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直在為這些大型活動運籌帷幄的陽江市委書記林華景、市長林少春告訴筆者,響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文化大省戰略,陽江去年底提出了建設文化名城的目標。目前正依托壹系列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努力擦亮、打響陽江的文化品牌,以打造壹個堪稱“文化名城”的新陽江。 不遺余力挖掘文化底蘊
去年11月底,陽江市委、市政府頒布了《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名城的實施意見》,決定在推進建設工業重鎮、生態綠城、旅遊新城的同時,努力加快建設文化名城。日前,陽江市文化部門壹位負責人告訴筆者,陽江建設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並如數家珍地道出了壹份“清單”——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洞穴遺址,證明陽江有著16600年的人類居住史
自公元前111年,陽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港,近年在陽江海域“南海1號”古沈船的考古發掘更證明了唐宋時期陽江海上貿易之盛1500多年前,包括如今陽江在內的高涼郡是冼夫人統治和活動的舞臺,其時已經大量地註入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代表中國南派風箏的陽江風箏已有1440多年歷史,每年重九日為風箏節,相沿至今起於唐、盛於宋的陽江石灣陶瓷窯,被譽為廣窯之祖、今天佛山石灣窯的前身在現代,陽江的山水培育了國畫大師關山月、油畫家蘇天賜和“章草專家”、“南國詩人”阮退之等名流。還有獨特的龍舟文化、漆器文化、根雕雅石文化、刀剪文化、詩詞文化等,可謂琳瑯滿目。
文化專家認為,陽江文化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的神韻,是廣東海洋文化的壹個閃光點。而從時代坐標看,陽江歷史文化資源與惠州、肇慶壹樣,最突出的是宋代文化。 由此,陽江市在建設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把著力點放在兩個方面:建設現代文化方面,重點是海洋文化
挖掘歷史文化方面,重點是宋代文化。實際上,這兩方面密不可分,如“南海壹號”作為宋代沈船,是陽江海洋文化的壹個體現,同時有力地表明了宋文化在陽江歷史文化中的分量。在陽江文化建設中,這兩方面的資源和特色將得到很好的兼顧和融合。 擦亮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名城
為推進文化名城建設,陽江市正在實施“體制創新、文化推動、科技提升、龍頭帶動、品牌推進、人才興文”六大戰略。具體來說,就是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界限,優化文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具有陽江特色的文化產業以南海開漁節、旅遊文化節和國際刀剪博覽會、風箏比賽等重大活動和“南海1號”有關文化項目建設為龍頭,帶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打造嶺南風格與陽江風格兼備的文化精品,著力發展風箏文化、刀具文化、詩詞文化、漆藝文化、龍舟文化、根雕文化、奇石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提升陽江文化品位,等等。
陽江市黨政領導班子牢固樹立抓文化建設也是抓經濟建設、抓發展第壹要務的觀念,在有關實施意見中定下了規矩:黨政壹把手親自抓建設文化名城的工作,市裏成立文化體制改革和建設文化名城工作領導小組。
近年來,在促進文化與經濟互相融合,做大做強文化經濟方面,陽江市作了不少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充分發揚陽江刀剪文化,努力辦好全國獨壹無二的“刀博會”,使之成為全國壹流並具有世界影響的會展品牌,確立陽江五金刀具會展業的中心地位,為經濟發展服務。以“中國菜刀中心”陽江十八子集團為代表的刀剪企業,努力光大陽江的刀具文化,在生產制作中融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陽江地域特色文化,推出了“十二生肖”組合套刀、陽江旅遊紀念刀等洋溢文化氣息的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而每年壹屆的中國南海開漁節、陽江旅遊文化節等大型活動的舉辦,實現了對陽江文化和旅遊經濟的雙重推動。陽江市還努力打響“南海1號”世界級文化品牌,提高陽江的知名度和投資吸引力。此外,組織開發具有陽江特色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努力發展陽江漆器、漆畫和風箏等特色工藝品系列,以特色文化推動旅遊業的發展。
陽江市提出,到2010年,陽江文化綜合實力要有顯著增強,文化產業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陽江文化品牌飲譽國內外。爭取在2010年或更長壹些時間,實現市有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群眾藝術館、檔案館、體育館,縣有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體育館,鎮有文化站、體育活動場所等目標,並籌建陽江市歌舞劇院和組織陽江書畫院、風箏研究所和漆畫研究室等。