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石器時代遺址來看,東江三角洲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基本上可以作為海岸線。由於東江三角洲中部沒有巖石島嶼,大部分仍在海面上,因此東江三角洲的鄰居是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海岸線。西北河三角洲頂部也已初具規模,因為金利茅崗的水幹柵欄遺址為4140 90年(以C14測定),腐木層為3970 110年(華南師範大學地貌室,1988),西樵山的貝丘年齡為668年起。南海石碣懸崖下附生藍蛤的年齡也是4640±280歲。即西北河流三角洲到達西樵山和佛山線以南(藤的淤泥為3997 190)。
2000年以前(秦漢時期),東江三角洲由東江三角洲和增江三角洲合並而成,壹直延伸到正殿(漢代有唐穎廟),南部仍是壹片海域。西北河三角洲向東北延伸至華南水道(即東海水道)以北。由於杏壇已發現漢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馮建村)。淡水馬來鱷魚生長在劉樂,年齡為2540 120。石崇是南越相呂佳的故鄉,所以其附近應該是壹片平原。陳村也成為了漢代的土地。
在1000年前(唐代)的海岸線上,東江已經到達東莞市,即東江三角洲頂部已經發育。但大部分仍是珍珠池。番禺沖斷三角洲的頂部已經開發,因為《元和縣誌》說“廣州正南向海70裏”,這表明這塊土地就在沙灣和順德之間。鐘山沖斷三角洲的頂部也已發育起來,因為黃巢曾駐紮在今天的容奇、貴州和馬岐,所以可以看出附近地區已成為大片稻田的故鄉。新會沖斷三角洲也有壹個頂部平原,如新會,它是隋朝的所在地,表明當時已經形成了壹個大平原。唐代地層多覆蓋漢代地層,在漢唐千年間三角洲海岸線推進不大,可能與這壹時期海平面上升有關。
700年前(宋末),海岸線南下至各逆沖三角洲中部,東江到達麻湧、大汾、道滘壹線(據族譜);番禺已達核魚渦壹線,西樵湧錄得(1233);中山海岸線在橫欄、付偉(今阜沙)、黃埔、坦洲壹線(據記載);新會附近,宋朝已成潮田,禮樂成遠海沙。這壹時期潭江發展迅速,以雙子和黃沖為壹線,這是宋代諸暨港移民湧入三角洲修築堤防的結果。將潮汐田改為平地也對海平面下降產生了影響。蛟尾是連接兩江的水道。
400年前(明末),由於宋代築堤,水流入槽中,各種侵蝕三角洲加速淤積成沙。比如中山在宋初屬於東莞,南宋時進入廣州。因為北宋時期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裏,去東莞不那麽方便。這表明在南宋時期,中山沖斷三角洲已經延伸到石齊和港口,即東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經形成。番禺沖斷三角洲已到達下橫瀝(沙溢),紅旗路口大門已具雛形。新會沖斷三角洲壹直延伸到南緣的九子沙,海岸線從李樂向雄姿山(即雄州)移動。東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形成於宋末。明末,它延伸到張鵬東部,南支流也延伸到厚街北部。在明朝,三角洲海岸線的加速也受到了人為的影響。明朝沒有像宋朝那樣築堤護田,而是將堤防修成田地,並在河灘上種植蘆葦和草以促進淤積。鬥門三角洲頂部已經開始發育,即大嶴沙已經形成,周目和三江口也已經崛起。黃布大沙已成,只入株洲、汾州南島。
100年(清朝末年),前沿海岸線進壹步推進,三角洲外緣在鬥門處被切斷,即用竹子排沙,用燈籠在東側和西側沙;新會將到三江徐西的鄞州湖岸,番禺的海岸線將填平烏渚洋,千頃沙已達十湧。東江進展緩慢,因為獅子洋的潮汐很強。
總之,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線是不斷走向大海的,有快有慢的時期。就自然因素而言,與海平面的波動有關。在高海平面時期,海岸線推進緩慢,但在低海平面時期推進較快。人為因素是堤防建設,如宋代的堤防保護加速了下遊沙田的淤積,明代的堤防建設和種植蘆葦泥加速了淤積。潮汐作用和上遊沈積物和水也有影響,例如虎門和崖門水道的緩慢淤積,這就是潮流強勁的原因。虎門與衙門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