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漢族風味小吃,名目繁多。遍布在各地的小食店、小食攤,往往匯集成為各地風味小吃的食品街市。每天當晨曦微露之時,便開張營業,顧客紛至沓來,那各種各樣的精致食品,色味芳芬,十分誘人。福建小吃分為福州小吃、泉州小吃、漳州小吃、沙縣小吃、廈門小吃,莆田小吃、龍巖小吃、南平小吃、三明小吃、寧德小吃等。下面就來看看福建10大?另類小吃?,本地人愛吃,外地食客望而卻步,無從下嘴。
1、碧玉卷
碧玉卷是福建泰寧著名小吃,屬於閩菜系。 俗名叫做"韭菜糍"。相傳北宋年間,邑人葉祖洽,家境較為富裕,小時勤奮好學,為了躲避城市的喧囂,他十六歲時隱居到離縣城壹百多裏外,今屬邵武大埠崗管轄的道峰山龍泉巖潛心研究經史,北宋熙寧二年,葉祖洽晉京赴考時,其母用韭菜、大米做成碧玉卷,為他餞行。葉祖洽赴京高中狀元,榮歸故裏後,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又大擺碧玉卷筵席宴請親友,從此,"碧玉卷"聲名大振,成為數百年來久傳不衰的風味小吃。
2、閩西八大幹
閩西八大幹,是福建客家菜系代表之壹,"閩西"二字即為"汀州",位於福建西部,閩西八大幹包括:長汀豆腐幹、連城地瓜幹、武平豬膽幹、上杭蘿蔔幹、永定菜幹、明溪肉脯幹、寧化鼠幹、清流筍幹。據《汀州府誌》記載,以上8個縣唐代明清至解放前均屬於汀州(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與建州之壹)管轄。所以以上八幹統稱"閩西八大幹"又叫汀州八大幹。其中有壹道寧化鼠幹,真是讓外地食客望而卻步,無形下嘴。
3、閩南土筍凍
"閩南土筍凍"是壹道很有特色的小食,"土筍"不是筍,且壓根就不是植物,而是壹種環節小動物學名叫"星蟲"的,狀似冬蟲夏草,生長於海岸的灘塗地帶,早年"土筍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小吃,壹般有文化講衛生的人士似乎還不屑光顧,如今成為壹道另類美食,經過熬煮後所含的膠質融入水中,冷卻後即成果凍狀,口感清脆,味美甘甜,如果佐以蘿蔔酸、芥辣醬或是閩南特制鮮味汁,吃起來更加鮮嫩爽口。好多外地食客看見其樣子就不知如何下嘴了,不過多吃幾次就會習慣的。
4、寧化生魚膾
寧化生魚膾是壹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肴,特色美食小吃,產自福建寧化而得名。魚膾的制作和食用,大概在宋代達到巔峰。文獻中有名魚膾達38種,如"魚鰾二色膾"、"紅絲水晶膾"、"鮮蝦蹄子膾"等等。只是到了明代,《本草綱目》對魚生有異議,明清以後,食"魚膾"之風才漸漸衰落。不過中國沿海地區,尤其寧化壹帶,寧化生魚是取鮮活大草魚。好多人都吃過海裏三文魚,但是淡水魚生吃真的味道不敢恭維。
5、暖菇包
暖菇包是壹道美味可口的名點小吃,屬於閩菜系。福建將樂縣、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的"春社"這壹天,農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這天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嘗,這種習俗流傳至今。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這道小吃主要是外觀非常難看,好多外地食客第壹次就看見食欲減半,其實味道還是非常美味的。
6、仙人凍
仙人凍是壹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閩菜系客家菜。用仙人草和米漿熬成的凝膠,比果凍歷史長,也比果凍美味,在客家人的小食中排第壹位壹點都不奇怪。吃仙人凍的主要配料就是客家擂辣醬,辣醬由幹(烘)紅辣椒、茴香、八角、桂皮制成。此時,碧綠的仙人凍配上鮮紅的辣醬水,色艷味香,令人食欲大增。因有壹股特殊的草味,好多外地食客第壹吃還是有些不習慣。
7、(蟶)溜
(蟶)溜是莆田民間普遍流行的壹道風小吃,(蟶)壹般指縊(蟶)。類似於花甲,體細長者稱竹蟶。屬軟體動物,有兩扇介殼,生活在沿海淺灘塗裏。莆田沿海的鄉村都有養殖,以涵江哆頭所產為佳。(蟶)是莆田海鮮名產之壹,其吃法多樣。除加工為(蟶)幹外,鮮煮的有插(蟶)、清燉(蟶),還有拌和其他配料炒煮的,如鮮(蟶)炒蛋、等。特別是(蟶)溜,是人們喜歡的壹道美味小吃。對於外地食客,尤其西北食客而言,好多人都沒吃過(蟶)子,看見碗裏壹個個裸露的蟶子,真是無從下嘴。
8、紅團
紅團,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按照莆田民間習俗,春節、元宵或者結婚、滿月、祝壽、喬遷等喜事都會做紅團 。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於渲染節日氣氛,還用於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饋贈禮品。這道小吃第壹見到,要是沒有人和妳說可以吃,很是不敢下嘴,鮮紅色的食物真是第壹次見到。
9、鴛鴦面
鴛鴦面是山城屏南的壹種土特產,其色澤如琥珀,質地滑膩而富有彈性。鴛鴦面其實就是苦(櫧)面。苦(櫧)美稱鴛鴦果,有兩種,壹種果實略呈橢圓形,有澀味,其樹為灌木,壹種果實略呈圓形,有苦味,其樹為喬木。每年深秋時節,苦(櫧)果成熟,農婦們紛紛上山采摘或者拾取制作成粉,等到苦(櫧)粉的苦澀消除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它加工成苦(櫧)面了。這道小吃真是只有本地人喜歡,外地食客壹時半會很難適應其味道。
10、泥釘凍
泥釘凍是壹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小吃,屬於閩菜系。每年秋收後,退潮時,福安白石鎮荷嶼壹帶的鄉民挎個小魚簍,帶上特制的短柄小木鋤,到海邊灘塗上去尋找壹種長約1-2厘米的明狀動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泥釘"。"泥釘"剛挖出土時,呈深灰色,與灘塗的泥巴色澤相同,很不易分辨,由於"泥釘湯"含有較高的膠原特質,八至十二小時後,整碗的湯汁就凍結起來了,當地鄉民把這種東西叫做"泥釘凍"。上好的成品凍呈銀灰色的半透明狀,無任何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