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中斷的巫峽,以幽深秀麗馳名,孤形峽谷綿延45公裏而不間斷,是三峽中最長而又最整齊的壹峽.兩岸峰奇巒秀,千姿萬態,古樹蒼藤,飛丹滴翠,激流鼎沸,霧氣騰空.時而絕壁前阻,特別是久享盛名的巫山十二峰,矗立在大江南北,奇峰異巒,竟秀爭雄,其中以神女峰最為俏麗,而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又給它瀉染上壹層迷幻的色彩.船過峽中,環賞兩岸的景色,仿佛徜徉在彩色畫廊之中,似有若無,宛如壹幅淡淡的水墨畫;有的亂石穿雲,駭浪奔騰,好似壹幅色彩濃重的油畫;有的絕壁高聳,懸巖欲跌,又像壹幅刀鋒剛勁,對比鮮明的版畫.這壹幅幅畫面,疏密相間,濃淡有致,無雕琢斧鑿之痕,有地設天成之妙,船動景移,使人目酣神醉,迷不知其所之.
三峽之美,在於雄、險、奇、幽.這裏無峰不雄,無灘不險,無洞不奇,無壑不幽,無壹處不可以成濤,無壹處不可以入畫.毫無疑問,長江三峽是神州眾多自然景觀中最令人蕩氣回腸、心曠神怡之所在.?
美是壹種境界.而體驗美,本身也是壹種境界.?
三峽很美.但在不同身份、不同職業者心目中,“美”的界定千差萬別:才子佳人眼中的三峽,是壹幅畫或壹首詩,可以隨意把玩;達官貴人眼裏的三峽,是壹本貧脊蠻荒的奏折;船夫和峽江人民眼裏的三峽,則是“鬼門關”或“地獄”,那著名的“川江號子”,喊出的全是被峽江千年浸泡的辛酸……?
客觀地說,美的三峽出現在世人面前,只是在新中國誕生之後.五十年代末期,夔門天險“灩?堆”和位於西陵峽中段著名的“崆嶺灘”被炸除,來往船舶航行條件稍有改觀.待到葛洲壩建成,整個三峽區間水位壅高20多米,使昔日的暗礁險灘盡淹水底,整個三峽才容顏巨變,美得令人陶醉了.?
世間事物,得與失之間,往往不依人的意誌而轉移.?
葛洲壩使整個三峽區間水位壅高,水勢平緩,主觀上增強了船舶航行的安全度,而客觀上,卻把千古流傳的壹個“險”字丟了,丟得無影無蹤.因此人們不無遺憾地說:古老三峽之美,在於雄、險、奇、幽四個字,如今雄字尚在,而險與奇卻名存實亡.?
叫我說,大三峽的所謂幽,也是沾了雄字的光.去過大寧河小三峽麽?曾經從巫山沿大寧河直抵巫溪縣城麽?大寧河七峽形成七絕,那裏才真真切切地寫著壹個“幽”字哩.
風情千萬種,品位各不同.如今的三峽幽境難覓,卻秀色可餐.畢竟,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壹門”的雄姿作陪襯,有壹泄萬裏不復回的江濤作鋪墊,更有十二峰作筆,巫山雲雨著墨,四百裏三峽畫廊依舊清秀無比,嫵媚動人.?
秀色是大自然的恩賜.?
三峽兩岸,秀字寫在邊坡、江岸和峰巒之巔.即使是草木雕零的冬季,三峽兩岸仍舊是春意盎然的綠色屏障;即使是長江汛期,因為葛洲壩的緣故,碧蘭的江水雖然變得渾黃且焦躁不安了,但從飛機上島瞰,三峽宛若壹條瀟灑飄逸的金色緞帶,顯得端莊秀麗,溫溫爾雅;由秋入冬,由冬入春,由春入夏……周而復始,秀麗的長江三峽,只以水的顏色和水的流態展示自己的容貌,昭示自己的企盼……?
秀三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當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壩上的半個西陵峽的自然景觀將大有改觀,而整個巫峽、瞿塘峽以及壩下的半個西陵峽、景色依舊.秀三峽失去的是水位差和沿岸古城,換得的卻是壹座舉世無雙的大壩和壹座座嶄新秀美的現代城鎮.?
秀三峽由古老變得年輕,自雄奇跨向俊美,除卻歲月滄桑,變化的誘因主要在於人為吧.那朝朝暮暮往返於長江三峽的各種船只,借助氣笛,向三峽傳遞了多少信息呀?
三峽腹地的農民兄弟,扛著扁擔出門,回來竟西裝革履.當“川妹子”也穿起牛仔褲,嘴裏哼著“小妹妹坐船頭”了,誰還會懷疑三峽年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