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以墾利縣寧海為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河口,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於15米,面積達5450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來,黃河沖積作用形成的沖積扇。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距東營市僅60公裏,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壹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降水量為551.6毫米。這片三角洲是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陸地的海相沈積平原。現代黃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灘高地,坡地,大型窪地等。黃河尾閭擺動新成的陸地帶地勢寬闊低窪,面積逐年擴大,生態類型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區內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有80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文昌魚、江豚、松江鱸魚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廣泛,各種鳥類約187種,列為中日候鳥保護協議受保護的達10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金雕、大鴇、大天鵝、小天鵝、灰鶴、蜂鷹等32種,各種鷺類、雁鴨類水禽不但種類多,數量也極為豐富。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土地,偉大的黃河以其移山填海之力造就了它,又賦予它以新、奇、野、闊的自然美,形成了黃河三角洲獨特的自然景觀。
黃河三角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入海的方向相壹致。由於黃河尾閭擺動的影響,這裏的地面形成許多溝壑交錯的廢棄河道及防水堤壩,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人為填補,至今仍見崗、坡、窪相間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漣漪狀的地貌。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使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裏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
黃河三角洲沿海灘塗廣闊平坦,多為沙質和泥質,這裏是重要的對蝦產地,又是海產基地、海鹽基地,素有“百魚之鄉”的美稱,黃河鯉魚、黃河刀魚、銀魚、毛蝦都是別具風味的特產。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脆弱,這裏已設立了1530平方公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這裏具有世界上最年輕的河口濕地和大面積處於相對原生狀態的濱海濕地,生境獨特,物種豐富。現有野生植物393種,鳥類265種。在大面積的濕地和沼澤地上,僅珍貴保護鳥類即達51種,其中國家壹級保護鳥類7種,如白鸛、金雕、丹頂鶴等,普通鳥類以鷺、鷸類涉禽最為多見。近海水域有海豹、江豚、文昌魚、中華鱘、松江鱸、棱皮龜、長須鯨等珍稀海洋動物。
山東黃河三角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編碼 RD37002
保護類型 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
保護對象 原生性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禽
所在縣 東營區
行政區劃代碼 370502
所在省份、自治區、
直轄市 山東
級別 國家級
IUCN保護區等級
優先級別
面積 (公頃) 153000.00
核心區 (公頃) 79000.00
試驗區 (公頃) 63000.00
緩沖區 (公頃) 11000.00
海拔下限 (米)
海拔上限 (米)
經度西限 118.73°
經度東限 119.27°
緯度南限 37.7°
緯度北限 38.15°
建立年代 1992
組織沿革
批件文號 1992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2〕166號發布)
主管部門 林業
主管單位
森林面積
森林覆蓋率
森林蓄積量
(萬立方米)
保護區內物種 自然保護區內,植被覆蓋率高達53.7%,形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海植被。區內各類植物393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
保護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鳥類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自然保護區內***有鳥類265種,其中屬國家壹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金雕、丹頂鶴、白頭鶴、大鴇7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海鸕鶿、大天鵝、灰鶴、白尾鷂等33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種類有白鸛、丹頂鶴等7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花臉鴨、鵲鷂等26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大白鷺、針尾鴨等7種。在《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81種,自然保護區內有51種。在《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227種,自然保護區內有152種。陸生脊椎動物35種,陸生無脊椎動物583種,水生動物641種,其中國家壹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鱘、達氏鱘2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江豚、寬吻海豚、松江鱸魚等7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動物有棱皮龜、江豚2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豹貓、小須鯨等4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黃鼬1種。"
植被類型 天然柳林675ha,天然葦蕩3.3萬ha,天然檉柳林8126ha。人工刺槐林5603ha,與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人工刺槐林連接成壹片,面積達11300ha。
氣候條件 降水量551.6mm,蒸發量1928.2mm,氣候為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自然、地理概況 保護區地處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的渤海之濱,包括黃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黃河故道兩部分,其自然保護區的土地資源是黃河近百年來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陸的海相沈積平原,地勢平坦寬廣,東西比降1:10000左右,潛水位小於2m,礦化度10~20ml/L,土壤為隱域性潮土和鹽土土類。
保護區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海岸線131km,黃河流經61km。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以含沙量高而著稱於世,每年攜帶15億t泥沙流向大海,在三角洲淤積了大面積新生陸地,平均每年新造陸地2000~3000ha,每年以3km的速度向渤海灣推進。這裏水源充足,植被豐富,又因處於黃河流入渤海的交匯處,水文條件獨特,海淡水交匯,離子作用促進泥沙的絮凝沈降,形成了寬闊的泥灘(即濕地),土壤含氮量高,有機質含量豐富,浮遊生物繁盛,極適宜鳥類居集。以此為基礎,吸引了大量過境和棲息繁殖的鳥類,同時,也提供了大片植物生長的土地,這片濕地保護區,其主要價值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