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過去了,自初代 Galaxy Note 開啟的「大屏手機時代」已經步至鼎盛,由 Galaxy Fold 開啟的「折疊屏手機」新品類成為了業內的新焦點。
但正如我們早前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樣,盡管折疊屏手機品類至今已經踏入了第三個年頭,但「美麗但脆弱」還是它身上最明顯的標簽,壹度給我們留下了想用但是不敢放開用的刻板印象。
最近,三星正式發布了第三代折疊屏旗艦 Galaxy Z Fold3,提出防水又更耐用的它,能革新我們對折疊屏手機的印象嗎?
歷經三代,三星 Z Fold3 的外觀設計語言,已經極具辨識度,壹眼就能意識到這是來自三星的折疊屏手機。
三星 Z Fold3 有三個配色,包括隕石黑、幽谷綠、雪川銀。而我們手裏的這款是雪川銀的配色,邊框和背面的主體顏色都是像不銹鋼那樣的金屬銀。
但三星的銀色,向來都不是單調的銀色,這次 ZFold3 的雪川銀(Phantom Silver)也壹樣,除了主視覺的銀色,在不同的視覺和光線角度映射下,會泛起類紫色和藍色的色彩。
玻璃部分采用了 AG 磨砂工藝,視覺上頗具質感,手感上也免除了指紋收集器的問題,觸感細膩舒適。
三星 Z Fold3 在右側邊框上集成了電容式指紋識別模塊,與電源鍵為二合壹的設計。
它沿用了對稱的內折折疊屏設計,壹塊相對常規的硬屏於外,壹塊折疊大屏於內。
和上壹代類似,外屏采用了壹塊 6.2 英寸的 Infinity-O AMOLED 挖孔屏,保持著極窄的邊框,提供了不俗的屏占比和出色的顯示效果。
有所不同的是,這次三星 Z Fold3 無論是外屏還是內屏,都對齊了 Dynamic AMOLED 2X 屏幕材質,而且均為「滿血」的 120Hz 屏幕自適應刷新率。這使得內外屏都有了同樣頂級和流暢的屏幕感官體驗。
只不過出於機身結構的考量,外屏的屏幕比例略顯修長,即便幾乎填滿了外部的整塊玻璃,也智能呈現出「帶魚屏」的樣式,兩側會比壹般的手機屏幕看起來要窄壹些。
它帶來的好處則是單手操控時享有很高的便利性,單手握持時可以非常輕松地觸碰到屏幕的兩側邊界,大拇指可以覆蓋的控制範圍極廣,對我來說,就算是想要從屏幕頂端下拉通知欄和控制中心,也僅需微微挪動壹下掌心,便可讓大拇指碰到屏幕頂端。
自上壹代革新了外屏設計之後,外屏的實用性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大多數軟件都已經適配 Android 系統的自適應分辨率特性之後,外屏單手刷短視頻、微博、微信都非常便捷。修長如遙控器般的屏幕比例,在刷短內容、打字回復微信時極具優勢,特別是對九宮格拼音輸入法用戶來說,是高效的輸出工具。
而且當屏幕合上之後,較窄的手機寬度更能輕易地放入口袋或者包包之中隨身攜帶。
若是外屏無法滿足妳的功能需求的話,切勿忘記,三星 Z Fold3 不止有壹塊外屏,展開機身之後,便是打開另壹個視界了。
至於外屏屏幕和後蓋部分的玻璃,也理所當然地采用了康寧大猩猩 Victus 玻璃,這是號稱「迄今為止最堅固的康寧大猩猩玻璃」,相較於常規的矽鋁酸鹽玻璃,其抗刮能力也提升了 4 倍。
當然,用戶更加關心的,應該是折疊屏機型的耐用性問題。
和前作類似,三星再度采用了 UTG (Ultra Thin Glass) 超薄柔性玻璃來作為 Z Fold3 的內屏表面,材料屏幕的耐沖擊性和耐磨度都得到了壹定保證。
雖然內屏的折痕依然存在,但是並不會對日常體驗造成影響。得益於玻璃材質的先天優勢,其余部分的平整度和觸感都已經與壹般的手機屏幕沒有太大差別,UTG 表面也有壹層較厚的疏油塗層,滑動手感相當優秀。
資料顯示,內屏這塊新升級的 UTG 2.0 由德國 Schott 供應,宣稱比起前壹代會更加堅固,而且這壹次的內屏也支持了 SPen 的使用,可謂是繼承了 Note 系列的部分大屏特性。
至於外屏屏幕和後蓋部分的玻璃,也理所當然地采用了康寧大猩猩 Victus 玻璃,這是號稱「迄今為止最堅固的康寧大猩猩玻璃」,相較於常規的矽鋁酸鹽玻璃,其抗刮能力也提升了 4 倍。
銀色的金屬邊框和鉸鏈部分用上了強度相比壹般的鋁材料強度更高的「裝甲鋁」框架結構,通俗點來說,用了更高強度的鋁材料來對抗外部沖擊,並且可以像盔甲壹樣保護鉸鏈及其他內部結構。
鉸鏈部分支持多角度旋停,在可控角度裏都可以無極完成旋停,在滿足任意開合角度之余,這種開合屏幕的調整力度是非常順手舒適的,屏幕開合可以適應妳的開合力道,非常「聽話」地跟著妳的雙手去展開,或是閉合。
閉合時的磁吸力度配合兩端屏幕重疊在壹起的清脆「哢嗒」聲,我覺得特別有質感。
對於折疊屏手機來說,最大的敵人不僅是內屏的脆弱,還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灰塵和水分。但是,這對於三星 Z Fold3 來說都不再是問題。
作為三星首款支持防水的折疊屏手機,三星 Z Fold3 具備 IPX8 的防水等級認證。內屏和外屏都具有防水特性。
既然折疊屏革新了手機形態,那麽作為智能手機核心功能之壹的影像,也需要 探索 出壹些不壹樣的拍攝形態吧?
在影像配置上,三星 Z Fold3 配備了我們也很熟悉的後置 1200 萬像素三攝組合,涵蓋了廣角主攝、兩倍長焦、超廣角三顆攝像頭。
三顆攝像頭之間可以實現相對統壹的白平衡和色彩表現,變焦取景的時候依然能保持非常相近的色調和曝光亮度。
後置廣角鏡頭
後置 2 長焦鏡頭
後置 2 長焦鏡頭
後置超廣角鏡頭
後置廣角鏡頭 – 夜景模式
後置長焦鏡頭 – 夜景模式
從樣張中可以看到,三星 Z Fold3 的成像效果還是能令人滿意的,三顆鏡頭在超廣角、廣角、兩倍長焦的部分都有著不錯的細節還原。
在 AI 場景識別的加持下,針對特定場景比如晴天、 美食 、夜景等場景都能準確識別出來,並調整至合適的參數和色調模式,總體的走向還是偏向於討好人眼的風格,畫面純凈度也通過大光圈和多幀堆疊去進行了算法優化。
既然折疊屏革新了手機形態,那麽作為智能手機核心功能之壹的影像,也需要 探索 出壹些不壹樣的拍攝形態吧?
三星說,當然。在展開內屏拍攝之後,後置攝像頭所對應的壹側是我們熟知的三星相機界面,取景器、相機快門等功能按鈕壹應俱全。
而副屏的空間也被巧妙地利用了起來,提供了回看照片的功能,拍攝者無需打開相冊就可以在副屏中看到剛剛拍攝過的照片。我們還可以直接雙指放大圖片來查看細節,以便二次確認照片的對焦和曝光等細節狀態。並且參考著上壹張照片,也能輕松對預覽取景器作出構圖等調整。
這個設定,有點像攝影師在影棚裏拍攝圖片,直接傳輸到旁邊的顯示器上去回看照片的感覺。
除此之外,將折疊屏翻折至壹定角度就會激活立式交互模式,取景器和快門按鈕會分屏顯示,無論是向前推進還是垂直俯拍(Top Shot)都得心應手。
三星 Z Fold3 在外屏和內屏都各配備了壹枚前置攝像頭,外屏前置攝像頭為挖孔設計,內置 1000 萬像素攝像頭。
通過新壹代屏下攝像頭技術,原本內屏的挖孔前置攝像頭也被隱藏了起來,雖然效果還有壹定的提升空間,但是實現了更加完整的視覺效果,提供了更沈浸的觀影體驗。
受限於屏下攝像頭存在著壹定顯示像素點的遮擋,在自拍成像時算法會彌補缺失的進光量。而外屏前置則與主流智能手機看齊,用後置攝像頭來自拍是有著「外掛」加成的優越畫質。
基於折疊屏的雙屏特性,我們可以打開「外屏預覽」功能,直接用畫質更好的後置攝像頭來完成自拍、Vlog 拍攝等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其實三星 Z Fold3 的外屏和內屏的分工已經十分明確。
外屏的使用體驗基本接近於主流的直板式智能手機,加上它修長的屏幕比例,單手可以輕松掌控。在路上需要單手操控手機等場景,查看消息和回復即時聊天信息的時候,外屏完全能夠勝任。
當我們展開內屏,外屏使用著的應用程序會無縫流轉到更大內屏之上,大多數應用都能自適應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變化。
反之,在內屏上使用的應用也能無縫流轉到外屏上繼續使用,哪些應用可以無縫在內外屏上切換。需要註意的是,用戶需要在設置裏選定「在外屏上繼續使用應用程序」,否則合上內屏會自動進入鎖屏。
對於大尺寸的內屏來說,分屏才是第壹生產力。
和以往壹樣,三星 Z Fold3 支持最多三個應用的分屏使用,相互之間的應用尺寸大小也可以靈活調整,內部信息還可以相互拖拽。
比如我在日常通勤的時候,就習慣於將嗶哩嗶哩、微博、微信三個應用進行分屏,這樣看視頻、刷熱搜、回消息都能夠同時無縫進行,減少了應用之間繁瑣的切換步驟和視頻暫停回消息的麻煩,而且有趣的視頻和微博內容也能快速分享給好友們。
但在三星 Z Fold3 上,我終於看到了折疊屏手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無論是「裝甲鋁」,還是 IPX8 的防水等級,三星這次是在不遺余力地為折疊屏塑造壹個可靠形象。
帶著這麽壹塊「小平板」,愛奇藝和生產力自然兼得。
回首折疊屏品類發展的這三年,關於「折疊屏形態之爭」顯然已經得出了結論,三星壹直堅守的內折形式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所以,三星 Z Fold3 的形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從它的設計亮點之中,妳會發現「耐用性」取代了「開創性」成為了今年升級的主題。
倘若壹款售價上萬元的手機,屏幕卻壹戳就碎、壹摔就裂,還容易因為進塵導致轉軸損壞,如此玩票性質的性價比,註定會讓折疊屏曲高和寡。
但在三星 Z Fold3 上,我終於看到了折疊屏手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無論是「裝甲鋁」,還是 IPX8 的防水等級,三星這次是在不遺余力地為折疊屏塑造壹個可靠形象。
有了這樣的可靠安心感,我才可以放心地將三星 Z Fold3 隨時隨地拿出來使用,在下雨天的時候也可以像往日那樣拿在手上隨心使用,將手機放在桌面上也不用時刻留意水杯和食物有沒有被打翻,潑灑到手機上的風險……從原來需要高高捧著端著的易碎品,變成了如今真真切切拿在手中的精致工具。
可以說,三星重新審視了手機這壹品類,這是目前他們能交出的最好的折疊屏答卷。有了 IPX8 和更堅固的內部結構,三星Z Fold3 已經成為當下最好的那款折疊屏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