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故鄉的思念是壹種深沈的情感,她附著在壹切與故鄉有關大情小事上,揮之不去,歷久彌深;她蘊含在壹日三餐的細枝末節中,刺激味蕾,觸動心弦。故鄉的食物和吃法普通,由於時空上距離,卻無時無刻不牽動著我的心。馉飵便是我時常憶起的壹種故鄉食品。
馉飵也叫馉餷,是山東地區的壹種面食。馉餷正確讀音是[gǔ zha],原來叫“馉饳[gǔ duò]”。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有“旋切細料馉饳兒”。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市食》載有“鵪鶉馉饳兒”。山曼等《山東民俗·日常食品》:“大魚馉饳:取新上岸鮮鮁魚,片肉,剁或切為餡,少佐鹽,略加韭菜、油,包為餃子,大如小兒拳,煮熟,每碗只盛兩只,中等飯量,六七只盡飽,吃來極為酣暢”。 施耐庵《水滸傳》第壹回:“太尉方才爬得起來,說道:‘慚愧!驚殺下官!’看身上時,寒栗子比馉饳兒大小。”如何從馉饳轉為馉餷,尚無史料可考。但基本明確的是,無論是馉饳還是馉餷,基本都是在山東區域內使用。但在不同地方,所指又不同。膠東地區的馉飵,也叫扁食,其實就是常說的水餃。?
我的家鄉的馉飵則是壹種面疙瘩,制作方式簡單多樣。壹種是用面瓢盛些許白面,加入適量清水,用筷子撥拉成面疙瘩,水開後下入鍋中,燒開鍋即可食用,即有湯又有面,是面食的壹種方便簡單的食用方式。講究壹點的,可以下入燒開的綠豆水中,叫綠豆馉飵湯,清熱解渴墊饑;也可以油炒鍋,放入西紅柿勾芡,亦可用菠菜等青菜炒鍋,加入水燒開,再下上馉飵,如此口味更佳。另壹種馉飵的做法,是在面粉中加入白蘿蔔絲,和成面團,然後用手揪面劑子與手中,五指用力攥成錐形馉飵;水開後,下入鍋中,開鍋煮熟便可食用。這種馉飵,由於加了白蘿蔔,即可充饑,又可理氣,清氣爽口,是秋冬季節的壹道美食,若佐以香菜拌鹹菜,更是絕配。兩外還有壹種吃法,應該是馉飵的壹種創新,就是把洗凈的野菜如扁蓄胡蘿蔔嫩葉馉飵頭菜(麥瓶草)等與面粉加水攪拌,上鍋蒸熟,蘸蒜泥吃,美味可口。
民以食為天,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了,食材豐富了,事物的食用方式也花樣多了。但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上卻越來越懷舊了。下班回到家中,拋卻纏身的公務,簡單地炒幾個青菜,撥拉壹鍋馉飵湯,讓味蕾感受壹下與眾不同,給腸胃來壹個減負,給勞累的心情放個假,雖簡單但也不失為愜意的壹餐!
故鄉的馉飵,樸實的食物,永恒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