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筆之時才斷定,這是感性的我對大馬的眷戀。
賽記本來就是情感的寄托,是為了忘卻的紀念,我用眷戀之情抒發對大馬歷史的尊崇,對大馬未來的期盼。
篇序尾言誠告各位:毋持“大馬有32屆歷史”的概念,大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國慶十周年。
壹、 微笑跑大馬? 起點非終點
今年大馬比賽日又是5月12日。
2012年這天,我在26屆大馬跑了第壹場全程馬拉松,實現了多年夙願,那年是我本命年,我進入花甲六十。
壹種新的人生選擇,花甲馬拉松從此起步,回首已七年。
我的第82場花甲全馬,今年第6場比賽,5月12日在大馬順利完成。我和同隊摯友老英雄劉蘇相遇尾程,同跑9公裏壹道完賽。我的成績為3小時54分35秒,列男子第1738名。(證書)
五月的大連很美,跑者們心情更美。今年大馬在努力提升辦賽水平,選手們也在期待著跑出更棒的自己。
進步中的大馬,將賽事創新辦成了大連馬拉松比賽周,先於5月4日舉行迷妳馬拉松和10公裏比賽,又於12日開跑全程和半程,顯現出爭創國際路聯金標賽事的氣勢。
盡管同日比賽多,大馬仍以創紀錄的3萬報名人數獲得呼應,也在諸多城市賽事競爭中首獲央視5+全程直播和首次直升機航拍。
因為心情美,覺得大馬就是比去年美。賽會精心組織的沿途20多公裏數十處上百支文體團隊的表演,幾十萬市民的熱情觀賽參與互動,使大馬成為城市的歡樂節日,其規模和檔次都明顯勝於往年。
比賽日沒下雨,陰天的盼頭也黃了,晨溫不高,但日出很早,燦爛陽光普照,論適賽性當然不及去年,但人氣空前火爆。
我今年參賽計劃密集,需要體能保障,規避傷病困擾,大馬的目標成績便定位在田協年齡組精英標準線3:50上,這也幾乎成了除北馬或上馬之外我今年的參賽通則,5.25平均配速和各大節點用時數據早已爛熟於心。
別看是大連人,我在家鄉的馬拉松賽上卻從來沒跑出過自己理想成績,甚至從來沒進3:50。每到賽期,不是剛跑完大連100越野賽,就是有帶跑任務,再不就是身體有傷。唯壹的壹次機會,是在我巔峰狀態的2015年,本來已成為大馬官方3:30領跑員,最終卻沒參加比賽,作了壹把電視臺直播嘉賓。所以這次目標定位3:50,訓練狀態符合要求,即能保住田協大眾精英選手年齡組標準線,又能創大馬成績新高,可謂兩全其美。
我和鄭州跑友老賈,還有老英雄劉蘇、老李、張偉、曉剛、王霞壹幫人,同乘運動員班車到達東港。老友新朋喜相逢,團隊集合團友拍照之後,壹路走向集結區,再存包解手刷臉進入待跑區,與黃濤團長、山水行、老水手、大鵬、年輕跑者傲群、戀空、趙育新趙總等先後相遇。
趙總這位船舶制造專家成了官方救護兔,美女戀空也作了4:30官兔。在待跑區裏仍然與多位跑友寒暄拍照著,當然啦,沒忘同三弟子合影,我們是B型血師徒,全員參賽,都在B區起跑,軍把兒子也從長春拉過來,安排去跑半程。
微笑,輕松,心情和表情相同。
大馬守時鳴槍。我步行至拱門下開表,跑起了自己第82場花甲馬拉松。
作為海之星跑團三隊團體賽隊員,我身著綠茵體育紅色T恤和2XU黑色壓縮短褲藍色護腿襪加銀白阿迪賽鞋參賽,我的隊友包括老英雄劉蘇、獨行曹所長、LSD隊長靜馨和弟子小郝,是壹支老中青結合的團隊。
我沒帶跑的任務,以計劃好的5分25秒配速開頭,邊跑邊回應著相識選手們的問候,在輕快的奔跑中速度略有提升,到5公裏時用了26分45秒,平均配速成了5:21。黃淑生黃總跟上了我,壹塊兒跑了挺長壹段,他還在西安忙工程,但大連的公司繼續留駐。
我速度沒做調整,就這麽隨路型自然變化著將5:21平均配速保持下來。到達星海灣廣場10公裏時,用時是53分31秒,巧遇兩年未見的沈陽跑友老陳,聊著壹同跑了壹段路。
就是在這裏,我發現了跟跑的水馬泰山。他的步頻和我高度壹致,甚至稍作變向時的落地時間都完全相同,這種情況很少碰見,我也只是在選手不密集的時候才有所察覺。我壹直沒說話,他也是,兩人同步同速推進著,他只在我身後壹點點。我低頭掃視他的行頭,看清他是壹身深色裝備,黑鞋藍短褲醬紫上衣,因為沒擡頭,便以為他是中老年選手。忘記是什麽時候了,我側視發現他原來是壹位戴眼鏡的年輕跑者。我問他是不是在星海灣廣場開始跟的我,他說不是,是在出發不久。他說在微博看過我的賽記,已關註很長時間,還與我加了微友。去年他在大馬跑了4小時04分,這次是他第二個全馬,希望能跑的好壹些,他32歲,是光榮的子弟兵。
好家夥,悄無聲息地跟跑,竟然還是位故交。
家鄉賽事,觀眾中的熟人也多,剛出起點600米,道邊就傳來呼叫我名字的加油聲。能在7點半鐘就趕到了城市東南角起點的,壹定是喜歡運動的朋友!果然,是老同事周阿琴來了。阿琴夫妻倆年輕時都是工會體育骨幹,退休近十年我們倆只此壹見,她並不顯老,聽聲音就感覺到精神飽滿。謝過、揮手,我繼續向前跑。觀眾越來越多,超過我的選手也不少,時有穿綠蔭體育海之星賽服的團友。今年是建國70周年,綠蔭體育韓雨杉總經理是我們副團長,她選定了紅色賽衫。在壹片橙色藍色的人海中,紅彤彤喜慶鮮艷,旺興吉祥,還容易辨認,也成為攝影師們的鏡頭熱追。
本來就是嘛,賽地焉可無紅花。
每每呼喚,屢屢感動,歷次大馬我都經歷這樣的心路歷程。從星海灣廣場返回途中,選手們在右側樹蔭下奔跑,與觀眾距離更近,互動更多。擁警街頭,中學同學段季波在人叢中高喊我的名字為我加油,她在北京的孩子家常住,這是回大連了。來不及問候,抱拳致謝。剛向前跑出不遠,壹個略帶沙啞的聲音又傳入耳際:“生子加油啊”。父母去世已經多年,能這樣叫我的人只有壹位,就是近耄耋之年的小學班主任、26中學原副校長王懋良老師。他們老兩口都擠在人群中觀賽,許師母向我揮動著小旗。我知道在這麽密集的選手人潮裏,兩位老人家能夠發現我,已經不全靠發花的眼睛。
上壹二九街大坡了。選手們力量相迥,距離拉開,人潮漸稀。經過理工大學校舍街口,又傳來宏亮的呼喚我名字的加油聲,那是壹塊兒工作十幾年的船廠兄弟鄒文寧帶造型的呼喊,他減脂有效。昔日工友和同事到終點還陸續遇見,劉軍喊我,她和姐姐在東港邊觀賽邊看海,忘了她姐是在金普新區家裏還是在市內工作。
雖因在外比賽,今年沒參加熟悉路線跑,但是大馬賽道依如去歲沒有變化,160米上升高度,都在23公裏之前賽段,這種路型對於常跑濱海路的本地選手來說不算啥事兒,我重視的是最後17公裏東港商務區。
到20公裏時我的表計用時是1小時47分。賽會計時點在壹片蔭涼的七七街上,表計點較計時點提前了120米開外,但我仍然用它觀察即時配速做著控制微調,反正我前半程配速已為尾程有預留,3:50底線有保障。
我欣喜地望見了半程計時點!雖然,21.0975公裏標註的並不顯眼。大馬可喜!這可是國際金標不可或缺的硬件!
我到達半程點的時間是記得很牢靠的:1:53:01。余地充裕,盡在掌控中。
半程過後,賽道只剩魯迅路向東壹個緩慢上坡,道南的建築成為最後的蔭涼。隨著比賽時間的推進,陽光足了,氣溫升高,選手們的舒適感在漸漸消減。從港隆路開始的東港商務區後程17公裏賽道,是海風專屬的撞墻賽段,雖然平坦卻沒遮蔭,部分選手掉速明顯,肌肉痙攣,狀態萎蔫。還好,賽道畢竟有往返,海風側頂亦側推,對選手的耐力素質倒是很有價值的鑒定和考驗。馬拉松嘛,後10公裏才算開始比賽。
我過了半程之後速度有所加快,到海樂街下坡路段23公裏,跑出壹個4:33,到港隆路南24公裏我調整到5:05,等到了25公裏時,我又跑到5:01,這時的平均配速也由半程的5:21提高到5:18。
東港尾程難熬我心中有數,不僅是樹小無蔭涼海風不斷,工地封閉地鐵停運也沒觀眾,心理上很煎熬。這段路我就是悶頭保持著配速跑,也自然而然地超人。看到幾位熟悉的跑友出現不適,也有停下來自己調理抻拉的,便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又繼續跑我自己的。水馬泰山小姜壹直跟跑,下坡時有過短時的呼吸加重又漸漸平緩下來。
到表計30公裏時,我平均配速依然是5:18,但我知道不能懈怠還得堅持,因為路牌在我前方已有200多米距離,我其實已經是賽距的5:20配速狀態。
自從大馬回歸市區以來,我就壹直在幸福地享受小學同學們的祝福和支持。那種暖透心靈穿越半個世紀時空遙遠而又親近的呼喚,那份生命成長最寶貴的童年少年時代單純,潔凈,歡樂,向上的情感,是我永遠的溫暖和感動。
這次,我又看見了於淑香於大隊和同學們,雖然夥伴沒有拍好我們的照片,雖然有同學因過節而沒有壹塊兒聚餐,但是我的感受就像於大隊親手給我做的補給面包壹樣,是沁入心田的溫軟香甜。
在32公裏我遇到了做身體調整的跑團政委北鬥,他告訴我:姥爺(劉蘇)就在前面。
這讓我感到意外。姥爺漢馬因傷退賽壹直未愈,修養療傷期間很少活動,近日才與秀月晨跑隊夥伴們壹起跑了兩個15公裏,他的大馬目標就是安全完賽。我以為早就在選手密集的賽段超過了A區起跑的他,沒料到已近尾程了他還拼在我的前面。
姥爺劉蘇這位我心目中的老英雄,有許多可敬可愛之處,雖然有時候純真的像個孩子,卻絲毫不減我對他的尊敬之情。他在大馬的昔日輝煌,將永載這座城市馬拉松運動的史冊,他對馬拉松的酷愛、執著、與幾十年的堅持,永遠是我心中的壹面旗幟引導我前行。即使在他因傷休整示意放棄全馬以後只跑半馬的今天,我仍然執拗地堅信,他不會離開自己摯愛壹生引以為豪的全程馬拉松,他的身影仍將出現在今後的全馬比賽中。
我可以調整3:50目標了!有的是理由,唯獨不可超過。
幾年來,在壹同跑步鍛煉和交流中,老英雄給了我足夠的尊重,理解,甚至寬容;我們壹同度過好幾載快樂開心的跑馬春秋;我們還在酒桌上相互較勁,當然我喝不過他;我們還在快樂的氛圍裏做起用奇句偶句背誦毛主席詩詞的比賽,結果兄弟倆都是精英;我們倆還早就有了“壹直跑下去,快樂跑到老”的約定。
這些事後的梳理並非當時所思,那壹刻,我本能地與水馬泰山靠上了姥爺。
招呼過後詢問傷情,姥爺明確表示,跟腱痛跑不快,還剩9公裏堅決跑到底。我表態說,好,我跟妳壹起跑到底。
我知會水馬泰山,叫他按照自己的配速跑不必等我們,我則和姥爺開始了並肩前行。水馬泰山依然跟跑,到39公裏壹方金融廣場小折返點才離開我們。他實現了Pb願望,以3:55:33完賽。
跟腱傷痛已經折騰姥爺幾次了,但他不是壹般的戰士,屬於意誌品質特別堅強兼倔強痛點可能特別高的那種特殊人,即使傷痛,年跑量也是6600多公裏,沒人能勸他改變。
傷痛使姥爺的跑姿有些變形,但是他仍然保持著6:00上下的配速,還不時勸我快跑吧,又放煙霧彈!我不傻,我的體能也在下降,右膝蓋舊傷有痛感,快不起來,而且有我在姥爺這兒,就是看著,就是監視,姥爺也不好意思太慢,哈哈,這是最現實的正面效能,妳算計吧。我們互相交流著,和朋友們打著招呼,還邊跑邊逗。姥爺的表計距離超了700米,我的表計距離也超出400米了,但是我們都清楚,4小時之內完賽無疑。
最後壹個右轉彎前,妹妹江濱喊我,還搶拍了我和老英雄的動態照。這段尾程跑,分散了疲勞緩解了傷痛,還不知不覺中提高了速度,38公裏以後只有壹個6分鐘(1公裏),其余都是6分內的配速。
終點前500米直道上,我向姥爺介紹獵豹跑團團長大羅和團友大漠,結果他們都認識。
臨近終點的時候姥爺來了幹勁,揮起拳頭高聲喊著:“姥爺我回來了”,發起了沖刺。
哎,其他都挺完美,就是姥爺表情太冷峻,壹點兒不配合我的微笑,帶“緊張嚴肅有余,團結活潑不足”之嫌,全然不像賽後接受采訪時那般歡愉。
我的確是微笑著沖過終點線的。笑容在臉上,快樂在心裏。?
本屆大馬快樂的事情很多,徒弟小郝成功跨進3:30,跑出3小時27分18秒的Pb成績也是其壹。39歲年齡跑進3:30不算難,但壹年時間從起步到突破,他的進步值得稱贊。其實我更樂意看到的是壹年來他在馬拉松跑步中所體現的認真、刻苦、自律、持之以恒的態度。相信這種態度對他的生活、工作、家庭和未來,都是積極的影響因素。
自我補給照舊,3膠4丸。10、20、32公裏吃能量膠,15、25(2)、35公裏吞鹽丸,25公裏吃賽會香蕉壹段沒用賽會膠和丸。
二、厚重榮耀史? 復興待明天
我愛大連,大連是給了我生命的城市,是有厚重馬拉松運動歷史的田徑名城。
我愛大馬,大馬是我花甲馬拉松的起點,使我老有所為。2009、2010、2011三年,我以3次半程馬拉松為花甲全馬做了鋪墊。
不偏袒,說實話,大連是壹座沒有任何理由辦不成高水平馬拉松比賽的城市。
大連是中國奧運第壹人劉長春的故鄉,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田徑之鄉,幾十年來,大連為國家輸送了大量卓越的田徑人才,不僅有張希令、毛德鎮,還有鄒振先、孫日鵬,還有中國女子中長跑隊視大連為故鄉的王軍霞,還有曲雲霞、劉東、姜波們。大連雄厚豐裕的田徑底蘊,美麗潔凈的宜居環境,冬暖夏涼的適跑氣候,依山傍海的路跑資源,都是申辦國內外頂級馬拉松比賽的優勢條件。
大馬的歷史厚重。大連是中國大陸最早承辦馬拉松賽事的城市之壹,在經濟欠發達,物質財富匱乏的上世紀50年代,大連人就以馬拉松精神詮釋這座城市的蓬勃、年輕、向上和奮進的姿態,大馬的歷史當然不是紀念冊上的32屆33年,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年前,而大連人的馬拉松運動水準,在建國之初即被刮目相看。
1953年,23歲的大連驍將張希令,創造了2小時21分57秒9的馬拉松全國紀錄,成為新中國最年輕的馬拉松運動健將。他代表國家隊多次出訪比賽,也曾赴前蘇聯學習訓練,後調遼寧省體工隊任教練員。
壹運會前後,張希令教練相繼帶出毛德鎮、邱力鬥、宋元紅、大耳於、郭金風、郭紅柱等壹幹中國田壇梟雄。他的學生毛德鎮(也是王軍霞後期在國家隊的教練,中國奧運代表團女子中長跑隊教練員),壹運會前將老師的紀錄打破。
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大連馬拉松賽,是“文革”前大連舉行的唯壹壹次馬拉松比賽,毛德鎮中途血染白色賽褲,攝影師為難拍照,他依然率先完賽,為界內外仰慕欽羨。
那時的大馬就傳承了馬拉松運動親民開放的屬性,即組織有專業隊精英選手、青少年業余體校選手參賽,也吸收大中院校師生和廣大工、農、兵市民參與,規模達到2500余人,參賽選手平均水平也很可觀。
親身經歷比賽如今依然健在的中船重工760研究所89歲的離休幹部李永祥老先生提起往事,還是很興奮,還能記得自己當年跑了3個多小時,獲得了260來名,並且拿回了證書。
老人家在時隔多年之後,又幾度參加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連馬拉松賽,那時的賽事由市體委總工會和教育局舉辦,參賽規模不過數百人。李永祥老人還在75歲高齡的時候代表中國參加了在西班牙舉行的第16屆世界老將田徑大賽,獲得5000米競走第7名,跳高第10名。並成為中國70歲以上年齡組5000米競走紀錄的永久保持者。如今他仍精神矍鑠,保持每天15000步的活動量,還時而登上西山攬勝眺望山海。
昔日大馬不乏堅持的感動,也不少傳統美德的佳話。
想起我恢復跑步鍛煉之初,在新世界百貨大樓韋德伍斯健身房裏,邂逅壹位大連馬拉松前輩,恭聽他講述自己參加國慶十周年馬拉松賽的壹段往事,聽得我當時想哭,難以忘記,或許那壹次打動,就是我10年堅持的壹股動力。
記不住這位前輩的姓名,他屬馬,只比我大十歲,當年是沙河口區業余體校的學生。
他在奔跑中得到了糕點廠擺在賽道路邊的蛋糕,起初他不相信這是補給,沒敢拿,阿姨遞過來他才興奮地攥在手裏,這麽好的東西哪舍得吃,也不知道往哪兒放,賽褲的後兜太小,他只得揣進參賽背心裏。可是到達終點要拿蛋糕的時候他流下了眼淚,蛋糕已經成了壹點壹點的碎渣。終點裁判員以為他受傷了,問他哪地方疼?他不加掩飾地大哭:“留給俺媽的蛋糕沒了,留給俺媽的蛋糕沒了”。
這是平凡的大連人,在平心靜氣中述說的自己的故事,沒有修飾形容,沒有抑揚頓挫,也沒有表情的變化,像流水,潺潺而過,清澈見底。?
我是記住了,我相信他的真實!
跑大馬的男孩兒孝敬媽!
跑大馬的男人熱愛娘!
60年前的大馬,那麽可愛、純粹、幹凈、亮堂。
風騷各領先賢去,濱城今時待才人。
1987年以後的大馬,經歷了成長,發展,中斷,低迷和復蘇。大連選手孟憲輝,曹仁、宮科、仲偉福,巾幗英雄董艷梅、姜波、尹麗麗、任秀娟、朱曉琳、曾紅等,在與國內外高手激烈競爭中都曾榮耀奪冠,站上大馬這個國際路聯最先認證的中國大陸國際馬拉松賽最高領獎臺。曹仁在第10屆大馬跑出2:15:55,董艷梅第11屆大馬創出2:28:09佳績。
大馬遷回市區四年,仍保留了團體賽、殘疾人輪椅賽等大連特色傳統賽項。令人興奮的是,連續幾年大連人沒有勝果的團體賽爭奪,今年以大連隊奪冠告終。由廟存好、韓德明、高曉旭、潘修俊、師正紅(4男1女)組成的大連壹帶壹路隊,跑出了14:07:04、平均2:49:06的佳績,大連本土大眾精英跑者新老交替成型。
照片可以破損模糊,歷史依然清晰明鑒。驚濤拍岸,狂瀾激水,半島巍然,基因不變。?
我愛大馬,我看到了大馬辦賽的進步。
我的觀察視角有限,但大馬的確在改變:
如人臉識別系統應用。
如官方領跑員按領跑時間分布於不同待跑區起跑。
如設置全馬半程計時點。
如變更去年半馬終點,加長直道沖刺距離。
如急轉彎處設旗示又加裁判員。
如鋪設藍色最近距離切線。
如噴淋降溫區噴頭高度降低。
如全馬終點前男女選手分開點設定距離恰當裁判員配數合理。
如終點區域服務項目增加。
如發放裝備工作時間為地震災區誤車選手延長。
如參賽選手地鐵票由以往單程票改為至當天17點前有效。
如首次向選手發放集比賽路線規則美食住宿遊玩於壹體的賽會參賽攻略折圖等。
在肯定大馬組委會工作進步的同時,我也有壹孔之見的挑剔批評。
我愛大馬,所以直言,我是大連人,覺得有承擔。
依我拙見,大馬諸多細節還需改進:
輪椅比賽項目作為大馬傳統特色享譽國內外,可在輪椅運動員的水平視線高度上,卻壹直未設路牌標誌,運動員只能仰視觀察比跑動選手視平線還高許多的賽會路牌,即不安全也影響速度,去年事故已是前車可鑒。目前賽會使用的所有路牌支架,都可在牌板下方加裝輪椅賽項提示板。
東港賽段風大,所設噴淋區壹直不設擋風板,噴淋水多被風刮到賽道之外儲水區或花壇上,選手得不到霧水降溫,噴淋裝置形同虛設,其他賽段上的噴淋區有時也被風擾。其實擋板或擋棚國內許多賽事已采用,做法可借鑒。
賽會今年鋪設最近距離藍色切線,措施很棒,國內少有,但粘貼藍線標誌工作人員不專業,部分藍線未體現賽會初衷。
賽會雖設置了半程計時點,成績證書上卻沒有半程槍聲和凈計時時間,還缺少年齡段排名,且證書照片處也無法載入。北、大、上、廈,傳統四大賽事中只有大馬成績證書缺項,中生代的錫馬,新生代的漢馬等金標賽事都沒有這個問題。這種情況在國內部分賽事中也存在,根源其實在於田協評判的標準化管理缺失,但大馬畢竟已辦32屆,應該發現並自行解決。
賽會今年紀念冊有退步,運動員名單及其12項信息沒列入,縮成60來頁,沒有參賽者名字的紀念冊,失去紀念意義,且紀念冊印制數量恐不足,使發放渠道不透明,許多參賽者沒得到。
誌願者培訓待加強,存在呆板冷漠服務,水站補給站人員無擎杯供水(方便、安全)、無手拿壹支能量膠傳遞(合理、節支)的意識,東港區間醫護人員雲南白藥噴霧劑,有在3:50選手需要時就已用完的情況,而更需要它的4小時以後完賽選手占75%以上。
提倡微笑服務和以姿勢助語言與選手互動,用舉手投足展現誌願者高素質和賽會管理高水平,將誌願者辛苦付出轉化為選手們的快樂和滿足,將賽事辦成選手們願意回來的比賽,已是業內***識,是各賽事組委會辦賽主攻環節之壹,大馬當下力。
賽會提示標誌可減少字數加大字號,簡單、清楚:如“半程”、“全程”即明了,無需再添“馬拉松”三字。半程之後的標誌,也無需有“全程馬拉松,42.195……如何如何”。
東港區地鐵封閉無觀眾值得商榷,港灣廣場以東地鐵站到13:30比賽結束後才通車也影響了大量已完賽選手盡早撤離休息。
至於參展商、馬博會,也是大家的期盼。
進步中的大馬還遜色於國內外壹流賽事,在馬拉松比賽已不單單是競技的今天,辦好賽事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還得靠科技和財富等諸多條件,大馬復興之路任重道遠。
厚重的歷史已是過去,輝煌的明天需要實幹。
瑕不掩瑜,大器晚成,大馬歷史無可比擬,定當光大傳承。
感謝張希令老師的兒子、我的好兄弟張忠升提供的珍貴照片和資料;感謝李永祥老人和他的兒子李進哥們兒的資料與照片支持。
我是大連跑者江連生。
愛大馬不離不棄,
跑大馬矢誌不渝。
江? 洋
? 2019年5月23日於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