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鹹陽宜豐街:明清古城的四條街

鹹陽宜豐街:明清古城的四條街

在明清鹹陽老城區,有壹座著名的鳳凰臺,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根據傳說,弄玉,秦穆公的小女兒,在這裏吹簫來吸引鳳凰。鳳凰臺的四個方向有四條重要的街巷,分別叫宜豐南街、宜豐北街、宜豐東街、宜豐西街。

宜豐街的名字來源於“鳳凰來儀”的典故,是鳳凰的美稱。唐代張在《南風訓賦》中寫道:“初斯人解之,舒以豐來為員。”宋代,蘇軾在延和殿彈奏新曲賦時寫道:“此曲壹經發表,將嘆明珠之美;聲音可以組合,可以看到壹峰的到來。"

宜豐南街1

這條街位於鳳凰臺南側,呈南北弧形,長約250米,寬8米。宜豐南街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南臨迎門巷,東有氣勢恢宏的縣令署,西有縣尉署和史部。

新中國成立後,這裏的道路鋪上了瀝青,修建了主幹道和人行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樣子。宜豐南街北起鳳凰臺東側,南至中山街中段,兩側為舊房,基本保持原貌。

宜豐南街南口

宜豐南街北口

2.宜豐北街

這條街位於鳳凰臺西北側,南北為壹條直線,長約210米,寬約8米。宜豐北街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原名“賴家巷”。北連財神廟巷,直達前城墻腳下,周圍無重要建築。

後來拆除了北側的圍墻,修了壹條寬闊的人民路,成了鹹陽市區的主幹道。同時,宜豐北街將向北延伸,連接人民路形成入口。現在,兩邊有許多商店,經營各種小吃。

宜豐北街南口

宜豐北街北口

3.宜豐東街

這條街位於鳳凰臺東側,是壹條東西走向的直線,長約350米,寬約10米。宜豐東街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原名“魚池巷”。東與北街相連,正對花店巷,周邊十分熱鬧。

新中國成立後,路面鋪上了瀝青,修建了主幹道和人行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樣子。現在,宜豐東街東端改造後,已經建起了仿古風格的高層建築;義豐東街的中段和西端基本保持原樣,這裏的安國寺成為老城區重要的宗教場所。

宜豐東街東口

宜豐東街西口

4.宜豐西街

這條街位於鳳凰臺西側,是壹條東西走向的直線,長約650米,寬10米。宜豐西街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原名“五隊巷”。西邊有永綏街,中間建了壹座高大的宮殿。

新中國成立後,路面加寬,鋪上瀝青,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樣子。在宜豐西街的東端,有壹座聖母院,看起來很樸素;在宜豐西街西端,曾經有壹所學校,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小操場。如今,學校早已被拆除,成為“中央領地”物業所在地。

宜豐西街東口

宜豐西街西口

明朝洪武四年(1371),鹹陽縣遷至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嘉靖、萬歷、崇禎、清乾隆年間,這座鹹陽城大規模重建,形成了30多條密集的街巷,連接著老城區的家家戶戶。

鹹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明清古城壹直受到保護。但是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這裏的很多建築已經破舊不堪,沒有辦法繼續使用。因此,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明清鹹陽古城逐漸消失。

宜豐街,位於老城區中心,是鹹陽明清古城的主幹道,環繞高大的鳳凰臺,形成壹個十字路口。目前這四條宜豐街基本保存完好,仍能看到大量的老房子。以後不要再拆了,有價值的!

宜豐南街

宜豐北街

宜豐東街

宜豐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