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巴黎市中心的盧浮宮不住,為什麽要搬到凡爾賽呢?
主要是出於政治因素考慮。路易十四親政之後,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王室遷居凡爾賽之後,貴族也紛紛入住,國王可以更好地監視他們的壹舉壹動,君權得以大大增強。自此,凡爾賽宮成為法國的政治中心,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也都居住於此,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凡爾賽宮的雛形是路易十三打獵時的行宮,改建為宮殿花費7000萬裏弗爾,約合10.5億歐元,大概73.5億元人民幣。凡爾賽宮擁有巨大的花園、鏡廊、人工湖、宮殿建築群、噴泉景觀,奢華到了極致。今天人們到凡爾賽旅行時,還會忍不住發出感慨: 住在這樣的宮殿裏,該是怎樣的壹種感受呢?
凡爾賽宮史專家威廉·裏奇·牛頓所著的《大門背後:18世紀凡爾賽宮廷生活與權力舞臺》, 就像壹幅展現凡爾賽宮各個群體生活的全景圖。他從住所、膳食、水源、取暖、清潔、洗衣7個方面,講解在凡爾賽宮居住是壹種什麽體驗。在這裏,有繁華與奢靡,也有慘淡與卑微,凡爾賽的生活細節壹覽無余。
凡爾賽宮的居住者主要有:王室、廷臣和仆從,讓我們跟隨威廉·裏奇·牛頓的腳步,來壹次凡爾賽宮“真實生活”深度旅行。
在凡爾賽宮,國王、王後等王室成員的生活起居條件自然要是最好的。
以膳食為例,路易十四經常舉辦“大宴”,菜品種類非常豐富,包括:
沒有動過的“剩餐”,先給國王貼身仆從,他們可以和自己的壹個仆人***用。有時他們還會把“剩餐”賣給壹些小商販,這樣凡爾賽城內的普通居民也能品嘗到壹點國王享用的美食。
照明方面,在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後的寢宮,每年花在蠟燭上的錢就有20萬裏弗爾。1751年為慶祝王太子長子出生舉辦的壹場宴會,就配備了8000支蠟燭。
但王室的生活也時不時面臨窘境,例如資源緊缺、空氣汙染、水汙染等等。隨著凡爾賽宮內居住人口的增加,沒有足夠的洗衣、晾衣場所,國王的襯衣和內衣甚至壹度在大馬廄的飲水槽裏清洗。王後連專門的洗衣間和洗衣池都沒有,王後的侍從米紹夫人曾提出專設洗衣池的申請,卻被皇家建築部高冷地拒絕了。
而由於排水設施設計缺陷、維修不到位,廁所不及時等問題,凡爾賽宮空氣中常常彌漫臭味,國王不得不到楓丹白露、馬利宮等處暫住。
除了各級官員,王室成員身邊經常有“榮譽女官”、貼身侍從等人員,他們的身份多是貴族。當他們跟隨國王來到凡爾賽,卻發現宮裏的房子根本不夠住。
人多房少,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國王會賞賜土地給廷臣,讓他們在凡爾賽宮附近建房。當然是有壹定約束條件的,比如繳納壹筆土地稅,必須在壹定期限內建房等。但很多人還是願意住在宮內,因為他們認為離國王越近,代表自己的地位越尊貴。
嚴重的供需不平衡經常引發搶房大戰 ,有時申請比例甚至達到1:11。路易十五為了給自己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換個鄰居,要通過調換10套房子的業主、花費4個月才得以實現。
好不容易申請到了住房,住進了凡爾賽宮,但想要住得舒服壹點,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比如取暖問題,冬天屋子裏太冷,想要裝個火爐,或者煙囪排煙不暢,把家具都熏黑了,想要個“硬加的煙囪”。或者房間太暗,想要加裝幾塊鏡子或者幾個燭臺,讓屋子更明亮壹點。這時候就得寫信向皇家建築部總監申請。瑪麗皇後的好友朗巴勒公主,就多次向皇家建築部申請蝸形腳小桌、掛墻燭臺,她的丈夫龐蒂耶弗爾公爵則要求在自己的套房內加裝4面大鏡子。
提交申請之後,經常出現的情況或者被否決,或是石沈大海。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可能影響建築外立面的對稱和諧、經費不足、可能引起火災等。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忍受居所舒適度低的問題。
在凡爾賽宮中,數量最多、但最容易被忽視的人群就是仆從了。
從工作時間段來看,仆從有季度工、全年工、周工等不同類別。有的季度工會通過捐納的方式,身兼數職,以達到長期在宮內工作的目的,比如這幾個月在廚房,過幾個月去清潔處工作等。
仆從也分三六九等 ,這反映在住宿、飲食、薪資等各個方面。在飲食上,國王之家的總管和大侍從可以舉辦“榮譽宴”,邀請有壹定地位的賓客出席。總管、內侍、神甫可以在大附屬宮辦“次級宴”,招待壹部分侍從。有些仆從則只能拿到微薄的膳食津貼,到城內的餐館吃飯。
凡爾賽宮內的工作類目繁多。以清潔為例,宮內的清潔工作涵蓋了路面清潔工、地板清潔工、牲畜清理工、通煙囪工、煙囪維修工、窗戶維修工等多個項目。有些工作常年由幾個家族承包,比如窗戶維修由蒙蒂尼和熱拉爾家族負責,幾代為王室服務。
仆從們辛苦工作的薪資並不總能按時發放,有時已經影響到了凡爾賽宮的正常運轉。在17世紀70年代,宮內水源短缺,亟須修建新水庫,但拖欠每個施工人員的7400裏弗爾工資遲遲不發,工程進度嚴重受阻。負責清潔煙囪的博斯也被拖欠7732裏弗爾,壹旦煙囪維修不及時,可能引發的火災危險不容小覷。
到了17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甚至拒絕到宮廷中做侍從或女官,曾經炙手可熱的職位漸漸遇冷,人們開始向往巴黎和鄉間更加愜意、舒適的生活。
推開凡爾賽宮的金色大門,威廉·裏奇·牛頓帶我們逐壹體驗了國王、廷臣和仆從的生活場景,《大門背後》的人們要住房吃飯,要洗衣清潔,也要照明取暖,有歡樂的宴會,也有辛勤的勞作,每壹天都是極為生動真切的。
只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被裹挾到歷史巨變之中,曾經不可壹世的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把凡爾賽宮的排場和奢靡帶到了頂峰。100多年後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後被法國人民送上了斷頭臺。前文所提到的郎巴勒公主的命運如何呢?根據林達在《帶壹本書去巴黎》裏的說法:
所有的光芒成了過往,在隨後的革命恐怖時期,凡爾賽宮被民眾洗劫壹空,王室、貴族或被砍頭,或四處逃散。再後來,凡爾賽宮成了法國歷史博物館,每年數萬名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元稹有首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如果當年生活在凡爾賽宮的王公貴胄可以故地重遊,大概會發出同樣的感慨吧。
(圖片來自法劇《凡爾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