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溫州瑞安湯河信息

溫州瑞安湯河信息

溫瑞塘河形成於金初。從南朝永嘉郡守謝靈運的詩《乘船到仙巖尋黃三井仙跡》和《遊紅石入帆船海》中可以看出,他曾從溫州遊到仙巖並航行。唐會昌(841—846)年間,溫州太守魏勇主張疏浚會昌湖,並從瞿溪、熊茜、郭溪以及銅陵、綿崗、白雲、羅達、吹臺等山區引水,通過溫州西南瑞安的風帆遊道與瑞安河段相連,直達瑞安市。北宋時,塘河兩岸種滿了蓮藕,號稱“八十裏荷塘”。宋十四年(118),挖挖溫州周知,沿河築堤,稱“南塘驛道”。

水源主要來自曲溪、熊茜、郭溪(俗稱三溪)和大河雞雲山的山澗。流域總面積740平方公裏,水面面積22平方公裏,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毫米,年徑流量91.3萬立方米。河網總長1178.4公裏,吳淞高程5m時,對應的蓄水量為6500萬立方米。溫瑞塘河東晉人工開鑿,唐大和、會昌年間大規模疏浚,南宋周知神樹修建,形成“八十裏荷塘”,是溫州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標誌。溫瑞塘河的主航道古稱南塘河,明清時期稱七浦塘河。北起鹿城區小南門躍進大橋,向南流經烏丹、柏鄉、番友、河口塘、塘廈、新城、九裏,西至瑞安市東門白巖大橋,全長33.85公裏。正常水位時,河面寬度壹般為50米,最寬處為200米。溫瑞塘河縱橫交錯的水系在我市防洪、排水、供水、航運、灌溉、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被溫州人稱為“母親河”的文瑞平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溫瑞塘河航道北起鹿城區小南門碼頭,南至瑞安市東門白巖橋碼頭,途經鹿城區、吳婷、南湖和甌海區柏鄉。番友(麗嶴鎮)進入瑞安市後,途經仙巖鎮河口塘、塘口、塘下鎮、汀田鎮、神仙鎮、羅峰鎮王上,全長33。河床寬30-50米,河網水面面積19.5平方公裏,流域面積704平方公裏,總灌溉面積48.2萬畝。這條河相對穩定。境內主要河流長20.4公裏,流域面積298.7平方公裏,幹支流網總長455公裏,水面面積4.77平方公裏,蓄水量2020萬立方米。

溫瑞塘河是文瑞平原48.2萬畝農田的主要排灌通道,是654.38+萬城鄉居民和工礦企業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是溫州至瑞安內河航運的重要航道。航運能力約為20-30噸,河中有70艘小型機動客貨船和駁船。溫瑞塘河流向以揚帆遊為界,揚帆遊以北,水向北流向甌江;向南航行,水向南流,除壹部分從沿海浦裏流入江中外,通過九裏、瑞安濠河流入飛雲江。1985建成宣江翻水站,梯頭河溫瑞塘河水位全面提升,河流全部向南流向瑞安。

溫瑞塘河位於文瑞平原,甌江以南,飛雲江以北。它是我市壹條非常重要的水系,由鹿城、甌海、龍灣和瑞安管轄。水源主要來自曲溪、熊茜、果溪(俗稱三溪)以及羅達山和雞雲山的山澗。整個流域面積740平方公裏,水面面積22平方公裏,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毫米,年徑流量91.3萬立方米。河網總長1178.4公裏,吳淞高程5m時,對應的蓄水量為6500萬立方米。溫瑞塘河東晉人工開鑿,唐大和、會昌年間大規模疏浚,南宋周知神樹修建,形成“八十裏荷塘”,是溫州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標誌。溫瑞塘河的主航道古稱南塘河,明清時期稱七浦塘河。北起鹿城區小南門躍進大橋,向南流經烏丹、柏鄉、番友、河口塘、塘廈、新城、九裏,西至瑞安市東門白巖大橋,全長33.85公裏。正常水位時,河面寬度壹般為50米,最寬處為200米。溫瑞塘河縱橫交錯的水系在我市防洪、排水、供水、航運、灌溉、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被溫州人稱為“母親河”的文瑞平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溫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溫瑞塘河水系出現了許多水環境問題:

首先,水汙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由於長期大量生活、工農業汙水直排入河,河流水質不斷惡化。根據溫州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2000年,溫瑞塘河只有15.0%的河段達到IV類水質要求,85.0%的河段為V類或劣V類。許多河段水體發黑發臭,失去了應有的功能。

二是河床淤積嚴重。由於長期缺乏河床清淤,加上流域水土流失以及垃圾和淤泥從海岸流入河流,河床淤積。河床平均淤積層達0.8米,最深處達2.2米,蓄水和溢流能力大大降低,嚴重影響防洪排澇,還造成大量內源汙染。

第三,填河現象非常普遍。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長與河道保護之間存在嚴重矛盾。長期以來,城市建設、工業園區和房地產開發占用河流的現象非常普遍。河道填埋已經影響到城市的防洪、排水和生態環境。與此同時,溫州古城原有的清澈河網脈絡不復存在,江南水鄉也逐漸失去了生存基礎。

四是沿河自然景觀遭到破壞。溫瑞塘河沿岸有許多山脈,是沿河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唐河沿岸山區的人為破壞日益嚴重,特別是無序的采石活動,使山區出現了許多洞,破壞了山區的自然美景。此外,沿河生產廠家密集,煙囪眾多,廠房破舊,垃圾成堆,汙染嚴重,極大地破壞了唐河的自然風貌和生態環境。

五是文物古跡和歷史風貌遭到嚴重破壞。溫瑞塘河歷史悠久,人類活動在兩岸留下了許多遺跡,如古塔、寺廟、祠堂、教堂和民居等,但大多數古建築年久失修,壹些文物已被工廠占用或堆滿垃圾。許多具有傳統水鄉特色的民居建築正在遭到破壞性改造和侵蝕,唐河原有的歷史風貌和建築特色正在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