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剪彩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吃團年飯。到了傍晚的時候,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並接竈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依次到鄰居家裏拜年。各家都會很熱情的迎接這些小孩,捧出點心,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壹個晚上可以拿到很多美食,樂得合不攏嘴,因而有個諺語叫:“小孩盼過年”。 (2)年三十晚上,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壹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都坐在炭爐邊守夜,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吃豬腳燉蘿蔔“守歲”。這個叫“有錢無錢,蘿蔔過年”。
(3)大年初壹,家家於雞叫的時侯就起來了,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點著香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拜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著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壹擔水。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余。菜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家。飯後晚輩向家族長輩拜年。初壹壹般不外出拜年。家裏互相拜年完了,就去鄰居家拜年,但如果人家還沒有起床,則忌諱到床前拜年。
(4)大年初壹,有的人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字,或者“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朗誦,這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在臺階下堆很多柴,諧多財。初壹的書後抱柴進門,意“進財”。初壹不倒垃圾不掃地,真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裏面掃。有的人則書寫“人壽年豐”、“五谷豐登”之類的吉利語,叫“新年發筆,大吉大利”。(5)大年初壹特別忌諱粗俗不雅之言,認為今天挨了罵,就要挨壹年的罵。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壹要說好話!萬壹小孩說漏了嘴,大人馬上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6)大年初二的時候,女婿都會到嶽家拜年,有個諺語叫:“初壹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壹般不提拜年了。
以上就是湖南過年的壹些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習俗有許多***同之處,也有壹些有自己特色的東西。不管形式如何,其實質都是為了在來年求得好運,這也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壹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蘊涵了中國人祈求平安,順利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