的第壹步顯得容易許多。

遊輪客房內,唯壹的 娛樂 設施是電視機,電視機沒有接通衛星連線,電影片單都是固定的,定期更換。最近的片單裏,為數不多的壹部跟亞洲人有關的電影,是《瘋狂有錢的亞洲人》(《Crazy rich Asians》),2018年在美國爆紅,後來也在中國院線上映的大爽片。遊輪上也的確有壹些“土豪”項目,它們體現在升級行程中,美其名曰“壹生壹次”行程。諸如直升機俯瞰瓦豪河谷,每人費用549歐,還有直升機造訪德國新天鵝堡,每人費用2129歐元。但據我了解,掏腰包者並不多。中國人富起來了,但這艘船上的遊客,表現出了有節制、理性的消費觀,“錢該花才花“,沒有到瘋狂的地步。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是此次多瑙河航線的入口。老壹輩的中國遊客對布達佩斯的印象因喜劇藝術家陳強而起。解放後,陳強來布達佩斯演出,被當地美景震撼,此後,陳強陸續有了兩子,他給大兒子起名陳布達,小兒子取名陳佩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陳佩斯成了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這段軼事也流傳開來,成為中匈友誼的壹段佳話。

年輕壹代對這個故事倒是不以為然。更多的文藝青年是沖著鬼才導演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而來。不過,這是安德森對布達佩斯開的壹個“玩笑”,片中除了飯店大廳真實可考之外,飯店本身是臨時搭建起來的模型,外景則幾乎全在德國取景,換句話說,除了片名之外,這部電影跟布達佩斯沒有半毛錢關系。

布達佩斯隨處可見的黃色2路電車,城市的標誌性景觀。 (青辰/圖)

其實歐洲遊好多地方都是受了名字的牽連,讓大眾對它們有諸多誤解。比如多瑙河,小約翰·施特勞斯那支著名的圓舞曲叫《藍色多瑙河》,去過多瑙河的人才發現,多瑙河常常是綠色的,有時也泛出黃色,或者棕色,什麽顏色都有,就是沒有藍色。為什麽照片裏的多瑙河看起來卻是藍的呢?那是因為歐洲的天太藍了,天氣晴好的時候,映射到河面,把河水給染藍了。

我們的導遊叫高山渡,50多歲,是個地道的匈牙利人,中國通,說著壹口帶著口音的流利中文。他畢業於匈牙利的“985”,羅蘭大學中文系,2003、2006年又分別到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進修中文,後來在鄭州也工作過壹段時間,遊歷過中國的許多山山水水。“高山渡”是他自己起的名字,他的解釋是,他的英文名叫“Alexander”,亞歷山大,同中文諧音“壓力山大”,再諧壹諧,就拐到了“山渡”上。這個解釋聽起來有些牽強,但也佐證了高山渡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布達佩斯有全世界第壹座公***公園,叫“市民公園”,我們路過的時候,草地上三三兩兩躺著曬太陽的人和他們的狗。“好安逸哦,不像中國,到處都是人。”同船的成都老太太不由發出感嘆。她的丈夫在壹旁應和,“所以叫妳是要出來多看看,開開眼。”“開開眼”,成為這艘遊輪上許多家庭出行的第壹目的。

匈牙利人口確實不多,全國人口也就1900萬人,還沒有壹座北京城人口多,作為首都的布達佩斯,人口更是少得可憐,不到150萬人,而且數量與日俱減。高山渡介紹,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是,城裏人嫌布達佩斯太擁擠,上下班時間又大堵車,於是紛紛搬到布達佩斯近郊的小城小鎮居住。“我以前也覺得挺有道理的,但自從我去了中國,去了北京,回來後就不這麽認為了。”他呵呵壹笑。

走在這座城市裏,隨便拎出壹個建築,就有上百年 歷史 ,市中心的樓大部分建於19世紀中期,布達佩斯人對這些老建築也頗為得意:鏈子橋,170年了;歐洲最古老的纜車,運行了140年;布達的城堡山上,馬加什教堂附近,壹家名為“Tarnok”的餐館開了600年,至今還在營業……以至於初到布達佩斯的人,對這裏的第壹印象,總有些舊舊的感覺。

橫跨多瑙河的鏈子橋是布達佩斯的地標之壹。 (青辰/圖)

“我們不太喜歡現代化。”高山渡對我說。1970、80年代,那時匈牙利政府大搞現代化建設,在多瑙河沿岸修了三座五星級酒店,當時的老百姓歡欣鼓舞,認為匈牙利的現代化建設開始了。幾十年過去,如今再看當年的那三座現代化建設產物,黑黑方方的,外觀醜陋,被當地人嘲諷為多瑙河的“傷疤”。

船行了壹夜,次日中午,抵達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這是壹座相對冷門的城市,很多人之前聽都沒聽過它的名字。因為它的鄰居——捷克布拉格名氣太大,又很是艷麗,於是布拉迪斯拉發常常是坐冷板凳的那壹個。

前述我還在嘲笑匈牙利人口稀少,比起布拉迪斯拉發,它也堪稱“人口大國”了。斯洛伐克全境人口才500萬,作為首都的布拉迪斯拉發的人口占了十分之壹,也就是50萬人。

城中最著名的建築就是建在山丘上的布拉迪斯拉發城堡,它有相當壹部分是奧地利大公和國母瑪麗亞·特蕾莎為她最心愛的女兒克裏斯蒂娜建造的。說起這個特蕾莎相當有意思,她被戲稱為“歐洲丈母娘”,20年間,她生了12個孩子,女兒們成年後,都被送出去,成為鄰國的“太子妃”,特蕾莎也正是通過這種聯姻的形式,穩固了奧地利的帝國地位。

布拉迪斯拉發街頭藏著很多雕像,最著名的是壹個叫做“庫米爾”的雕像。庫米爾是壹個下水道維修工。路面井口蓋板打開,他剛從下水道修完障礙鉆出地面,趴著休息,頭盔上還帶著泥水,手上有些臟汙,但明顯是活幹完了,他嘴角浮現出壹抹笑容。在到處都是皇家、貴族、宗教名人才有權力塑像的歐洲“雕像界”,這尊雕像顯得彌足珍貴,它是壹次對平民階層的致敬,壹曲勞動的贊歌。

布拉迪斯拉發著名的“庫米爾”雕像,主角是壹位普通的下水道維修工。 (青辰/圖)

同樣的,船至布拉迪斯拉發,遊輪工作人員給我們提供了兩個選擇:壹個是跟隨導遊遊覽布拉迪斯拉發,另壹個則是跟著購物向導驅車前往奧地利境內的奧特萊斯購物。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前者。另壹些附加項目受到歡迎,比如:入鄉隨俗試穿當地傳統服飾、參觀攝影博物館、跟隨導遊品嘗當地特色 美食 ,而這些附加行程只需要多付十幾歐元即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遊客從盲目消費轉變為對異國文化的探究,這也不失為壹種進步。

歐洲的文化和 歷史 都藏在教堂、修道院和城堡裏。第四天,遊輪帶著我們來到了因壹座修道院聞名的小鎮,德國南部的梅爾克。小鎮山巖上的梅爾克修道院,被稱為“世界最美修道院”。

怎麽看梅爾克修道院,都不像正經修道院的樣子,不僅宏大,還滿是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更像是王宮。後來導遊的講解印證了我的印象——這座修道院原本是奧地利首個統治者利奧波德壹世的城堡,因此這座小鎮也成為了當時的首都,直到1089年,才將首都改為維也納,原來的城堡逐漸演變成了修道院。

梅爾克修道院是本篤會信徒修行的地方。本篤會是天主教的壹個隱修會,主要教義有三:絕色、絕財、絕意,是非常苦修、清修的壹個教派。該教教徒鼎盛時期有500來人,時至今日,全奧地利境內的本篤會教徒只剩下33人。提倡“絕財”的本篤會,卻偏偏在世上最奢華的修道院修行,教徒該有多大的定力和決心,才能抵擋這些來自世俗的誘惑。

德國梅爾克小鎮山頂的本篤會修道院。 (青辰/圖)

從梅爾克出來,沿著多瑙河向西航行,我們在奧地利第三大城市林茨上岸。這是壹個中轉站,坐大巴向西南行132公裏,就是薩爾茨堡;向北開85公裏,就進入捷克地界,那裏有世界文化遺產克魯姆洛夫小鎮。

林茨不是壹個 旅遊 城市,它的市景看上去也比較無聊,跟中國不少城市相似,有很多現代化的新樓。但其實它有壹個隱秘的身份——它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家鄉,希特勒在這裏度過了他的整個青少年時期。是的,壹個煽動並領導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狂徒,是奧地利人。在百度百科裏,關於林茨的介紹是看不到希特勒的影子的,大概林茨自己也恨不得把希特勒從自己的城市記憶中剜除。

很多 歷史 學者都深入研究過希特勒為什麽那麽仇恨猶太人,總結起來,首要原因當然是關乎宗教的;此外,當時嚴重的貧富分化問題也不能忽視。猶太人天生是經商好手,所以在歐洲,猶太人壹度是“富人”的代名詞。在窮人連牛奶都喝不起的時候,富裕的猶太商人卻儲藏了成噸成噸的牛奶,因為賣不起好價錢,寧願等到牛奶壞掉,將其倒入多瑙河中。種種細節,無形中增加了民間的對立。可以說,從林茨離開,前往維也納學畫、謀生時的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已經到了入骨的地步。

坐大巴離開林茨,車行壹個半小時,就到了薩爾茨堡。

鳥瞰薩爾茨堡。 (青辰/圖)

薩爾茨堡是奧地利最熱門的 旅遊 城市之壹,它有好幾大名片,莫紮特的故居,卡拉揚、多普勒的家鄉。音樂、藝術、科學,全都出了最頂級的人才。大片保留的中世紀的鵝卵石街道、石灰巖城堡、獨具創意的鐵鑄招牌,讓它有壹種復古的魅力。吸引眾多遊客前來的另外壹個原因,是那部著名的好萊塢電影《音樂之聲》,故事的原型和拍攝地,就在薩爾茨堡,很多人都能哼上壹兩段《哆來咪》,還有《雪絨花》。

可是當真正靠近薩爾茨堡時,我是有些失望的。這座城市到處都在消費莫紮特。除了以莫紮特命名的各種地名,還有各式莫紮特伴手禮、莫紮特巧克力、莫紮特糖球、莫紮特香水、莫紮特日用品……莫紮特基本可以與迪士尼無處不在的“米奇”畫上等號。不僅如此,它繁華的商業街“糧食胡同”內,大大小小的商店,壹走進去,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義烏小商品味道,奧地利人那種嚴謹的工匠精神,那種壹針壹線慢慢打磨的勁兒,在這裏仿佛丟失了。大概是近些年突然大批湧入的遊客,讓薩爾茨堡不堪重負,於是不得不以次充好,以應付遊人貪心的胃口。

當然,如果妳什麽也不買,只是悠悠在城中漫步,薩爾茨堡還是會掀開它迷人的裙角。

相比之下,另壹座捷克小鎮克魯姆洛夫就顯得有趣許多。小鎮德語名叫“Cesky Krumlov”,因而被簡稱為CK小鎮。1994年,整座小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捷克的母親河伏爾塔瓦河,到了克魯姆洛夫,也變得溫柔起來,呈馬蹄狀將小鎮環抱在懷中。

伏爾塔瓦河環繞下的CK小鎮。 (青辰/圖)

走在鎮上,跟中世紀的人走的可是同壹條路,連兩旁的建築都沒有什麽大的變化,最多是建築物裏的商家換了主人,巴洛克、哥特、洛可可……各種建築風格在這裏融合。6、700年來,這片土地仿佛受了上天的眷顧,沒有遭受過戰爭、軍隊的踐踏,連自然災害都很少光顧,所以大大小小的建築得以保存完好。

另外,這也得益於它“世界文化遺產”的頭銜。既然妳是“遺產”,那妳的外觀壹定不能發生改動,還會有專人監控、放大衛星圖像來監測小鎮的動向,如果對外觀進行翻修,輕微者會責令改回原貌,重則有取締“世界文化遺產”頭銜的風險。 旅遊 業可是如今支撐克魯姆洛夫經濟的頭號產業,壹旦動了它的奶酪,會連鎖影響鎮上導遊的工作、餐飲、酒店等多個行業,所以鎮上居民都十分小心,絕不輕易在古跡上動土。以至於城堡的墻壁上有很多留白的壁畫,原來的壁畫因為歲月的沖刷,漸漸褪色,已經模糊不清,藝術家們不敢臆測原來圖畫的模樣,寧願讓它們留白。

作為熱門 旅遊 地,CK小鎮當然也有很多紀念品商店,但這裏還有別的。妳可以在清澈見底的伏爾塔瓦河上玩皮劃艇,累了隨便找家啤酒屋解解渴。為了避開擁擠的人潮,這些啤酒屋特意開在了遠離遊人區的森林裏,妳得費壹番功夫才能找到。

青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