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春節習俗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04:29 P.M.深圳與各地壹樣,保留著較為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從歷史看,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開拓,1700多年前,東晉王朝在此設立郡縣,600多年前南頭古城和大鵬所城在此興建,300多年前大批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寶安縣,本土居民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兼而有之,還生活著部分家人。改革開放20多年來,深圳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數百萬的建設大軍,從而帶來了全國幾乎所有區域的文化。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因而,深圳過年習俗也就顯得極其別致而多樣。
本土傳統習俗
跟全國壹樣,深圳原住民也稱春節為過年,農村進入農歷臘月中旬便作準備,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買新鞋新帽、理發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為送竈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戶戶在竈君神位前燒香點燭,有的還備糖餅、茶果恭送,委托竈君向玉皇大帝報告壹年來善惡行為,並代為本宅祈求賜福。婦女們開始忙著摘茶果(糕點)葉、洗家具等。這壹天起,有許多禁忌,如不準說粗話、撒謊等。
年三十(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竈君入宅,宰雞殺鴨,用三牲(雞、魚、豬肉,下同)、白米飯幾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燭,拜祭天地、祖先。晚餐壹家吃團年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外人則不會接受請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入夜家家戶戶開始點年光燈,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壹(正月初壹)午夜零時,各家要到祠堂燒頭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上午飯吃素,以粉絲、紅棗、腐竹等為菜肴,生菜肯定是要吃的,過去有錢人家還吃發菜,取諧音發財。這壹天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
年初二,稱“開年”,開始開戒宰殺三鳥。同宗族的親友、鄰居等互相串門賀新年,給小輩們派“利是”。舞獅隊、麒麟隊也開始出動,到各村參拜,進行武術表演。
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
年初五,“出年卦”,雖然還彌漫著新年氣氛,但高潮已過,人們開始新壹年的工作或農事。
年壹直過到元宵。元宵節俗稱燈節,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有做湯圓(糖丸)吃的習慣。在農村,各家各戶入夜在大門上掛燈,孩子提著各式各樣的彩燈穿街走巷玩耍。上壹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還將特地舉行添燈儀式,在祠堂掛彩燈至正月盡,叫“點燈”。有的地方選在正月上旬。建國後此習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復。
遊藝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寶安縣住民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獅舞、麒麟舞、龍舞、魚燈舞等,分布在各個鄉鎮。其中以獅舞、麒麟舞和龍舞較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獅舞和麒麟舞是以語屬而分布的。粵語屬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等地多興獅舞;客語屬的觀瀾、龍華、龍崗、橫崗、坪山、坪地、石巖、葵湧等地則以麒麟舞為多。
獅舞、麒麟舞寄托著帶來吉祥如意,驅除妖魔邪惡的願望。表演隊伍龐大,配以大鑼大鼓,又兼有刀、槍、劍、戟武術場面,聲勢浩大。每逢過年過節,喜慶吉日,醒獅、麒麟隊穿村過戶,或在空曠場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戶相邀上門舞拜。獅舞在表演上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主要表現獅子的溫馴神態,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癢、打滾等穩靜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走梅花樁、采青、踩球等高難動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動作與獅舞極為相似。按傳統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園過程中,均采用酣睡、蘇醒、搔癢、抖毛、舔毛、騰躍、跌撲、上竿、戲耍等動作,其神態生動逼真。
龍舞分“布龍”和“火龍”兩種。“布龍”流行於布吉、平湖、觀瀾、石巖、公明、龍華等鎮。“布龍”身長4丈余,全身用布和鐵絲制作而成,身腹設有持杖,壹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龍的各種騰躍、翻滾、俯拜等舞蹈動作,活靈活現。這種龍舞,人們視為能帶來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節期間表演。“火龍”(又叫草龍)只流行於寶安東部南澳鎮的漁民區。清末民國之初,由於地方上發生霍亂病,無法醫治,不少漁民喪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認為沖撞了邪魔,要請龍王驅邪除魔。故用稻草制成龍形,長約4丈,分成十數節,每節有壹持杖為表演者使用,龍眼置以發光電燈泡,龍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進行表演。火龍活動時,各家各戶點燃炮竹、煙花,火龍凡經各戶大門前則三大拜,然後往壹開闊場地表演各種龍舞姿態及武術,火龍翩翩起舞、處處火樹銀花,十分熱鬧壯觀。隨著“巨龍”遊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壹條火龍在翻騰動蕩。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壹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壹幅宏大、歡騰的畫面。
過年新民俗
五六年前,每到過年,數百萬的深圳新移民和打工大軍紛紛回老家團圓,深圳市區內壹片冷清的氣氛,沒有過年的味道。時至今日,隨著城市的發展,新移民和打工者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的加強,這種狀況有了根本改變,到今年為止,已有近七成的人選擇在深圳過年。而深圳人口結構和文化結構五方雜處、兼容並包的特點,使得深圳的過年慢慢地形成著壹種新民俗的特質。
大家樂。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每年都要舉辦“深圳是我家”文娛活動,通過“除夕大拜年”、“千人餃子宴”、“化妝舞會”、“新春文藝大匯串”等活動,為留深過年的打工者提供壹個舞臺,深受打工者的歡迎,已經形成深圳壹個頗具特色的新民俗文化。
逛花市。作為壹座地處嶺南的城市,深圳過年逛花市的習俗並不比廣州、香港遜色。深圳迎春花會到今年已經舉辦了21屆。花街是花的海洋人的世界,熱鬧非凡。新移民和打工者們也將大年除夕逛花市當成了必選的項目。
年夜飯的風俗。各大小酒樓食肆離過年還有幾個月就已經在吹風造勢、大作廣告,使出各種招數吸引人們提前訂位。至於菜譜,統統吉祥如意,“金玉滿堂”。
旅遊過年。在外地觀光旅遊度春節,是不少深圳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選擇,國內的黑龍江、西藏、雲南、新疆、香港、澳門,國外的新馬泰、日本、韓國乃至歐美,到處都有深圳人的足跡。年輕人似乎對於壹家人團聚在壹起吃年夜飯、聊天、看電視、逛花市興趣不大,平常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春節長假給了他們壹個休閑放松觀光旅遊的好機會。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大年初壹至初四期間,都會有四五萬人搭乘民航班機外出旅遊。
大盆菜。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及與內地交往的日益頻密,到深圳和內地過年的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越來越多,近幾年春節期間經羅湖口岸入境的旅客都達三四百萬。為了歡迎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回深圳過年,深圳有些村、鎮每年都專門舉辦聯誼活動,向大家拜年,舞龍舞獅、鑼鼓喧天。深圳下沙黃氏,宋代時候從中原遷移至此,於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子孫遍及國內和世界各地。每年都會有數以千計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回來過年。春節期間,下沙村委會通常會選壹個日子在“黃氏宗祠”廣場擺上幾百張桌子,幾千下沙海內外黃氏子孫,***嘗最具有南粵傳統風味的“大盆菜”,推杯換盞,敘舊話新,氣氛熱烈,場面壯觀。這是傳統與現代、鄉土與海外的結合。
網上拜年。拜年是春節的壹項傳統民俗。深圳人在流行賀卡拜年、電話拜年、 B B機拜年、手機拜年之外,近幾年開始熱門網上拜年。民俗節慶跟高科技找到了契合點。
當然,深圳過年的新習俗尚在形成的過程中,不斷會有新的內容和形式出現。在本土風俗與內地習俗、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在這座目前中國最具活力的移民城市文化形態的創造性轉化中,可以相信,深圳有朝壹日會成為中國過年習俗的動態博物館。
類別:關於廣東文化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貼吧 | 瀏覽(112) | 評論 (2) 上壹篇:廣州的過年習俗 下壹篇:粵語歇後語集錦 最近讀者:
草莓喜果 殷憲兵 sanhengdili jackwu1988
網友評論:1
jackwu1988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02:19 P.M. | 回復 了解。。。。
2 網友:recdeg 2010年02月07日 星期日 10:08 A.M. | 回復
發表評論:姓 名: 金緋夕 *姓名最長為50字節
內 容: 插入表情 ▼ 閃光字
驗證碼: 請點擊後輸入四位驗證碼,字母不區分大小寫
看不清?
取消回復
2010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