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隔幾天才排便壹次。沒排出來的屎都去哪了?它不會真的被腸道“吃掉”吧?
事實上,有這樣疑慮的人不在少數。畢竟慢性便秘患者的排便頻率壹般是3、4天壹次,甚至會拖上壹周以上。
我已經很久沒有大便了。我存了幾天的大便去哪兒了?
01大便形成的過程要了解未排出的大便的去向,首先要看大便形成的過程。事實上,便便的本質是由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水、細菌、腸道脫落的粘膜細胞等物質組成的。
我們身體的消化系統就像壹個高效的工廠,其運行模式如下:食物經口腔處理→沿食道進入胃→通過胃和小腸消化大部分食物→不能被身體吸收的食物殘渣將水、電解質、壹些細菌、腸脫落的粘膜細胞和其他物質帶到大腸→形成大便的原始形狀。
此時,這些新生兒糞便仍處於液體狀態,含水量很高。然而,在大腸中,新生兒的糞便會被大腸吸收以吸收部分水和電解質,完成壹個從液體糞便到香蕉糞便的成型過程。
這些成功成形的糞便將隨著腸道運動從結腸到達直腸,然後它們將首先存儲在直腸中。當大便次數足夠時,就會觸發排便的神經反射,由內外括約肌釋放並排出體外。
這是正常大便從形成到排出的全過程。但是對於便秘患者來說,這個過程並不是很順利,尤其是在大腸部位。
02 ?為什麽慢性便秘的發病機制是相同的消化(糞便)機制?有些人的大便從形成到消除都很順利,而有些人的大便經過層層顛簸最終“消失”?
其實這件事與慢性便秘的病理機制有很大關系。
1,結腸慢傳輸
如果有人問人體最長的部位在哪裏,那無疑是大腸。
我們的大腸大致分為結腸和直腸,其中結腸的總長度約為1.38米,直腸的長度約為0.12米。
食物殘渣被小腸消化後,會轉移到大腸的結腸。然後結腸吸收糞便中多余的水分,這使糞便塑性成香蕉狀。
至於直腸,它已經成為儲存成型大便的“大便銀行”。腸道運動就像壹個物流系統,將成形的糞便從結腸運輸到直腸的“糞便庫”。現實中,任何物流快遞都可能遲到,更不用說不受人腦主觀控制的腸道了。
壹般來說,正常人的糞便從結腸運輸到直腸只需要1天,而便秘患者由於結腸運動緩慢,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長時間。看,有些便便,在路上,已經緩了很久了!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慢傳輸型便秘。
2.異常排便反射
便秘患者排便不暢,並可能存在排便反射異常。
根據正常的排便反應,香蕉狀的糞便會因為腸道運動通過結腸吸收水分而被運送到直腸的“糞便庫”。當糞便儲存在直腸中時,大腸會觸發直腸中的神經受體,神經受體會將排便的感覺上傳到大腦。
然後,大腦發出指令,排出肛門括約肌、盆底肌肉和直腸肌肉,直腸肌肉用力將大便推出直腸。然後肛門括約肌放松,糞便排出體外。完成整個排便行為。
如果排便反射異常,排便肌肉運動不協調,腸道神經系統異常,就會導致排便困難。這種情況被稱為出口梗阻性便秘。這時大便並沒有消失,而是堵在直腸裏出不來了。
然而,由於直腸空間有限,壹部分未排出的糞便會返回結腸,堵塞在結腸中,並繼續被結腸吸收,直到它變得幹燥和堅硬,並從柔軟的黃色香蕉變成黑色的硬堅果糞便。
等到下次排便的時候,會更難排出。
有時候,對於健康人來說,排便並不是那麽順暢。當妳想排便時,大腦會判斷現在的時間是否適合排便。例如,當妳開會而找不到洗手間時,妳甚至可能會強行忽略或拒絕直腸神經感覺源傳輸的“排便”。
這時直腸吵著要“排便”,但大腦只能忍住這種意圖,告訴括約肌堅持住,千萬不要拉。還會導致大便回流到結腸,然後被結腸吸收變成黑色的硬核大便,然後就不那麽容易通過了。頻繁排便久而久之會導致便秘。
03 ?便秘時大便去了哪裏?根據上述消化運行模式、腸道排便模式和便秘機制,很明顯便秘期間幾天沒有排出的糞便仍在您的腸道中。
它可能在從結腸到直腸的途中(慢傳輸型便秘);也可能是到達直腸後,無法在與肛門括約肌分離的地方出來(出口梗阻性便秘);甚至有可能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出現(混合性便秘)。這些大便的具體情況和便秘類型需要專業醫生在專業檢查後明確其具體情況。在被肛門括約肌拒絕後,便便會悲傷地返回結腸,它們不斷地被結腸吸入,從“小清新糞便”變成“老蠟糞便”,等待下壹次排出的機會。
來源:微信官方賬號《便秘真實世界研究》
而且便便不容易欺負。這些“老便便”長時間停留在腸道中,在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甲烷、苯酚和氨。這些物質被部分吸收並擴散到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會影響人體的大腦功能。那些“排便”行為可能會影響下壹次排便的質量,並轉變為便秘,這也可能引發壹系列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