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中葉時,德慶州悅城鄉上有壹個富庶的陳氏宗族,他們據有西江南岸降水及西江北岸悅城的大片田地,靠出租田地與佃農收取租金就能維持宗族日常生活的開支,然而由於悅城地勢低窪,他們卻常年要遭受洪水的困擾。至明朝萬歷初年,西江南岸東安縣建立,陳應龍遂攜帶祖先陳奇逢骨殖、帶領族人到東安縣羅性圍落籍,仍然掌控西江兩岸大片田地,每年都到兩地收租。明萬歷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陳應龍壹如既往騎馬到降水、悅城收租,結果在降水口墜馬身亡,亡故後就葬在降水,其墓至今仍存。而陳應龍之所以能流芳後世,就是因為其生前曾“將自置青旗山橫水渡壹半舊廟地稅田拾弍畝,魚灣渡、相思灣、大樹灣、龍灣魚步四處,壹並敬送與龍母祖廟住持永遠掌管”,就是將自己名下的青旗山下橫水渡程溪祖廟壹半稅田及另外魚灣渡、相思灣、大樹灣、龍灣四處埠頭送與悅城龍母廟,這樣悅城龍母廟方面就在廟殿中刻《羅性圍陳氏祖送產碑誌》以示紀念,陳應龍及其家族得以留名後世。
據降水陳應龍墓《皇明壽考見吾陳公墓誌》載:“公諱應龍,字國瑞,別號見吾,乃晉康挺出人也......公之德性,侃侃剛直,公之流惠,貽謀燕翼,遂至孝友敦於家、信義明於黨,誠哉厥德洋洋也。生五男三女,姻結名門,而綿綿瓜瓞,奕葉雲礽,蓋昌盛壹門哉。”由此足見,陳應龍生前在晉康壹帶還是壹位德高望重的名士。陳應龍作為明朝晚葉西江兩岸的大地主,在降水、悅城兩地都置有十分豐厚的產業,特別是在降水,除了出租給佃農的良田之外,還有灰窯數處,據羅性圍年過九十的老人回憶,他們宗族的這些產業從明朝壹直延續到民國,他當年在降水居住時還親眼看到過這些產業。據《皇明壽考見吾陳公墓誌》載:“公生於嘉靖辛酉九月二十二日子時,享壽四十有九,卒於萬歷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於萬歷辛亥年辛卯月辛未日辛卯時葬在土名官財石,坐丁向癸,將土名圍邊上木村田?稅貳拾畝立作蒸嘗,以供祭掃。”也就是說,陳應龍去世埋葬降水之後,其墓下還有二十畝的墳產田,收租作為祭祀其的蒸嘗所用。
陳應龍捐產的悅城龍母廟,乃是龍母行宮,在陳應龍生活的年代並不稱“龍母祖廟”,“龍母祖廟”是清末以後才出現的名稱,由於廟中現存《重刻羅性圍陳氏祖送產碑誌》是清光緒年間重新刻的,所以文中才會出現“將自置青旗山橫水渡壹半舊廟地......敬送與龍母祖廟住持永遠掌管”等看似不倫不類的內容。據明嘉靖《德慶州誌》載,悅城龍母廟“始建無可考”,即始建年代、原因不詳;但其性質在歷史文獻中是有記載的,清《廣東通誌》、《肇慶府誌》明確記載:“龍母廟,在(德慶州)城東壹百裏靈(零)陵水口,即古悅城廟,宋時為永濟行宮。”也就是說,悅城龍母廟是從宋代的永濟行宮演變而來,如此看來,其僅僅是壹座行宮而已。或許有人會疑惑——這裏的永濟行宮會不會是德慶城西的永濟行宮?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歷史上重名之建築物非常多,但不能根據其名稱就判定其本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今之郁南縣有稱“龍母祖廟”之建築,德慶縣也有稱“龍母祖廟”之建築,但我們不能說這兩者就是同壹建築。而清《廣東通誌》、《肇慶府誌》對悅城龍母廟性質的記載,是完全符合歷朝歷代關於龍母起源的記載的。
據歷代文獻記載,龍母畢生生活於程溪浦口,即今西江南岸降水口,龍母去世後,更是“瘞於江陰”,可以說龍母終生都未到過德慶悅城,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悅城方面宣傳的龍母養父是悅城人、龍母父親是梧州藤縣人在先秦時宦遊南海娶悅城梁氏、龍母自幼在悅城長大的怪誕說法;諸如某些人將壹座無主泥墳說成是龍母墓、將明朝登仕郎梁喬公墓說成是“龍母養父梁三公”墓,是荒謬得不能再荒謬的行為。而降水口的程溪祖廟,即由周秦龍母故居改建而成,是天下龍母廟宇的祖庭,包括悅城在內的龍母廟,也是從這裏分靈營建而成。清乾隆《東安縣誌》載:“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裏,開展若旗,橫連蔽日。楚懷王時,龍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後遷廟悅城,以此為照鏡山。”加上清《廣東通誌》、《肇慶府誌》中“龍母廟,在城東壹百裏靈(零)陵水口,即古悅城廟,宋時為永濟行宮”的記載,足以說明悅城龍母廟作為龍母行宮、分廟,是證據確鑿、鐵證如山。因此,清《重刻羅性圍陳氏祖送產碑誌》對兩地廟宇的敘述中,才會將程溪祖廟稱為“舊廟”,這是針對於悅城這座“新廟”而言的。筆者認為,前人之所以要在地勢低窪、幾乎年年為洪水所淹沒的悅城水口處建龍母行宮,很大的原因,就是希望借龍母水神的這種“神性”能夠起到鎮水、降洪的作用,畢竟在那個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裏,這是唯壹能夠安撫人心的做法。
筆者為了探尋歷史上西江兩岸大地主陳應龍的事跡,曾先後兩次造訪安塘街羅性圍,向當地人打聽其祖上的事跡,而筆者的此前的系列推測,也為羅性圍知情老人及降水陳應龍墓碑內容所壹壹印證。今年年初,筆者再次造訪羅性圍,之後不久,村長陳先生就給筆者發來了陳應龍墓碑的照片,說是清明節期間他們族人到降水祭祖時所拍攝的,筆者如獲至寶,並且馬上將其內容抄錄下來進行研究。目前,羅性圍村長對筆者說他們族人又有新的資料發現,可以佐證筆者的更多推測,筆者得知消息後十分激動,並且決定壹有時間就會繼續到羅性圍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