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區成立於2004年3月,總面積245平方公裏,轄4個鄉鎮、1個街道,總人口20.26萬人。
淮上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鄰淮河,西接合(肥)徐(州)高速,北連南(京)洛(陽)高速,區境內101(省道)、307(省道)和206(國道)穿境而過。區境內規劃建設中的蚌埠北岸淮上碼頭,設有6-8個千噸級泊位,年貨物吞吐量可達120萬噸。這裏有優越的交通運輸網絡,即將通行的京瀘高鐵半小時即可到達南京,1小時20分鐘即可到達上海,2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便捷的區位優勢將促使蚌埠——淮上發展成為東南沿海的經濟技術與中西部地區的能源、原材料等優勢互補和傳接融合的“接力站” 。
淮上區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淮河文化的發祥地,擁有中華文字起源的源頭之壹——雙墩文化。區轄小蚌埠鎮雙墩村出土的雙墩遺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被列入2008年度中國10大考古新發現第壹名。遺址0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佐證了淮河先民的燦爛文化,可與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相媲美。區境內還有叱咤三國的風雲人物曹操的遺跡——曹操屯兵場、曹操點將臺、三步兩橋、七十二井等名勝古跡和建於500年前至今香火盛行的龍華禪寺以及三汊河國家級自然濕地公園。
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淮上新區,打造蚌埠‘浦東’”的目標,搶抓機遇,奮力拼搏,紮實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主要經濟指標三年翻壹番、五年翻兩番,城市副中心初具雛形。今年上半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2.8億元,財政收入1.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88億元,實際引進市外資金26億元,規模企業發展到75家,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2800元,全區各項工作步入了全市先進行列。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縣區”榮譽稱號;連續5年榮獲全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連續4年榮獲全市全民創業先進單位;連續3年榮獲全市綜合目標考核優秀單位;連續2年榮獲金融生態良好縣區等榮譽稱號。 工業園區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入駐企業134家,其中投產企業85家,規模以上企業48家,園區企業實現產值19.9億元,同比增長61%,占工業總產值的49.9%,形成了紡織、汽配、電子、農產品深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總投資11.2億元的全民創業園二期、臺灣雅致鞋業、衛食園、安徽力達等壹批大項目相繼入園。
商貿物流園區快速推進。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入駐項目14個,完成投資7.8億元。通成國貿廣場、路橋日用品批發市場壹期、江淮汽車4S店、天辰醫藥等項目投入運營,市場交易額達12億元,帶動周邊就業人數達2000余人,蚌埠第三大商圈初具規模。
農村經濟持續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5.2萬畝,總產量5.3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4%和4.3%,總量連續七年保持增長。蔬菜、養殖、良種繁育、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規模、檔次不斷提升。三汊河萬畝蓮藕基地工程啟動,新增蓮藕種植面積1000畝。新建標準化蔬菜大棚2000畝。蔬菜瓜果種植面積達6萬畝。申報國家級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6個,新建養殖小區10個,新增養殖面積50000平方米。2009年度梅橋鄉裔灣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850元,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整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城鄉面貌不斷改善。按照“壹河五個功能分區”的發展規劃,紮實推進城市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在2009年建設的解放北路、朝陽北路、淮上大道拓寬、雙墩路等道排工程及八大集、山香路等18條鄉村道路的基礎上,今年又計劃投資10億元建設21項城市大建設任務,上半年,完成投資4.3億元,全區“三縱三橫”交通路網骨幹框架基本形成,51個行政村全面實現“村村通”。
房地產項目快速推進,金地苑小區、麗景天成商住小區壹、二期、荷花園壹期安置房等小區建成入住,陶然北岸、麗景天成三期等商住小區和荷花園配套廉租房、桃花園二期、荷花園二期等20萬平米的安置房開工建設。城市管理進壹步加強,城市面貌快速提升。
社會事業統籌發展。29項民生工程穩步實施,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投入資金1.33億元,教育、衛生、 文化、計劃生育、民政等工作均取得全面進步。
2010年,淮上區大力開展“城市建設年”活動,按照“壹年拉開框架,兩年完善功能,三年樹立形象”的工作要求,強力推進城市大建設,目前,總投資40余億元的通成城市綜合體、蚌埠海吉星農產品物流中心、皖北鋼材市場、海通醫藥物流中心、上海傑薈不銹鋼和中醫院新院區等項目均已開工建設,總投資60億元的特步產業園、城市綜合體、電子城、環保設備產業園等6個項目成功簽約,城市大建設項目全面展開。新興的淮上區正以“淮上速度”迅速崛起。
2020年4月,淮上區上榜第三屆安徽省文明城區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