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喜歡《孤獨的美食家》的理由

喜歡《孤獨的美食家》的理由

從《孤獨的美食家》第壹季就開始追,前幾天去細算了下才發現,原來看五郎叔吃飯已經6年了。但事實上,看到第2季就沒緊著追了。不是不喜歡,而是因為不具備劇情連貫性,可以隨時拾起又放下,反倒沒每集都看。

最近因為開B站時偶爾能在首頁刷到相關視頻,所以又點來看了壹些。現在依然覺得五郎叔確實是“美食家”,起碼稱得上“懂食物之人”。對於這樣的食客,食物被吃得都有了價值。

*

從2012年第壹季到現在,7季電視劇外加幾個SP,也算是人氣又長壽的作品了。

《孤獨的美食家》每集都是標準流程:

出門工作—> 工作告壹段落突然就覺得餓了—> “咚咚咚”—>? 好,找餐館!? —> 在街頭徘徊,思量半天,考慮當下的心情,決定就這家了!?—> 面對菜單繼續思忖半天,找到最優解?—>? 痛快地吃? —>? “學人精”(看到別人點的好吃的、被推薦被慫恿而產生了好奇,所以追加點單)?—>? “戰歌起”,繼續大快朵頤?—>? 啊,吃好了……(吃多了)—>? 心滿意足地伴著小曲兒(片尾)回家?

但就是這樣的“固定模式”,就是怎麽都讓人看不夠。壹集壹集地追,壹年壹年地追。陪著“五郎叔”從2012年走到2018年。很多國內不看日劇的小夥伴也認識“松重豐”,就是因為他的這部劇吧。

說實話,早年因為其他日劇而接觸松重豐時,實在覺得並不是個帥大叔呀,反倒長得有點奇怪。演五郎的“松重豐”自己也說,本來以為這樣壹個深夜檔播出,又是壹個大叔自己吃飯的電視劇拍幾集就結束了,但沒想到這麽受歡迎,實在不明白大家為什麽愛看他這樣壹個大叔吃飯,還壹看就是這麽多年。

是啊,壹個不靠顏值取勝的四十多歲的大叔來吃東西,有什麽可看?那麽,我喜歡的松重豐的五郎叔,有3個原因:

1. 他不挑高檔館子,只是路遇街邊的民家餐廳、小酒館,都能讓他吃得很開心。

在這個“離開美食情報網站(比如我們的“大眾點評”)就不知道該吃什麽”的智能時代,叔突破了這種局限。當然,即使是現在,電視劇中的叔還在用著非智能手機,拿著打印地圖去見客戶,實在是老派作風了。但有時正是這些老派風格,可以讓人不被評價和星級所束縛,而專心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心情去覓食,而有些平民美食就藏在這些出其不意的偶遇中。

而且,看似“好打發”,“不講究”,但能將家常菜也品出豐富的味道、獲得十分的滿足,也是愛吃、會吃的人才能做到的。另壹方面也許是像很多人都說的那樣,在日本刷餐館不太容易踩雷吧,即使隨便推門進壹家店,都很難遇到不好吃的食物。

2. 另壹方面說叔是“美食家”,或者“懂食物的人”,是因為他懂得戰略布局,且想象力和表現的豐富。能感受到他在仔細品嘗味道,而且當真是在投入地享受食物的愉悅。

時常都能看到他在路過的街巷中走來走去地考察市場、然後判斷出去哪壹家店。然後面對菜單繼續猶豫著,糾結著,用盡了自己的腦子去找出最好的組合搭配,當真是個有戰略思考的講究之人。

而且,在大家都越來越不善於言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都變得詞匯貧瘠,對喜歡的食物只會說壹句“好吃”。雖然享用食物、享用美味的食物,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是,是不是吃到“點”上,因人而異。無疑,並非美食評論家的“五郎”是在行的人。他對食物和味覺敏銳,又能細微地捕捉自己的感情並加以描述。對於食物只能以“好吃”來描述的話,不是語言能力沒被好好鍛煉、無法表述出自己體會到的層次,就是味覺沒被好好鍛煉、根本沒體會到食物組合帶來的豐富又不同口感。這樣只能是“愛吃”的普通人(如我們很多人),而不是“美食家”。

但叔就是能把自己的每壹個心情、對食物的美每壹種味道喚起的感受,都能以豐富有趣的比喻來加以呈現。我喜歡看五郎叔吃飯,但不喜歡看壹些吃播或大胃王,因為覺得後者沒有美感。叔雖然能吃、曾經壹直是壹人吃2~3人份的食量,而且吃得豪放甚至不顧形象,但依然可以算有“美感”、值得看,因為他懂得品鑒。只是胡吃海塞、將壹盤盤、壹碗碗的食物送到胃中,對我來說並不具有“美感”。

比如現在很流行的“大胃女王”們,像在YouTube上很火、在中國有眾多粉絲和很高認知度的 “木下”,以及胃如無底洞、在日本也壹直保有話題度的女藝人 “ギャル曽根”。但是,除了像木下、曾根這些胃天生有不同構造的人,這種大食量所帶來的“痛快”是不能輕易獲得的能力。但五郎叔的這種“品鑒”能力卻可以通過學習、練習、不斷加強自己的五感的敏銳度,從而磨練出來。所以,五郎叔吃東西的過程值得看,而他的吃飯方式也可以被學習和模仿。

當然,五郎叔的美食評論有很多發散和無厘頭的表現方式。這也和日本特有的表達和修辭習慣有關。

舉個例子,很久前看Arashi相關的內容,看到他們形容相葉雅紀是“笑顏寶石箱”,就是他常笑又很治愈人。還有壹期《VS ARASHI》中,嘉賓說傑尼斯家的偶像們往那壹站的場面宛如“帥哥停機坪”……都是壹些出其不意、說嚴謹又不嚴謹、說有誤又有幾分貼切、但在我們語言習慣中絕對不會出現的、日式特有的壹種方式。而這種語言表現手法,在《孤獨的美食家》作品中屢屢出現。不管是民間字幕組的巧心又本土化的翻譯,還是日文原文,都是“金句”頻出。

3. 最後,很敬佩的壹點是,叔是真吃,而且吃得精光,絲毫不浪費食物。

壹直以來,叔都在《孤獨的美食家》表現得很能吃。應該是源於愛吃之人的好奇心和貪心作祟,總是點了壹堆食物,壹個人吃2~3個人的量。而且作為演員的松重豐也是敬業地很,多次表明自己是真的吃、而且如劇中呈現的那樣將食物吃得精光,沒有壹點浪費。所以為了拍戲,他前壹天都會故意不吃飯,留出壹個好胃口和充足的胃袋,去真實地感受和呈現那些食物的味道。

在大多數明星看重身材維持、“逢場作戲”的拍攝變得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叔的這種認真、敬業和對食物的尊重的做法,真的值得肯定和學習(當然,這裏面肯定也有劇組的理念在)。

叔能吃很多,但不會讓人覺得是在胡亂地胡吃海塞。他大快朵頤,也讓人覺得毫不矯情。

是啊,自從美食番開始層出不窮後,很多後來之作,卻並不能感受到演員們真的在享受美食。可能是演技不到位,可能是怕傷了身材而有心理負擔。種種原因相互影響,就真的流露出了幾分尷尬。

*

那麽,關於美食番,繼續來嘮叨嘮叨吧。

個人總覺得,比如吃播或者壹些劇集,因為太過想迎合觀眾、或者太過想紅,再加上演技或許不過關,所以時而刻意到讓人看著尷尬。

看美食日劇已經好多年了。有字幕組制作的美食相關的故事,我也看過八九成了。曾經有壹段時期是故意搜集那些與食物相關的劇集在看。嗯,那時在英國,壹個人也是精神上淒苦的很,而每日食用的食物又不足以美味,總覺得心裏空著,焦躁著,不安著。所以,看日劇,尤其是有食物鏡頭相關的日劇,就是每天的治愈了。《西洋古董與洋果子店》《阿仙》《調酒師》《料理新鮮人》……當然,也因為食物是生活的壹部分,所以在很多日劇中無意出現的橋段中都有很多關於食物的鏡頭。即使吃不到,看壹看也是壹種慰藉。

看,人真是好奇怪。總有像我這樣的人,以看“食物相關視頻”來緩解焦慮,填補內心的空洞。啊,這麽想來,又是某種程度上的“精神毒品”呀。

之後就是大熱的《深夜食堂》。其實,《深》也是壹個借由美食來傳達人的情緒的故事,食物是輔。邊緣小人物的人生百態才是主線。他們在城市中生活,夜不能歸,但熟悉的美食、小酒館中壹期壹會的新客人或者長年相熟的老客人,變得獨具溫情,讓人惦念。所以,壹直覺得《深》有美食元素,但卻不是為了品美食的。相比之下,《孤獨的美食家》則真的是為了邂逅不同的味道和食物而誕生的作品。

近年來美食劇越來越多,《和歌子酒》也是類似的作品,《愛吃拉面的小泉同學》等,其實都是不錯的作品。但也許是演技和表現形式的問題,有時會讓人看著尷尬。《花的懶人料理》《約飯》《在蒂凡尼吃早餐》等等的女主演們演技還過關,而且都知名又美貌,但為什麽沒法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壹臉褶子、毫不美型的叔卻可以俘獲很多人的心呢。

而大叔如松重豐,畢竟也是演技歷練了這多年的老手了,演什麽像什麽,而且沒有什麽偶像包袱,也不存在女演員要面臨的吃相是不是優雅之類,反倒演得自然又放松。(臺灣版的《孤獨的美食家》的演技還是……有些捉急。看著出戲,沒法跟著主人公享受食物。也不覺得主人公是真的熱愛食物。)

*

如今《孤獨的美食家》第七季正在火熱地播,我也偶爾會看上壹陣。想來,任何喜歡美味的食物又時常自己壹人做飯或者外食的人,都能在五郎叔上找到***鳴吧。

因為我隔著屏幕,就總覺得自己實在太理解松重豐所演的五郎叔的心情。壹旦覺得肚子餓了並決心要去吃飯,再來誰和我講話也都只想敷衍了事。也很理解他對食物的好奇心。每遇到壹個館子都恨不得能“制霸”,把好奇的口味和食物都嘗壹遍。還有那種帶著“壹期壹會”的心情去找館子,並對著菜單左壹遍思量右壹遍猶豫、不斷試圖尋找最優解的舉棋不定……

這些糾結和愉快,讓“壹人食”也可以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