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初我第壹次知道這個泡面小食堂的時候,好像是我在問答上回答問題沒多久的時候,當時還想著下次再去廈門的時候壹定要去壹次這個店。結果沒多久泡面小食堂就“蔓延”開來了,甚至是蔓延到我下樓步行大約十幾分鐘的地方,不過現在基本也沒啥客人了,估計挺不了多久了。
不要說翻臺率,就連回頭客都少
泡面這個東西本就沒有多少烹飪技術在裏面,所以這個
美味層級和差異化就很難拉開,雖然店面裝修的是小清新的風格,可能會吸引壹些人去嘗個新鮮拍個照,但是很少會有回頭客。就比如說我吧,我也去吃了壹次,味道只能說不難吃,但也沒什麽特別的,算是滿足了自己壹個好奇心、打消了壹個念想,以後基本是不會再去了。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泡面雖然味道還行,但是“不值得”人多麽留戀,更不用說像壹些傳統美食那樣,幾天不吃想想都流口水。
美食到最後拼的是文化
這不是要把美食拔高到某個程度去胡扯,而是美味和烹飪技術是有限的,但是文化是無限的。就拿我們身邊隨便什麽傳統美食來說吧,比如燒鵝、餃子、腸粉、面條等等,不少人都能說出壹點相關的文化傳承,再不濟也能有些深遠的美食回憶。但是泡面這個東西就是“快餐中的快餐”,不能說壹點文化底蘊都沒有,但是它確實很薄弱、很“年輕”,很多人能回憶起關於泡面的內容幾乎都是關於加班、趕工、窮困之類的,這就不是壹個成熟的、美好的美食記憶了。所以光臨泡面小食堂的幾乎都是年輕人,也只有這個人群才會有壹點曾經的“泡面文化”,但是基本也是吃過壹次就消耗沒了,淺薄的美食文化經不起咀嚼。
價格太貴了
根據我上次去吃的情況來說,選個合適自己口味的泡面,差不多加點家裏也常見的東西,這就基本快30塊錢左右了。哪怕在深圳這樣的城市,日常飲食裏30塊錢左右我也能有不少選擇了,而且基本都比泡面要營養豐富壹些,口味上也不差。
所以可以說泡面小食堂除了有點小清新的風格、新鮮感之外,幾乎是沒有其他任何優勢競爭力的,那麽等到壹時的熱度散去,漸漸被人們遺忘也就很正常了。
其實歸根結就就是壹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網絡的發達確實可以讓某些食物、店家快速走紅,但是這種“火爆”是壹時的、是短暫的。如果這種美食的制作者、店家本身有著優秀的美食功底,能抓住這個機會研發更多足以維持熱度的產品,或者是推出壹些可以成為經典的美食,那麽這就是個“壹飛沖天”的機會,如若不能,那麽只要熱度過去,也就無人問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