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至吃什麽食物
1、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過去北京有冬至吃餛飩的說法,餛飩這類象征團圓的食物可謂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選。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那麽冬至吃餛飩是怎麽來的?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因此在北京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餃子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吃餃子的習俗。關於冬至吃餃子的民間傳說很多,最主流的說法是源自於張仲景。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不少鄉親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壹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矯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3、羊肉
冬至開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對於老百姓來說,冬至莫過於吃。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壹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
羊肉性溫,能抵禦風寒、補身體,對風寒氣喘、腎虧陽痿、氣血兩虧、腰膝酸軟、肢冷腹痛、面黃肌瘦等癥狀有療效。冬季人體陽氣內藏,腎陽不足,容易出現手足冰冷,面目無華、體虛乏力等癥狀,而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可有效緩解上述癥狀。
4、狗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
壹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屬熱性食物,壹次不宜吃多。凡患咳嗽、感冒、發熱、腹瀉和陰虛火旺等非虛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
冬至養生要註意些什麽
1、生活起居:冬至起居註意事項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壹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壹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註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隨時觀察和註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2、飲食進補:冬至進補註意事項
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郁熱上沖。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壹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是藥三分毒”嘛,食補是最安全。
3、精神面貌:冬至養生註意“冬藏”,重點養心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壹天天變長。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壹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這壹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不可大汗淋漓。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4、日常保健:冬至針灸通穴註意事項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壹天***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註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壹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5、疾病預防:冬至註意甲流疫情“擡頭”防治要趁早
流感病毒擁有驚人的傳染力,直接吸入空氣中的病毒,或經手將病毒帶入呼吸道都會引發流感。因此,預防流感首先要切斷流感病毒的傳播,如及時發現和隔離流感患者,少去人群密集的場所等;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加強體育鍛煉、註意休息、補充維生素C等;第三,有條件的要預先接種流感疫苗;第四,平時可以服用壹些有效的流感預防藥物。
冬至天氣變化特點
日照時間短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壹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飯,壹天長壹線”,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壹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壹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壹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壹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_燕來,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吃什麽傳統食物2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較為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這種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今天冬至吃餃子不再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壹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壹定的溫陽作用。
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壹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幹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揮創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蘿蔔
民間有言:“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又說:“冬季蘿蔔賽過小人參。所以冬至吃蘿蔔最滋補,在冬至夜,正適合燉上壹鍋熱乎乎的蘿蔔排骨湯,補充營養,滋補身體,又能增強抗寒能力。
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事實上,在江南地區,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進補,所吃的`正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
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為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壹。羊肉的熱量高於牛肉,鐵的含量又是豬肉的6倍,對造血有顯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補血助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
但羊肉屬大熱之品,凡有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吐黃痰等上火癥狀者都不宜食用。患有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發熱期間都不宜食用。
冬至怎樣保健養身:
針灸通穴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壹天***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註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壹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壹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壹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註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註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註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癥狀。這類病人壹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吃什麽傳統食物3解讀:
北方: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壹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壹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壹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山西:多為餛飩或餃子
山西民間的冬至之食多為餛飩或餃子。壹般以羊肉為餡,取陽生之義。餃餡取村牧肥羊,配以桂皮、良姜、肉桂、豆蔻等十余種芳香藥物和調料,用西葫蘆絲拌好,包制籠蒸15分鐘即成,皮薄餡嫩,吃時破皮壹口水,咬開餡成丸,佐以老陳醋,鮮而不膩,香味悠長,且有強身健脾、開胃驅寒之功效。
山西臨汾襄汾等地,無論山區平川,冬至節仍沿襲古法吃餛飩,舊時富貴之家求奇,壹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餛飩”。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
除吃餛飩、餃子外,山西還有壹些地方以糕為食,如和順“迎冬就年”吃油糕、靈石吃黍米糕、平魯“鬧冬”風俗,雞肉蘸素糕配羊湯吃。
油糕
大同講究吃燉肉,有“冬至不吃肉,凍爛腳趾頭”的民諺,河曲有“拜冬”之俗,飲食娛樂,佐以羊羹,棗釀羔羊,系“明酒遺風”之意。晉東南陽城壹帶,則吃老北瓜和小米燜成的瓜粥。
蘇州人: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壹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禦廚房包出壹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壹口氣吃了壹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
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此外,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壹年只釀造壹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壹夜的。
潮汕地區: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壹個大節日。在這壹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壹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壹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
到冬節前壹天,吃過晚飯,家中主婦就張羅把壹個大笸籮擺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兒揉成搓成團。然後,壹家人無論大小都圍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壹些大小參差不齊的,這叫“父仔公孫”丸,象征歲暮之際,壹家人圓圓滿滿。起床之後,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壹碗冬至丸,這樣才算添了壹歲。如果有家人外出未歸,那麽壹定要為他留下壹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壹碗湯丸給他吃。
這個習俗還包含著壹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壹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壹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不過到如今,只剩下“吃甜九”的習俗了。
寧夏:吃“頭腦”
在冬至這壹天,銀川有個習俗,這壹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
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壹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壹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壹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壹道特色小吃。
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壹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壹位叫***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上海: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
“湯圓”的“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壹天吃湯圓,也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杭州:壹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壹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
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廈門:排隊買姜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壹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壹條街只要有壹攤賣姜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壹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中國臺灣:九層糕祭祖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壹壹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臺灣壹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